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軍
摘 ?要: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設計與實踐,是在“雙減”背景下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推動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促進學生從傳統課堂向生活化問題設計轉變的課堂教學研究。文章著重從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設計出發,研究數學生活化設計教學的有效策略,讓學生通過課堂與生活、問題與實踐等途徑提升數學實踐能力,促進良好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問題設計;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數形結合,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使其能夠通過具體知識點的掌握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鑒于此,開展深度學習模式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設計課題研究,其目的就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化數學情境,讓他們通過生活化的數學學習實踐,形成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其良好的數學素養,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走進教材,拓寬生活化問題設計渠道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特點。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基礎。由此可見,小學數學課程的主要培養目的在于為學生未來生活、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促進學生良好綜合數學素養的養成,進而實現自身與生活相銜接。現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依然存在只重視具體知識點,忽視培養學生從生活中領悟數學問題、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導致數學教學知識學習與能力養成脫節,學生不能使用數學作為解決生活問題的工具。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一定要緊抓住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挖掘生活課例的能力,使其能夠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而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要設計生活化問題并讓學生參與實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從課程標準出發,研讀標準設計的理念、思路,把握不同階段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唯有對教材做到爛熟于心,方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一)鉆研課本教材
教師在熟悉課標的基礎上要對教材進行反復鉆研,切實掌握低中高段學生數學學習要達成的目標。教師要對教材設計中的文本課例進行分析,形成階段之間、章節之間的銜接關系,明晰前后基礎之間的過渡。對每一個課例在分析研讀的基礎上形成問題報告,在不改變教材設計意圖的前提下,對因地域等問題造成的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課例進行改編。選擇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按照教材單元設計的意圖進行改編,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并能夠根據教材問題設計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而利用現有知識進行問題解決。如此,教師的“教”就能和學生的“學”同頻共振,真正實現師生在雙邊活動中共同成長。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情境是引領學生走進教學陣地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反復地設計與提煉,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就能引領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并且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教學中來,以感同身受的積極性參與到活動中,實現自我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位置”一節時,可進行如下課堂設計:首先,教師讓全班學生分列為單桌單行,邀請4名學生上講臺,其中1名學生任意點名班級中的學生姓名,其他3名學生快速說出被點名學生所在的位置,并將正確的位置記錄下來,如此循環4~5名同學,并分別做好記錄。隨后,教師為學生講解:“座位圖中豎行叫列,橫排叫行。確定第幾列時,一般從左往右數,確定第幾行時,一般從前往后數;用行和列描述位置,一般先列后行。”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學生根據具體的要求重新用“列和行”對剛才的位置進行描述。這樣一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并且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完成教師交付的任務,學習效果明顯,教學目標達成良好。
二、走進生活,挖掘身邊生活化問題設計素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應用意識中指出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而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因此,強化數學與現實的關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進行數學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并能夠根據數學思維進行解決,這是數學教師引導教學的關鍵。如在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可進行如下設計:
師:“大家有沒有玩過摸球游戲,就是在一個盒子里放入不同顏色的球,幾個人輪流進行摸球,根據各自摸球的顏色將人員進行分組。這種玩法大家熟悉嗎?”
