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林
[摘 要]基礎教育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對師范生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文章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師范生角色定位需要在學科教學類等課程教學中加以明確和強化,師范生的角色需要從“施教者”“年長者”“受教者”“觀察者”“自省者”轉變為適應新時代教育的“學習促進者”“活動協調者”“課程開發者”“人格塑造者”“教育研究者”。師范院校要把握發展規律、改進課程設置、指導職業規劃、緊扣時代需要,促進師范生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核心素養;師范生;角色定位;分析;轉變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9-0141-04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1],其對學科教學和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全面而深遠的影響。而師范生作為服務基礎教育的預備師資力量,其角色定位和轉變直接關系到未來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于師范教育而言,在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重視并尋求多種方法引導師范生進行角色定位,有利于師范生盡快實現教師角色的覺醒與轉換、盡快適應育人目標要求、突破傳統教學理論的局限,為未來教學注入新活力,成長為“四有”好教師。
一、核心素養時代對師范生的素養要求
核心素養被置于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突出地位,顯然需要師范生具備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2]。
(一)師范生應具備積極正向的思想品德素養
高校要著重培養“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對師范生的培養應以此導向,培養其愛國家、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愛生活等優良品質,以優良的心理品質給予師范生積極的影響,培養其師德規范和深厚的教育情懷,爭做符合“四有”和“四個引路人”要求的好教師。
(二)師范生應具備廣博精良的學科育人素養
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是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所列舉的畢業要求。師范生不僅要對學科知識有宏觀的理解和把握,還應具備跨學科融合能力。要學會基于真實問題、任務和情境的探究性教學,創新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運用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實踐等開展教學活動。高校只有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才能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要引導師范生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進而轉到立德樹人,此外還要指導師范生掌握班級指導和綜合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回答好“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三)師范生應具備鉆研創新的成長規劃素養
社會形勢、科學文化和教育教學都是動態發展的,教師只有堅持學習、不斷更新,才能真正有能力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和精神成長既需要外部動力,更需要內部動力,他們的發展能否走向優秀、走向卓越,需要通過課程與教學、合作與實踐等外部因素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反思和溝通合作能力,更關鍵的是激發學生內在動機、指導學生盡早確立發展規劃,職業發展規劃則是引領他們走向職業高地的重要藍圖。
二、師范生角色定位的調查分析
課題組以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包括教育實習)為研究內容,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4個專業(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地理科學)的294名師范生進行了從開始學習學科教學類課程到教育實習結束共一年半時間的調查。并隨機訪談了31名學生,對問卷數據缺失的內容進行補充,全面了解相關問題。
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師范生的專業、年級、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前后角色定位、角色定位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部分問題采取李克特五級計分法進行評分,其中,完全符合=5;比較符合=4;不確定=3;不太符合=2;完全不符合=1 [3] 。
由表1可知,在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前后,師范生對于教師角色的認知都有明顯的提高。說明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能夠促進師范生正確認識教師角色定位。(1)師范生在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前后,將教師角色定位為“教書匠”和“園丁”的比例分別增長了18.71%和33.72%,說明學科教學類課程一定程度上讓師范生較好地認識到教師掌握教學技能的重要性,意識到教師工作應具有較強的專業性。(2)將教師角色定位為“學生心靈塑造者”和“學生身心發展促進者”的師范生比例在學習前后分別增長了23.86%和12.62%,均出現了顯著增長,可能是學習的挑戰性和教育實習的現實性使他們感受到從教的不易和艱辛,但在隨機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師范生因這些學習特別是教育實習而認識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和偉大,也在實踐中感受到一線教師育人的價值和師德的重要性。(3)調查還顯示,將教師角色定位為“研究者”的師范生比例由49.38%增長到86.19%,增長了36.81%,反映出學科教學類課程學習對師范生從事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教育實習等實踐環節中,師范生對目前的教育現象和教學問題所產生的感受也說明了在教師教育工作中加強反思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由表2可知,在影響師范生角色定位的諸多因素中,依靠師范生進行教師角色意識自覺認知的程度較低,反映出師范生自我覺醒的內在能力不夠,需要外部的推動和促進。近140名和80多名師范生認同或比較認同需要在課程學習中給予他們專門的指導和幫助,這對學科教學類課程等教學提出了要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這方面對師范生角色定位和轉變的影響不突出,可能與師范生從事學科教學工作的實踐經歷有一定的關系,師范生還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科教學的任務對學科教師的要求。分別有150名和100名左右的師范生認同和比較認同“指導教師的專門化引導”對于師范生角色定位和轉變的作用,突出顯示了傳幫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認同和比較認同“師范院校教師文化氛圍”對師范生角色定位和轉變有重要影響的師范生分別有120名和90名左右,這為師范院校加強教師文化建設、營造師范氛圍提供了重要依據。
因此,高校需要對師范生在新時代教育改革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背景下需承擔的角色定位進行較深入的分析,以便師范生做好角色定位和轉變。
三、師范生角色定位的探討厘清
(一)新時代課改中的學教者
舊有的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傳授方式難以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程教學倡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維、勤于實踐,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遷移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創新能力等。教師的角色和身份應當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引領和啟發。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課堂上自主學習的表現、參與積極性、情感體驗,然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
1.要精致訓練技能
