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雪峰 鄭曉坤
摘? 要:新時代北斗精神以“自主創新、開創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為核心內核,將新時代北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全過程,對創新育人理念、拓寬育人特色、彰顯育人效能、打造卓越新工科院校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北斗繁星”育人體系為例,從理論、實踐邏輯雙重層面出發,揭示新時代北斗精神與高校思政育人實踐相融合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北斗精神;思政育人;邏輯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1-0165-04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新時代北斗精神以“自主創新、開創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十六字方針為基本內涵[1],以國為重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具備了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而且還包含了不斷創新奮發的拼搏基因。將新時代北斗精神內核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邏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思政育人價值
2020年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并表示:“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斗,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2]。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講話對于工科專業學子的思想引領顯得尤為重要。
(一)自主創新,探索思政育人理念
“自主創新”是北斗工程的核心價值。北斗系統是幾代航天人二十幾載風雨兼程的心血,面對重重難關,北斗人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行穩致遠,敢于接受新挑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北斗三號系統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說,“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實現追趕和超越”[3]。當時整個團隊悶著頭向前,在重壓之下,啃下了自主創新這塊“硬骨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堅持以自主創新的“北斗精神”為指引,創新思政育人理念;堅持黨建引領思政育人工作,思政育人與學科特色相結合;堅持思政育人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堅持全面發展原則、全程育人路徑、全員育人主體,積極探索打造具有鮮明的電子信息學科特色的“北斗繁星”思政育人體系;創新基地—工作坊—品牌活動三位一體思政育人實踐,大力提升思政育人實效。科學有力地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開創融合,拓寬育人特色優勢
“開創融合”是北斗工程啟動以來一直堅守的精神,也展現了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北斗人高瞻遠矚,致力于推進多系統融合發展,搭上了時代前進的首班車。自北斗系統問世以來,始終秉承“開放、兼容”的發展原則,與眾多國家在衛星導航系統領域保持互促共進的伙伴關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積極踐行“新時代北斗精神”的“開創融合”理念,以打造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學為辦學目標,開創“氣象+”“+信息”的學科融合品牌,提升氣象學科,拓展信息工科知名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斗精神為指引,以“四史”學習教育為抓手,加強黨建引領功能,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的大背景,將思政育人與電子信息學科相融合,突出衛星通信與導航的研究特色,發揚北斗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傳統,引領青年大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育人”和“育己”相融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新工科杰出人才。
(三)萬眾一心,彰顯協同育人效能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是以“萬眾一心”的人民力量作為其制勝法寶。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國家統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背景下,全體北斗人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北斗工程如期建成。這不僅彰顯了全體北斗人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北斗繁星”育人體系遵循“北斗精神”的“萬眾一心”理念,匯聚多方力量,構建多維協同育人共同體。以“五有能力”專職輔導員為主體,聘請德高望重老教授擔任德育輔導員、青年骨干教師擔任助理輔導員、校領導擔任班主任、優秀校友和企業代表擔任生涯導師、關工委同志擔任校史校情導師、全國勞模擔任思政教授,構建校內外互動、專兼職聯動的“1+N”思政隊伍。創新黨建與思政課形式,打造“信念型、實踐型、榜樣型”的“三型”思政育人課堂。創新意識形態“灌輸”與“啟發”相結合的形式,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北斗繁星”官微。官微特設“云學思政”“信念領航”線上欄目,開啟師生“云互動”,使教師成為天天見面的“輔導員”,抓牢抓實網絡思政育人陣地。
