摘? ?要: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明確清晰的科學內涵對我們深入認識偉大建黨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深入認識偉大建黨精神需要明確其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系,而要理解兩者的關系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理解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泉;二是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具化;三是理解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目標一致,從這三個方面能夠捋清二者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系
中圖分類號:D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4.011
文章編號:1009-6922(2023)04-95-08
[收稿日期]2023-05-23
[作者簡介]陳思奇(1995—),男,四川中江人,中共樂山市委黨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基金項目]2022年度樂山市社科聯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辯證關系研究”(項目編號:SKL2022D09)。
重視總結實踐,從實踐中升華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世界、改造世界,形成了極具人民性、感召性、系統性、時代性的精神體系,即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用兩句話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8。“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8。這兩句話從科學內涵、關系研究、精神標識誕生條件三方面進行了全面總結,值得我們研究。
一、科學內涵: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標識的集中體現
對偉大建黨精神科學內涵的研究呈現出“內在結構”說、“精神闡釋”說、“本質屬性”說、“問題導向”說、“內涵外延”二維說[2]等多維度研究視角。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論述為研究起始點,從大歷史觀的視角,通過定位中國歷史的長時段來界定其內涵。
(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理論及信仰滋養。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一段歷史,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真理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時期。在這一段時期里,中國共產黨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分階段推動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黨的一大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奮斗目標地位,黨開始以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指導自己的實踐。黨的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這是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基礎上所制定的,表明黨開始將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在而后的革命實踐中,由于黨處于幼年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上存在一定不足,出現了諸如王明表現出來的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圣化,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產生了消極影響。面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3]。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方式。1945年,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形成的,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建設開始熱火朝天地進行。但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由于反革命集團的破壞,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極大困難,“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錯誤解釋或教條化的搬用”[4]。總體來說,這一段時期里黨在不斷的實踐中找到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正確方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并以此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在此過程中實現了民族獨立,成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生動實踐。
經過革命和建設時期實踐的驗證,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不斷得以彰顯。黨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在此期間,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體現在這段時期黨形成的三大理論成果上。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實現了撥亂反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推進。“一九七八年五月十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了這篇文章。”[5]402文章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一重要講話實際上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總結,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開了思想枷鎖,實際上是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一次實踐。黨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5]89,黨的十三大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6]398,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的論斷[6]460。而后,黨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過程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階段性特征體現為:繼續推進理論創新,解決新時代的關鍵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7]黨的十九大的歷史性貢獻則體現在三個方面: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8]95。黨的二十大則對關乎國家事業、民族事業、人民事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闡述。新時代,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基礎上推進了理論創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真實反映。
(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8]1
近代以來,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在這樣的狀況下有兩對最主要的矛盾制約著中國的發展,即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飽含著人民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成為了時代難題,當時的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嘗試均不可避免地失敗了。“中國共產黨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結構性矛盾所催生的必然產物”[9],其出場的價值旨歸就是為了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復雜社會矛盾。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經歷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每個時期都面臨著不同的困境與矛盾,但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初心和使命,經歷二十八年的艱苦奮斗,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民族獨立的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有了最基本的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始帶領人民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道路,如黨的八大就對我國的基本矛盾進行了正確的判斷。這一時期,我們戰勝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系列嚴峻挑戰,蕩滌了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站穩了腳跟,為改革開放順利實施積累了制度、物質等基本條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在這段時期,黨對內抓緊改革、對外積極開放,不斷在改革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帶領人民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的飛躍,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大會主題,以黨的全會的形式再次在全黨強調堅守初心和使命,標志著黨始終在為了初心使命而奮斗。在這段時期里,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劃上了句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百余年來,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感召和引領下,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貫穿始終,進行了改天換地、翻天覆地的偉大壯舉,書寫了壯麗的詩篇,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