師范生首先是學教者,要擺脫大學生身份的心理,在學習、訓練與實踐中要以施教者的角色來把握教學的流程、節奏等,體驗作為施教者的感受和技能需要,師范生不僅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即關注學生;要學會營造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在角色扮演中不斷提升教學技能,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素養,以適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要求。
2.要精心設計教學
師范生扮演施教者站上講臺開展教學活動訓練,完成由導入、講解、提問、強化、結課等各項教學活動組成的模擬授課,需要在訓練之前做好詳盡的備課工作,根據教學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及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預設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和問題。要從施教者的角度考慮其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具有教學邏輯和順序、是否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是否以學生為中心。
(二)心理學倫理下的年長者
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及責任態度。很多學科都涉及生產生活及社會倫理等多個方面,學生的個人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形成是新時代教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學生不僅處于知識的增長期,更處于人生觀的形成期,學生常常會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感到迷茫和困惑。師范生在未來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自身定位為年長者。
在學科教學類課程訓練與實踐中,教師應考慮青年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的反應要給予反饋,給予更多引導,在面對社會性議題時,要引導其深入思考,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師范生在此過程中主動扮演年長者的角色,可產生作為施教者的積極的心理效應。
(三)模擬課堂中的受教者
1.師范生要稚化為學科教學中的學生
師范生都有過十多年的學習經歷,做好學生這一角色似乎非常容易。然而這里的學生角色并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學生,不是配合教師角色完成教學任務,而是要將自身設定為施教者的對象,其難度在于師范生自身已經受過了一系列的教育,對知識已有所掌握,但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真正的學生沒有師范生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師范生應自行稚化,擺脫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干擾。處于真實的學生學習情境下,師范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教學設計和實施應帶來的效果。
2.師范生要隱身為授課教師的學徒
建立真實的學生角色有利于師范生感知教學設計,同時以聽課教師的角色可對研習、訓練和實踐中的重難點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模擬授課或是實習中,師范生作為教師可能難以準確地了解教學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問題,然而當轉變為學生身份時,便容易了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在觀照自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促進教學訓練水平的提升。
(四)多樣性教學的觀察者
課堂觀察對師范生來講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學習行為。在課程訓練和實踐中,不同的師范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既有提問、講解、演示,又有講授式、探究式、論證式等教學方法。師范生可作為聽課教師寫聽課筆記,從教學設計、教學技能等方面進行觀摩學習。
1.做提升教學訓練質量的反思者
課堂觀察的關鍵環節是反思,分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總結教學的經驗。師范生對教學的觀察和系統的、批判性的反思,可以增進對教學的理解及加強責任心,以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
2.做教學設計的分享者
師范生在課程訓練與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課堂觀察可以使他們用專業的視角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和討論,在相互探究、共同研討的氛圍中提升教學智慧并進行分享,這非常有利于其教學設計水平的提升。
3.做促進專業成長的自覺者
師范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共同合作、相互坦誠,既是一種技術上的互惠,又能促進相互溝通交流。如觀摩提問和解答后,經過研討對話,學生會注意到自己的提問時機和效度,如此累積,可實現師范生的教師理念的良性轉變。
(五)本體診斷下的自省者
施教者可能難以發現施教過程中的問題,受教者和觀察者的交流診斷和多媒體設備可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多媒體設備可以全方面記錄教學訓練過程,便于師范生在教學訓練之后進行自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對本體者而言是對教學過程的診斷、反思和升華。
四、師范生角色定位的轉變策略
(一)把握發展規律,明確培養目標
師范生正處于教師生涯的準備階段,其在教師角色認知、角色期待和角色情感等方面的角色意識有別于入職后的教師[4]。這就需要師范院校加強師范生的教師角色意識,使他們由消極、盲目、被動地看待教師職業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地看待教師角色。
(二)改進課程設置,加強實踐體驗
訪談發現,師范生希望多開設實踐課,把專業知識融入實踐運用中。學校要征求和吸納師范生的意見和建議,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開足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課程教學論等課程,加強師范生對教師角色的認知和認同。要重視相關教育實習,強化職業體驗,聘請優秀教師講授教育類課程、指導教育實習,協同轉變師范生的角色定位。
(三)指導職業規劃,塑造教師性格
師范生的職業定位雖已明確,但其職業疑慮仍然存在。學校要通過開設模范教師講壇、觀摩名師教學等活動,使師范生在理想型教師的感知中積累對教師角色的認識,盡力矯正以往不正確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教師角色認知。
(四)緊扣時代需要,錨定新型角色
師范生對于新時代教師角色的變遷認知甚少,“學習促進者”“活動協調者”“課程開發者”“心靈塑造者”“教育研究者”等內涵可能更是聞所未聞,師范院校要大力營造“新教師”文化氛圍,在核心素養目標達成、新型師生關系確立、新型教學樣態建構、新的評價方式施行等多方面指導師范生理解、塑造和強化新型教師角色。
五、結語
在師范生逐步走向教師角色的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強化對自身角色的認知、感悟、生情、升華、定位等[5]。起點不能放在從教之后,而必須在從教之前。幫助師范生找準角色定位、形成職業品性是師范院校的重要任務,師范院校需要加強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快推進師范教育轉型升級,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師范生。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4-08)[2022-08-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
6.html.
[2] 簡文艷.核心素養與全科師范生終身學習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7(6):148-150.
[3] 劉萬強,王雯穎,張雪珠.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的角色定位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4):101-105.
[4] 李靈敏.地方高師院校免費師范生教師角色意識及影響因素研究:以S師范大學為例[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8.
[5] 劉欣.師范生角色失調及目標定位[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4):70-7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