(四)追求卓越,打造全面發展的新工科人才
北斗工程致力于“追求卓越”這一目標。北斗三號第九顆衛星的總體主任設計師在某關鍵單機測試中發現了一個僅有1納秒的不正常跳動。1納秒短到可以完全忽略不計,但是對于高精度要求的航天產品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問題。這短到難以想象的微小誤差很可能對整個工程造成質量上的隱患。失敗是差一點點的成功,但對于高精度衛星導航系統來說,差一點點也不行。為了北斗三號任務的全面成功,北斗人始終秉承著精益求精、嚴慎細實的態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北斗繁星”育人體系始終堅持“追求卓越”的品質,在育人工作上做細做實。以學生全面發展為育人原則,從學生成長的基礎層面和發展層面出發,著力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誠信擔當、身心和諧、專業素質、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實施全程育人的路徑,構建了“生涯面對面”“師生面對面”“朋輩面對面”三位一體的貫穿大學四年的思政輔導體系;實現全員成才的育人目標,設定“信念之星”“志愿之星”“文體之星”“勵志之星”“學業之星”“科創之星”“團學之星”“班干之星”“班導之星”“生涯之星”等十大之星,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的電子信息領域的“北斗繁星”。
二、實踐邏輯:“新時代北斗精神”思政育人功能的邏輯展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新時代北斗精神為綱,將“自主創新、開創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貫穿始終,創新發起了“北斗繁星”育人體系。創新建設“北斗繁星育人基地—工作坊—品牌活動”三位一體的育人實踐,形成“北斗繁星1244”思政育人工作法:建立1個北斗繁星育人基地,依托2個育人主體(“1+N”思政育人隊伍和“1+N”協同育人基地建設),搭建4個育人平臺(三微工作坊、三美工作坊、三創工作坊、三涯工作坊),發揮4個育人功能(黨建育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培養修身明理、躬身力行的新工科創新人才。項目啟動以來,主要解決教育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業輕素養、重兩頭輕中間”三大問題。通過堅持全員成才的育人目標、全面發展的育人原則、全過程育人的實施路徑,創新育人理念、育人主體和育人實踐,實施成效顯著、成果豐富。
(一)傳承北斗精神,堅持全面發展,創新思政育人理念
傳承“北斗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學院創新打造“三微工作坊”,通過點單“微心愿”、開設“北斗講壇”,邀請北斗領域專家宣講“北斗故事”,傳承“北斗精神”,打造“初心班”“云學思政”等“信念型”黨課,明理增信提升教育引領力;點單“微服務”,學院精心設計“實踐型”黨課,將學習陣地從教室小課堂搬到社會大舞臺,實現群眾“點單式”需要,引領學生積極踐行“北斗精神”,打造義務維修、科普進課堂等“實踐型”黨課,躬身力行提升教育鮮活力;點亮“微星光”,打造“榜樣型”黨課,深入挖掘榜樣示范作用,選樹一批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積極傳承“北斗精神”的優秀學子。學院通過“三型”黨課的開展,將傳承“北斗精神”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踐行“北斗精神”,增強使命擔當。學院以全面發展育人原則為出發點,創新打造“三美工作坊”,以美育與德育相融合,積極培養學生成為品德美、心靈美、修養美的“北斗精神”踐行者,提升學生的誠信擔當、身心和諧和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使學生努力成為“開放融合、萬眾一心”的“北斗精神”踐行者,潛移默化提升電子信息類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弘揚“北斗精神”,追求創新卓越。學院創新打造“三創工作坊”,提升學生在創新、創業、創意三個方面的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通過打造“北斗繁星學科競賽班”和“科技之光”學生科創團隊,舉辦“致匠心”科技文化節等,營造濃厚科技創新氛圍,培養學生科創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以豐富校園文化為抓手,設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電子工程師協會”“科技之光”等社團,連續10年舉辦“科技文化節”,承辦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舉行“勤篤論壇”,成立學生生涯發展中心,學生社會實踐足跡遍布蘇北、西部等地,將學生能力提升、職業選擇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激發學生筑夢科技強國的信念熱情[4]。
(二)打造“北斗平臺”,實施全程育人,拓展思政育人陣地
依托“北斗繁星”官微,抓牢網絡思政陣地。學院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運營“北斗繁星”官微,緊密圍繞學院“北斗繁星”育人體系,給學生傳遞積極正面的信息,著力打造北斗平臺。從新生入學至畢業,貫穿四年本科階段,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推送有效信息,圍繞學生、關照學生和服務學生,精準為學生提供學業、升學、就業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建設“北斗繁星”基地,抓實育人思政陣地。學院將“北斗繁星”育人體系落腳于實踐,建設四大特色基地:三微工作坊、三涯工作坊、三美工作坊、三創工作坊。結合電信院工科生特點,從學生成長的基礎層面和發展層面構建“理想信念、誠信擔當、身心和諧、專業素質、人文素養、科創能力”六大素質能力模塊,著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的電子信息領域的優秀人才。