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意志。意志作為精神層面的存在,是對主體自身行為關系的反映,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人堅強意志所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認識世界基礎上改造世界并為此而付諸的實踐。具體來說,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不斷認識人民事業、民族事業、共產主義事業的過程中,不斷堅定為了偉大事業犧牲、斗爭的精神。“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10]中國共產黨從最初只有50多名黨員的黨發展成如今擁有9804.1萬名黨員的大黨[11],靠的就是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精神。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是黨百年來從弱小到強大的重要法寶,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黨意識到“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的辯證法原理,黨才在百余年歷程中戰勝了所面對的種種困難而愈加強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共產黨員應該具有的品質,“共產黨員應該作到最有遠見,最富于犧牲精神”[12]。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始終踐行著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偉大建黨精神。如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嚴重受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從高潮轉向失敗。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在困境中認識到必須組建共產黨自己領導的軍隊,認識到批判的武裝不能代替武裝的批判,找到了工農武裝割據這一中國革命正確的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依舊強調要進行偉大斗爭。1962年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毛澤東同志提出:“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13]302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面對改革開放后的新形勢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目前和今后的階級斗爭,顯然不同于過去歷史上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這也是客觀的事實,我們不能否認,否認了也要犯嚴重的錯誤。”[1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15]這些論述鮮明地指向一個事實,即這些論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程中的犧牲實踐、斗爭實踐。和平建設時期,斗爭的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暴力斗爭逐漸被非暴力斗爭所取代,以更加隱蔽的形式出現,我們面臨著意識形態沖擊、西方文化滲透等問題,這些都要求必須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不斷以實際行動彰顯著偉大精神,在血與火中帶領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黨員的內在規定性,是政治性、人民性的鮮明體現。對黨忠誠、不負人民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把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作為根本政治擔當。一是對黨忠誠。對黨忠誠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的體現。馬克思指出:“我們現在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否則將一事無成。”[16]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明確了有關“紀律”的問題,無數中國共產黨員以生命與青春踐行著對黨忠誠的誓言。中國共產黨經歷無數艱險和磨難,但任何困難都沒有壓垮我們,任何敵人都沒能打倒我們,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對黨忠誠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做到理想信念堅定,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二是不負人民。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意大利眾議院眾議長菲科時,提出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民的深切情懷,是對中國共產黨奮斗實踐的生動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均要求其堅持人民立場,脫離了人民立場,黨的性質也就發生了改變。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不負人民的實踐隨時代而接續傳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為人民求獨立,獲得基本的獨立自主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為了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為人民求富裕,使人民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為了滿足人民更加立體化、更加多層次的需求。面對各個時代人民需求的變化,黨始終踐行著不負人民的政治品質,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同時,對黨忠誠與不負人民價值指向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為民而生、因民而興,是為最廣大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那么只有做到對黨忠誠,做到政治上堅定,才能真正做到不負人民,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二、本體歸屬: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泉
源泉不只是開頭而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對其后的歷史具有統率全局的作用。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社會如何前進,中國共產黨都必須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指引下前進。
(一)偉大建黨精神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原始起點
所謂精神一定有其所對應的主體和客體,一定有其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主體就是中國共產黨,其對應的客體就是黨領導下的偉大實踐,其精神之源就是革命先驅在創建黨的實踐中形成的偉大建黨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時間、創建主體和長期歷程、科學內涵,偉大建黨精神就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
一方面,從兩者所形成的時間來考察,偉大建黨精神毫無疑問在時間上是先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用“創建了”和“形成了”兩個詞分別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時間和科學內涵進行了說明。即在黨的先驅們創建黨的實踐中孕育出了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精神形態。在這一特殊的時間點上創建了黨這一政治組織以及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在黨百年歷程中不斷實踐、不斷凝練、不斷總結的結果。從時間意義上來說,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時間先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形成及不斷完善豐富的時間。另一方面,從兩者的精神形態來觀察,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神母體或者說起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立足點在于某一主題,如英雄模范人物、地域、事件。而偉大建黨精神雖然形成于建黨實踐,但其指向的是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后的所有奮斗歷程,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點,會隨著中國共產黨實踐的不斷推進而繼續表現為某種具體的精神形態。
(二)偉大建黨精神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核心理念
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通過與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具化為特殊的精神形態。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由黨在百年實踐中形成的獨立而又具有系統性的精神形態所構成的,其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實踐。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具有明顯的主題和指向,因而其所呈現的形態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特殊性,但其精神內核則生動地體現著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理念。從內涵研究這一角度出發,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核心理念。一是明確了指導思想。百余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堅持人民立場,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科學認識,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百余年歷史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形成了各個時期的精神譜系。二是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使命內核。作為具體的精神形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反映了黨在各個時期為人民、民族的具體奮斗實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求得民族獨立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偉大長征精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這些精神譜系的核心理念無不是使命的展現。三是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意志內核。井岡山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直面革命的艱苦,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抗美援朝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的決心;北大荒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開拓、艱苦奮斗的品質。四是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政治內核。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踐行了這一政治內核,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各精神標識,雖然其側重點不同,但其核心理念充分體現了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三、認識生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具化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不斷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地域、個體特征,實質上就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各個時期的具化,主要體現為以英雄模范人物、典型特定地域、重大歷史事件、重大科技創新和奮進實干命名的精神標識[17]。
