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工業遺產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物質載體,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不合理或不充分的保護方式毀掉了許多寶貴的工業記憶,加速了遺產背后文化的衰落。在城市經濟結構轉型、增量發展轉向存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棗莊中興煤礦工業遺產的保護成為城市更新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驅動力。然而,中興煤礦的舊城改造計劃卻與棗莊的城市發展脫節,造成礦區經濟發展滯后、礦城發展步調不統一的現象,影響了歷史格局,工業用地功能亟待更新,也影響了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以及城市的發展,使煤礦資源型城市棗莊呈現出衰竭的趨勢。文章通過歷史資料查詢、調研訪談等方式較為全面地考察棗莊中興煤礦工業遺產區域位置、政策背景、建筑結構、生態環境、周邊交通、遺產相關社會文化等要素,總結經驗,分析利弊,提出構建復合型街道、構建特色旅游路線、礦城融合發展這三大保護策略。總體而言,文章將為棗莊煤礦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對其在煤礦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礦城融合;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1 中興煤礦的地理位置和歷史
中興煤礦位于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北馬路8號,成立于1878年,是近代中國三大煤礦之一。中興礦業創造了中國民族產業的多個第一,其是中國現代首家使用機械開采煤炭的企業、中國成立的第一家民族企業、中國唯一一個可以與外國公司抗衡的企業,且發行了國民工業的首支股票。由于城市資源逐漸耗盡,因此該礦在1999年進行了破產重組,并改名為“新中興公司”。2018年,該地被列為中國首批工業文化遺產;2019年,中興煤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棗莊嶧縣與津浦鐵路的修建密切相關,也是津浦線修建中南北交匯的樞紐,中興礦業為便利煤運而建立了臨棗、棗臺、臺趙這三條鐵路,對中國煤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之后因津浦鐵路交通便利,沿線出現了一大批煤礦企業,逐步形成了一個以中興礦業為代表,以津浦鐵路為紐帶的煤礦集聚帶,具有重大的史學意義。
作為典型的城市型煤礦工業企業,中興煤礦與城市高度融合,其包括以中興煤礦辦公大樓為中心的中興煤礦舊址,以及周圍的棗忠堂、機務處、東西配樓、東大井等構筑物遺存所在區域。
2 中興煤礦現存建筑
2.1 辦公大樓
辦公大樓“飛機樓”是中興煤礦的地標性建筑(見圖1),也是棗莊政治事件發生的舞臺和經濟騰飛的標志,現已列入遺產保護名錄。其始建于1923年,建筑共有4層,4根花崗巖圓柱拱托的大廳,是當時該地最富麗堂皇的建筑。這座建筑是一座歐洲的哥特式建筑,由一位德國建筑師設計,獨具匠心的機翼造型寓意公司騰飛。整座建筑層層疊疊,渾然天成,分外壯觀。東西兩側各建紅色配樓一座(現西配樓正進行遺產保護維修),紅磚二層磚木結構,與主樓建筑風格相呼應(見圖2)。整體呈象征勝利的英文字母“V”形,是中興煤礦早期歷史的重要見證。除此之外,機務處、礦師樓也屬于德國建筑風格。
2.2 礦師樓
礦師樓始建于20世紀40年代初,建筑共有兩層,屋頂為平瓦四坡頂,外墻面主要采用紅色漆飾,平面布局為長方形,北側凸出兩室,也是典型的德式住宅風格,入口處的樹木已長至二層樓高,與建筑渾然一體(見圖3)。
2.3 老衙門
老衙門始建于1908年,仿照清朝衙門建筑風格。建筑共有兩層,是一座單檐硬山合瓦磚木式建筑,主視角看共有六開間,空間開闊,光線充足。其由青磚砌成,圓瓦蓋頂,房檐下有瓦當,房山上有圓形磚雕,建筑整體保留完整(見圖4)。
2.4 棗興堂
棗興堂始建于1941年,是日本侵略者占領棗莊后修建的,至今保存完整。建筑共有兩層,外墻面為灰色混凝土材質,不加多余的裝飾,體現了設計師在設計上的包容與含蓄,簡約而不失莊嚴,樸素而不失優雅(見圖5)。
2.5 電光樓
電光樓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從頂面看呈正方形,邊長7.7 m,高13 m,外墻面由紅磚砌成,沿墻立面的樓梯已不完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在樓頂安裝探照燈,夜間燈火掃過,周圍幾公里內徹如白晝,故稱“電光樓”。走近可以看到樓身布滿了戰爭留下來的子彈孔,令人觸目驚心。
3 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優勢與劣勢
3.1 優勢
3.1.1 區位優勢提升
中興煤礦的工業用地集中在城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這片工業區漸漸變成了城區的中心,地價也水漲船高。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興煤礦自身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演變,同時,由于交通便利程度的提高,所以產業土地的價格也隨之提升。
3.1.2 政策優勢明顯
中興煤礦是山東唯一一個以“煤礦”形式申報的國家級礦山公園。2018年1月,中興煤礦列入全國第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019年10月,中興煤礦公司舊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1.3 建筑保存完整
