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年大學生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將人的勞動能力劃分為體力與智力、潛力與現實能力、自然力與社會能力、個體能力與集體能力。結合我國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與現狀,汲取馬克思勞動觀的寶貴啟示,要著力培養大學生的體力、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能力和集體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全黨要把青年大學生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廣大青年學生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中國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迎來了許多機遇的同時面臨更多的挑戰,需要每一個青年學生夯實基礎,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一、馬克思勞動觀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提出,人的勞動發展首要是人的勞動能力和其本質力量的發展。由此,馬克思經常用“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來對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觀點進行講述。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勞動能力是從各種方面展現的。
第一,體力和智力。我們所展開的任何活動都是在對體力和智力進行消耗。馬克思對人的各種能力都有所描述,但在他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敘述中,更多的是涉及到人的體力和智力。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工人自己的體力和智力”[1] ,并在《資本論》中說到“勞動力的發揮即勞動,耗費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經、腦等等”[2]。馬克思還提到:“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2]。由此可見,馬克思眼中人的全面發展雖囊括許許多多的內容,但主要仍是指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
第二,潛力和現實能力。我們可將沒有在勞動里展示出的能力解釋成人的潛力。一般來說,人潛在的自然力指的就是潛力。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理論中承認每個人的潛力不同,發展速度和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由于自身條件的不同,其成長過程也會千差萬別。除了自然力以外,人的潛力還包含社會能力。當前我們所講到的利用改革的方式,來引發調動人民群眾中所具有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就是要讓所有人的社會潛力能夠得到展現,利用改革來實現解放、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從而形成現實能力來建設社會主義。
第三,自然力和社會能力。馬克思指出,自然力是人的自然機體中“作為天資而存在的那種能力”。人是大自然的產物,大自然長時間的進化使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人所有能力的生理基礎是自然力,這一基礎是人類情感力、意志力和體力,還有智力的形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的社會能力和自然力的差別是前者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經過學習、訓練以及培養而得到的,相對來說,社會能力較為復雜,其形式較為豐富,例如生產力、政治力以及理想力等都屬于社會能力。自然力的進化也是人的能力發展的一部分,但是其重點是社會能力的進步。
第四,個人能力和集體能力。盡管人的發展指的是每個人勞動能力的進步,但因為社會勞動包含了每個人的勞動,所以個人的勞動力是通過集體的方式進行展現的。馬克思認為,集體中每個人的個體能力的充分發揮與否決定著集體力的大小,倘若個體能力無法得到提升,那就不能提高集體力。同時,集體力不是各個個體能力簡單的機械相加,而是它們的有機總和,這種有機綜合起來的集體力所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每個個體能力機械相加所產生的作用。集體力的提高取決于每個個體能力的提升,同樣,沒有集體,個體能力的提升就難以展現。由此可見,人的勞動能力既包括個人能力也包括集體能力。
二、馬克思勞動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克思將勞動能力劃分為體力和智力、潛力和現實能力、自然力和社會能力、個人能力和集體能力。目前,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大學生體力、潛力、社會能力、集體能力四個方面的培養提升。
(一)更加注重大學生體力的提升
第一,各層面需先從觀念上重視大學生體力的培養。國家層面注重以問題為導向,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以提升大學生體力。有關教育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落實到位,推進各個學校體育評價改革,將體育工作及其效果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指標。學校層面嚴格落實教育部門制定的學生培養條例,明確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多方位人才。其次完善校園基礎建設,要確保各類健身設施及健身場地的建設,使大學生以科學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體力。第二,拓展大學生體力提升的途徑。學校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調動學生運動積極性。利用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激發吸引學生,因地制宜,開辟勞動基地。如開展學生幫廚活動;綠化帶、花壇、草坪等劃分給各個班級,由大學生完成日常的打掃清潔工作。遵循勞動教育理念,靈活安排勞動教育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更加注重大學生潛力的挖掘
第一,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大學生潛力。注重課堂引導,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對大學生的想法和情感有所認識,并展開交流,對他們的想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進行了解,協助大學生對這些問題以及想法進行剖析,擬定規劃,使師生關系更加和諧,使大學生能夠以更大興趣和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以此挖掘大學生的潛力。第二,通過差異性教學挖掘個體潛力。差異性教學是教師以興趣為導向,根據大學生天賦差別的不同,所組織的人才培養教學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大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提高特殊才能,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教師應立足于大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靈活化的教學方式,盡可能滿足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在我國當前授課機制下針對學生差異,教師需制定挑戰性、差異性的教學目標,以此激發大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三)更加注重大學生社會能力的提升
第一,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首先,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使大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世界,去主動解決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用辯證的眼光、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注重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大學生通過學習、積淀,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養得到提升,知識儲備得以增加。再次,實踐活動是大學生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大學生形成各種能力的重要一環。因此,必須要加強實踐環節,讓大學生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以此鍛煉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首先,要使大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訴說,理性分析所聽到的內容并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反饋,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有更多進行相互交流的欲望。其次,找到相同的話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共同的語言才可以使溝通有效進行,在求同的基礎上可以求異,但要明晰求同才是重點。
(四)更加注重大學生集體合作能力的提升
第一,課堂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集體合作能力。集體合作能力的鍛煉離不開合作意識的培養。合作意識代表的是個人針對共同行動和行為規則的了解和感情,是得到合作行為的一個基礎的首要條件。合作意識的培養一定要從某個行為、和他人交往的過程、協作完成任務以及成果的共享或一起承擔責任的關系中獲得。此外,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布置一部分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再由合作小組的每個人分項匯報自己所完成的任務,全部合格方可認為小組作業合格,使大學生認識到團體的意義及激發學生互相幫助的優秀品質。第二,實踐活動中培養大學生的集體合作能力。在日常的校內外實踐中都要有意地設置團隊項目,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錘煉,以提高集體合作能力。大學里的社團組織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在這些組織中和同學合作完成社團工作,大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更好地完成工作。大學生在各種組織中,能夠學到許多溝通技巧與合作要領,組織內的經歷有助于合作能力的提升。學校里的合作相對簡單,要想獲得更大提升,大學生可以進行社會實踐,更進一步提升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在寒暑假或者課余時,學生可以找一份實習,以此積累社會經驗,快速提升自己的集體合作能力。
三、結語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3]。新時代中國青年大學生的培養需要各個層面的重視,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意識、遠大理想,強健其體魄、挖掘其潛力、提高其能力,使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可靠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作者簡介:陳懷濤,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