(一)具化為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偉大精神
在實踐偉大建黨精神的過程中誕生了一系列的代表性人物,形成了一系列以人物命名的精神標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英雄模范人物命名的精神標識僅有“張思德精神”。張思德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評價張思德同志“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8]。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則有“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王杰精神”。這些精神標識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了國家、人民而敢于奮斗、敢于犧牲的精神內核。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突出將某一集體或群體作為英雄模范人物而進行命名,如“勞模精神”“科學家精神”。
(二)具化為以典型特定地域命名的偉大精神
在百余年的歷史中,中國共產黨人產生了一系列以典型特定地域命名的精神標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地域命名的精神標識有“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別山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地域命名的精神標識有“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壩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地域命名的精神標識僅有“特區精神”。在黨中央批準的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未包含有以典型特定地域命名的精神標識。這些精神標識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以典型的地域為命名范式,反映了黨在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實踐使這些精神標識的名稱具有特殊性。但是這些精神所蘊含的內涵卻具有普遍性,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實踐的普遍反映。如“井岡山精神”雖以井岡山這一地域命名,卻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求得民族獨立的實踐,并且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三)具化為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偉大精神
把握重大歷史事件是把握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黨在百余年長時段的奮斗中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歷史事件,形成了一系列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有“遵義會議精神”“抗戰精神”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有“抗美援朝精神”“西遷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有“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有“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其中,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后,以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精神標識明顯超過前兩個時期,呈現增多的趨勢。這些精神標識是以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反映了各個時期黨帶領人民群眾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些偉大成就在各個時期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形成了具有獨特意蘊的精神體系。
(四)具化為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和體現奮進實干的偉大精神
百余年來,黨帶領人民奮進實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形成了一系列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的精神標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實現國家、民族獨立是這一時期最關鍵的問題,加上這一階段不具備開展科技創新的條件,因而未產生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的精神標識為“‘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的精神標識為“載人航天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重大科技創新命名的精神標識有“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這些精神標識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是積極推動民族、國家建設的時代印記。
總體來說,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將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各主體、各領域、各地域形成了個性與共性并存的精神標識,是偉大建黨精神在各個時期具象化的體現。
四、價值取向: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目標一致
(一)聚焦于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內在規定性,它深刻地決定了政黨的性質和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共產主義分為兩個階段──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19],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我國的社會主義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毛澤東同志也將社會主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13]116,并認為只有經過這兩個階段才能夠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理想。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20]鄧小平同志的論斷更是直接表明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黨的十九大也直接提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21]這些論斷都表明了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長期性,體現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長期性和階段性相統一的。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長期性和階段性相統一的特征決定了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必須從這一特征出發。一是偉大建黨精神明確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聚焦于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這一最高奮斗目標。二是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指引下,分階段分步驟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在百余年的奮斗實踐中,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指引下,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黨的十九大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其“兩步走”戰略安排。
(二)聚焦于實現黨的初心和使命
黨誕生時所處的特殊歷史時刻決定了黨必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建黨實踐就決定了形成于這一實踐的偉大建黨精神必須是能夠體現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百余年來黨也始終以實際行動堅持著偉大建黨精神所要求的初心和使命。縱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黨性和人民性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這是精神譜系的聚焦點。一方面,只有聚焦于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精神標識才有被納入精神譜系的可能性,這就從自身內涵方面規定了精神譜系必須聚焦于初心使命。另一方面,精神譜系所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歷史階段所進行的實踐,這些實踐本質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實踐,從這個實踐中產生的精神譜系自然就聚焦于黨的初心和使命。
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在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的歷程中產生的精神,對指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盧旭東,趙袁媛.偉大建黨精神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2):7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79.
[4]張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規律性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5:1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16.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9]張明.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關系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21.
[10]習近平.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1]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2023-06-30)[2023-07-01].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9177.htm.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3.
[1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17]周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視角下英模精神的共性特征及傳承路徑[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1):79.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99.
[2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2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