現階段中興煤礦遺址保留較為完整,空間充足,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已具備開展文化展示、教育科普、學術研究等系列活動的條件,可以從文化層次上促進煤礦之都的發展,為棗莊建設提供一張文化名片[1]。
3.1.4 礦與城高度融合
和其他煤礦企業有所不同,中興煤礦沒有封閉的圍墻作為邊界,加之位于中心城區,周邊以居民區和商業區為主,以辦公大樓為標志,現已形成與城市高度融合的發展格局。該區域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并具備較強的容納力和環境承載力。
3.1.5 景觀規劃良好
中興礦區周圍的道路綠化公園綠化景觀具有一定的特色,與古建筑交相輝映,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工業文化遺存景觀。
3.1.6 情感認同優勢
工業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承載了一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回憶,因此,企業的老員工們都不愿意看到曾經奮斗過的地方慢慢消失。循環利用工業遺產,可以讓其產生心靈歸屬感和認同感,引發情感共振。
3.2 劣勢
3.2.1 交通可達性受限
中興煤礦雖地處中心城區,但僅便于私家車到達,周邊沒有共享交通設施,公交站牌距中興煤礦核心區域較遠且缺少導覽標識,因此不少游客難以確定核心區位置,這影響了礦區的可達性,導致人流量較少。
3.2.2 遺產宣傳力較弱
目前,棗莊市新一輪的城鎮規劃并沒有把中興煤礦工業遺留地列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地,正是因為“山城”的高度整合,中興煤礦工業遺留地本身很難自成一種完整的保護模式,作為國家文物古跡,其因保護工作的匱乏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4 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策略
中興煤礦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不是進行簡單集聚,分別開發,而是要將其發展歷程、自然、人文等要素與城市發展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具有整體、全局意義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模式[2]。
4.1 構建復合型街道,優化礦區發展格局
目前中興煤礦地區的街區格局比較單一,分為遺產式街區和生活式街區。遺產型街區由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煤礦工業遺產,另一個是居民區。但是,因地域魅力不足,其無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可以把傳統的工業遺產變成一種文化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地區發展。因此,本項目擬在此基礎上,改造城市道路[3]。
4.2 構建特色旅游路線,促進文化資源傳播
以文化旅游路線為紐帶,將地域內的重點遺產地與相關的自然人文因素相結合,優化礦區空間結構[4]。遺產路線由文化、景觀和解說三條路線組成,通過中興礦區的核心區域。文化線路串聯起分散的十多個煤礦工業遺產地,包括中興煤礦辦公大樓、東西配樓、東大井、北大井、南大井、老火車站遺址、老衙門等,并開展相應的保護與宣傳工作;風景線路串聯礦區自然生態體系,配合講解線路與公交線路的修建,逐步形成中興礦區整體的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模式。要以現有的運輸體系為基礎,整合次級公路,并開設一條直通中興煤礦遺址核心區的公共汽車線路,再加上文化路、風景路等的修建,使遺址核心區形成“五橫五縱”的交通網,提高礦區的通達度,擴展中興煤礦遺址的人文內涵。
4.3 礦城融合發展,優化文化展示模式
鑒于中興煤礦工業遺存多為國家級保護單位,其歷史風貌格局的完整性是遺產保護的核心,因此需要在不影響其總體歷史面貌的前提下人為介入,保持原狀陳列,并合理利用室內空間[5]。例如,中興煤礦辦公樓目前有辦公、接待和文化展示作用;東側的建筑是房地產發展部,西側的建筑是保安部。有高循環利用價值而又暫時被廢棄的遺產建筑,可以向公眾開放,以中興礦區東大井、北大井等為例,可以在保持原有的外墻結構的基礎上,將其與井架等結構相結合,形成煤礦工業文化陳列室,以提升企業形象等。
5 結語
棗莊因煤而興,是一座蜚聲中外的煤城。中興煤礦有眾多功能不同的工業遺產建筑,百年中興,寄托了幾代民族資本家富國強民的夢想,其遺存是民族工業的標志和見證。本文研究中興煤礦工業遺產歷史資料,分析其建筑遺產保護的優勢與劣勢,探討文化展示、學術研究、教育科普、休閑娛樂等功能介入歷史悠久的歐式建筑和工業設施后產生的社會關聯效果。從原本特定的功能空間轉換成大眾參與共享的公共空間,增強公眾保護工業遺產的意識,對棗莊煤礦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俊橋,孫超.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文脈傳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3):160-164.
[2] 劉輝.城市空間重構背景下工業遺存地段再開發規劃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4.
[3] 劉佳.工業遺產保護與更新[J].山西建筑,2007,33(28):34-35.
[4] 韓福文,佟玉權,張麗.東北地區工業遺產旅游價值評價:以大連市近現代工業遺產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5):114-119.
[5] 張憲.探究工業遺產保護中“記憶容器”的設計:無錫工業記憶的延續[J].裝飾,2010(2):99-101.
作者簡介:劉月(1999—),女,山東棗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