“三位一體”貫穿大學四年,抓強實踐育人全過程。學院依托“三涯工作坊”(學涯、職涯、生涯),構建“生涯面對面”“師生面對面”“朋輩面對面”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體系,貫穿大學四年,確保全過程育人。通過實踐育人,幫助所有學子在讀期間實現“五個一”的目標:參加一個學生組織、參與一次學科競賽、申報一個創新項目、申請一項發明專利、獲得一次榮譽稱號。
(三)鍛造“北斗工匠”,實踐全員育人,拓寬思政育人主體
打造“1+N”協同育人隊伍。匯聚多方力量,構建多維協同育人共同體。以“五有能力”專職輔導員為主體,聘請德高望重老教授擔任德育輔導員、青年骨干教師擔任助理輔導員、校領導擔任班主任、優秀校友和企業代表擔任生涯導師、關工委同志擔任校史校情導師、全國勞模擔任思政教授,打造校內外互動、專兼職聯動的“1+N”協同育人隊伍。
構建“1+N”協同育人基地。抓住校地融合契機,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以學校學院教育教學資源為主體,積極推進院地融合、院所共建、院企協作,與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共建黨團建設基地、實習實踐基地、優質就業基地,形成多元化、多層級的“1+N”協同育人基地。
創新“1+N”課程育人體系。圍繞“九個一”工程,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課程育人大格局,形成“學科導論—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選修課—學科講座”課程思政體系。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革新課程思政教學,將愛國情懷、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融入課堂各個環節。確保人人講好中國信息與通信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故事,講好老一輩專家傳承“北斗精神”、為實現科技強國夢奮斗的奉獻故事,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打造“北斗繁星”,實現全員成才,形成思政育人格局
制度保障,北斗繁星筑夢。加強頂層設計,學院成立“北斗繁星”思政育人體系工作組。由學院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全體院領導、系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由學院黨委副書記擔任組長,全體支部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為成員的工作小組;由學術帶頭人擔任組長,全體專任教師為成員的導師小組。出臺制度保障,制定《電信院“北斗繁星”評選辦法》等制度文件,促進人才培養制度化、公開化、規范化。強化陣地建設,加強班級、宿舍、課堂聯動,通過“北斗繁星”一班一品建設等,制定班級、宿舍管理制度,評選優秀班集體、流動紅旗宿舍。
科學規劃,北斗繁星啟航。學院高度重視新生入學教育,依據學生四年發展需求,不斷完善制定《“北斗繁星”啟航》手冊。手冊分為“把握心態、走進學院、讀懂專業、成為最閃亮的那顆星、快樂生活”五個篇章,全面細致為新生提供大學生活指導和幫助,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支持。
朋輩引領,北斗繁星閃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培養新工科人才。學院牢抓學風建設主線,充分發揮先鋒榜樣示范作用。每年6月,學院召開“北斗繁星·生涯先鋒”表彰大會,表彰畢業班“生涯之星”——留學先鋒、考研先鋒、就業先鋒、研究生發展先鋒,推進學院學風建設;每年12月,學院開展“北斗繁星·勵志成才”表彰大會,評選出“信念之星”“志愿之星”“文體之星”“勵志之星”“學業之星”“科創之星”“團學之星”“班干之星”“班導之星”“生涯之星”等十大星星,肯定優秀學生代表的突出表現,營造勤奮學習、奉獻他人的良好氛圍[5]。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一的“新時代北斗精神”,其“自主創新、開創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基本內涵熠熠生輝,我們要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中,全面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斷創新與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本報評論員. 傳承好、弘揚好新時代北斗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四十八[N]. 人民日報,2021-12-14(02).
[2] 海口網.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弘揚北斗精神,創造更大榮光[EB/OL]. (2021-12-16). http://www.hkwb.net/news/content/2021-12-16.
[3] 千龍網. 弘揚新時代北斗精,服務全球造福人類[EB/OL]. (2021-12-14). http://dangjian.qianlong.com/2021/1214.
[4] 陸玲. 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7(01):1-3.
[5] 李曉菲,黃觀文,等. 融入北斗精神的衛星導航類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J]. 測繪通報,2022,6(15):13-16.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