生:“熟悉,我們在打籃球比賽時也是用這種方法進行分組的,挺有意思?!?/p>
師:“那么,大家能不能用這種方法設計一種游戲,讓大家表演不同的節目?!?/p>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對班級的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分組,并對組別分別進行了命名,為每個小組確定了節目任務,根據任務需要設置不同的抽簽,學生通過抽簽確定演出的項目。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很快參與其中,分別在組內進行抽簽確定,體驗抽到對應節目的機會。教師在此基礎上對可能性進行及時的點撥,學生很快就能從活動中領悟出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活動設計,學生真實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通過對生活的感知感悟發現來自生活中的數學,進而學習興趣濃厚,并且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形成良好的對應關系,建立起生活與數學的思維模式。
另外,讓學生充分走進社區生活,也是進行生活數學問題設計的途徑之一。如進行“統計”教學,教師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選舉出小組組長,在組長的帶領下對組員進行前期分工,明確組員各自的任務。在此基礎上,組長引領組員對本組要進行統計的內容進行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小組活動方案。如“小小數學家”小組設計的“走進社區統計活動表”(如表1),充分體現了生活化數學的設計理念。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統計數據收集后,該組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在制成統計表的同時,對數據反映出的問題形成問題調查報告,其中甲學生集中完成對該小區物業人員年齡配備趨勢圖,從業時間及學歷水平走勢圖,并從中分析物業人員配備是否合理,其對應學歷結構能否完成對小區物業管理各種事項;乙學生完成小區人數統計圖、年齡結構圖、享受貧困補助人數統計圖,分析該小區居民年齡結構以及貧困人數,提出小區人員結構優化的方案;丙學生完成1個月內小區出生幼兒人數統計圖及接種卡介苗人數統計圖,并分析人口出生率及完成醫學免疫接種人數的比例,提出人口出生率與優生優育方面的意見。
經過實地調查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形成報告等一系列活動,學生能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完全運用到生活中,在一層層尋找與發現中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數學思維的引領下逐步關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形成改進方案,逐步提升自我綜合素養。
三、走進游戲,提升生活化問題設計動手能力
游戲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煉和加工,也是生活在思維中的具體反映,作為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游戲活動氛圍,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將數學問題的設計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推動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一)注重開發游戲活動中的數學
在學?;顒又?,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領會數學知識、發現數學問題。比如,在一年級活動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做丟沙包的游戲設計。班級有40名學生,按照游戲需要將40名學生平均分成5個小組,教師提問學生怎么分最合理?學生通過互相商議,最終決定先推選出5名組長,由每名組長在剩余的學生中每人每次選1人作為自己的組員,以此類推,直至分配結束。當學生全部完成分組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既掌握了相關知識,又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實現了數學與游戲的有機結合。
(二)自制學具,在實踐中體會數學
小學生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只要教師勤于引導,學生就能夠通過自我動手操作,實現數學思維的培養。如教學“正方形的認識”之前,教師可給學生安排學前任務。每名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用木棍自制一個正方形,但不對學生進行自制前的輔導,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完成。教學前,教師對全體學生的自制作品進行課前檢查,并對完成正確率進行記錄。通過完成正確率的對照,挑選幾名完成正確的學生對自己制作的過程進行介紹,同時挑選幾名完成不好的學生介紹自己的做法,讓學生通過相互對照發現制作正方形的規律和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正方形的特點再進行點撥講解,學生就能很快掌握正方形的特征。因此,動手實踐是將學生引向生活化數學思維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所樂于接受的途徑之一。
(三)提出生活化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去完成
教師可給學生設置這樣的數學問題: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約有多長?1200名學生站成做廣播操的隊形需要多大的場地?
讓學生通過對1200這個數量在不同情境中的意義的了解,感受數與生活實際的關系。針對“1200張紙有多厚”,教學中可做如下引導設計:一本數學教科書大約由50張紙裝訂而成,可以請學生先觀察自己的教科書,感受一本書的厚度。將10本教科書依次疊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請學生感受一次紙張的數量,感受數量由小增大的過程,建立對大數的表象認知。想一想,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學生就能運用自己原有的感性認識進行實地測量,在測量與感知中實現數量與生活實際的關系,通過自我實踐更能形成真實的數學體驗。
四、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化數學問題設計,是促進學生良好數學素養全面提升的有效做法。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深入鉆研教材文本,以教材設計意圖為中心,研讀教材課例,注重地域差別,對課例根據學生學情及地域差別進行適當改編。與此同時,根據生活情景為學生創設生活問題,引導并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生活,讓數學不只是發生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地實現數學由課內向課外、由課堂向生活的轉變,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其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真正讓數學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科學。
參考文獻:
[1]賴丁香.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思考[J]. 教師博覽,2021(03):74-75.
[2]蔡媛媛. 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設計與運用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04):36.
[3]林秀琴. 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的設計[J]. 教育觀察,2020,9(23):132-133.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