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琳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會限制學生的發展,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開始嘗試利用新型教學方法開展教育工作,其中廣受關注的便有分層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教師發現,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通過分層的方式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為此,文章從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分層教學角度出發,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7-009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7.031
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學生之間的差異會逐漸顯現出來,教學效率會逐漸降低。因此,教師要嘗試利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改變當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率。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分層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教學針對性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根據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了解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鍛煉他們的基礎技能。但是,此種教學方式并不符合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有些學生接觸信息技術較早,掌握的技能相對較多,教師最初所講的內容都比較簡單,不利于提高這些學生的能力[1]。還有些學生接觸信息技術的時間較晚,對網絡技術不感興趣,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強,學習效率就比較差。為了改變此種教學情況,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法便可以充分解決這一問題,將學生劃分為能力強和能力弱兩種層次,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發展。
(二)有利于增加教學趣味性
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更應該從學生的愛好、特點出發,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此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分層教學不光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還會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角度出發進行分層,選擇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實際能力的教學模式,適當增加趣味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學生發展。
(三)有利于凸顯教學層次性
大部分情況下,教師會提前做好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這也導致教學過程較為死板,課堂教學內容較為統一,缺乏一定的層次性。尤其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如果直接開展教學,會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利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的教學理念會發生變化,嘗試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教學內容,分層次地進行教學,讓學生逐步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保證教學有效開展。
二、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分層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一)教師忽視學生心理健康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外界的事物較為敏感,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而實施分層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將能力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保證所有學生都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在分層過程中,有些教師會明確告訴學生的能力強弱,導致部分學生受到打擊,產生自卑等不良情緒[2]。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后續教學的開展。
(二)分層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嘗試利用新的教學方法開展教育工作。但是很多教師習慣了以往的教學方法,在最初使用新型教學方法時,會出現教學過于形式化的問題。信息技術教師應用分層教學法時便存在此種情況,他們會根據要求按部就班地應用新的教學方法,簡單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此種方式并不能真正發揮分層教學法的價值,甚至還會降低教學效率。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教師在利用分層教學法教學時,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將他們分成不同的層級,然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在此種情況下,學生會擁有一部分自學時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復習或者預習已學的知識。但經了解發現,當前很多中學生自學能力較差,無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不利于信息技術教學的長遠發展。
三、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分層教學的方法
(一)合理劃分層次,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1.學生能力分層。教師在利用分層教學法時,最應該重視的便是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傳統的分層方式是根據測試成績判斷學生的能力,并對其進行層級劃分。但是,利用此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時,教師也無法有效對學生開展心理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要合理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劃分。
首先,教師要增加學生的參與感,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讓他們充分了解什么是分層教學,減少學生對分層教學的偏見。教師要讓他們知道以能力為基準進行分層,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促使他們的信息技術能力得到發展。
其次,教師還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監督權,按照座位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互相監督,記錄平時在課堂中的表現,然后教師綜合對學生能力進行劃分,根據學生能力強弱分組,以便后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再次,教師可以專門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拉近師生關系,讓學生知道教師根據能力分層的真正意圖,從而改變學生的看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保證分層教學法的高效應用,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2.教學內容分層。教師開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利用教學內容教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此,教師還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分層,對能力不同的學生教授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就拿最簡單的“Word”“Excel”來說,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熟練操作這些簡單的軟件,而能力較弱的學生還沒有找到正確使用的方法。針對于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第一層級設計較難的內容。在課堂中教師要為這一層級的學生講解“Word”“Excel”相關的基礎知識,之后為他們布置實際操作任務,讓學生嘗試制作Excel表格,并對數字進行排序等。這些學習內容,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能夠充分發揮分層教學法的作用。
第二層級則可以設計簡單一些的內容。在課堂中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為這一層級的學生講解“Word”“Excel”的基礎概念,然后引導他們學習較為基礎的操作技能,體會信息技術的趣味性,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來。
教師要定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教學內容難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穩定進步。
3.教學方式分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能力不斷調整教學方法,直到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方法為止。為此,教師在利用分層教學法時,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在面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時,教師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在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自主預習、自主操作的方式進行實際鍛煉,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保證學生高效掌握所學知識,促使他們成長為當今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在面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時,教師則需要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提前準備好的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基本的知識概念。之后,在對實際操作類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則需要通過示范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還要適當地給予學生自主操作的機會,時刻關注他們的動向,發現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時,及時幫助他們解決,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對教學方式分層時,教師要定期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對不同教學方式的看法,并對此進行總結,為后續創新教學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充分利用網絡,豐富分層教學內容
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時,不能單純依靠教材,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以不同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以此推動教學發展。尤其在利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出發搜集教學資料,以此豐富教學內容,保證教育工作高效開展。
尤其在對較難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借助學生熟悉的內容輔助教學,以便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教學時會遇到“動畫制作”方面的內容,教師要通過實際操作為學生進行演示,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但是,單純的技術操作流程過于枯燥,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改變此種情況,教師可以搜集中學生感興趣的動漫、動畫影視資料,以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動畫。另外,還可以搜集一些與動畫制作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更直觀地將制作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利用此種方式,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為了契合分層教學這一主題,教師在搜集視頻資料時要提前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溝通。面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時,可以增加制作視頻階段的內容;面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時,則可以增加動畫視頻的相關內容。這樣便可以充分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保證信息技術教學的高效開展。
(三)設計自學活動,鍛煉學生自學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還應該適當為學生設計一些可以自主操作的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在設計活動時,教師要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當前的能力水平[4]。另外,還要搜集大量資料,了解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況以及社會中較為常見的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活動,如程序編碼比賽、視頻剪輯比賽等。
首先,教師要選定活動主題,保證能力強的學生與能力弱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來。PPT制作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技能,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中,都需要具備該項技能。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PPT制作比賽,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介紹。
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利用自己制作的PPT開展演講活動,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的學習態度會更加認真。為了鼓勵所有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教師還要適當地準備一些獎勵,以此激發學生的勝負欲,使他們可以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
活動結束后,教師要與學生共同交流,組織他們說一說自己在此次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在制作PPT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討論找到解決方法。
(四)完善評價體系,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想法,在開展教學評價時也是如此。傳統的評價模式已經無法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反饋意見,教師需要以當前的評價模式為基礎進行二次創新,改變整體評價模式,從而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首先,教師要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在課堂教學中或者做作業時,讓學生互相進行評價,總結存在的問題,教師以此為基礎調整教學模式。有些學生提出,教學方式過于乏味,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增加一些趣味元素;有些學生認為教學速度較快,教師就需要改變教學計劃。通過不斷調整,課堂氛圍輕松、愉悅,學生越來越喜歡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調整評價方式。“以成績論英雄”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如今需要教師從綜合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評價。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評價檔案,從分層教學的角度出發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記錄學生平時在課堂中的表現以及不同階段的測試成績,最終結合所有評價內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到有價值的反饋信息。
從這一角度來看,合理的教學評價能夠有效推動教學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重視這一教學環節,并定期進行調整,以確保可以高效發揮評價環節的價值。
綜上所述,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師想要高效應用分層教學法,就應該不斷分析探究,通過大量實際案例了解分層教學法的優點,認識到利用此種教學方式教學的意義。然后,從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出發,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并不斷創新,利用分層教學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推動各個層級學生的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 鄒淑樺.“分層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中的應用探究[J].學苑教育,2017(21):71.
[2] 沈亞芳.分層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智慧,2019(26):19.
[3] 李益博.探析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中微課的應用效果[J].文存閱刊,2016(6):5.
[4] 張亞嬌,肖樟樹,張向梨.淺析微課在中學信息技術分層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