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妍 王長偉 王也方



【摘 要】 文章以2019—2021年潤靈環球發布的ESG評級結果中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究稅收征管影響企業ESG表現的效果、作用機理及異質性。研究結果表明:(1)稅收征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ESG表現;(2)稅收征管通過提高企業研發投入、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以及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提升企業的ESG表現;(3)當企業是國企、受媒體關注度高以及處于法制環境較好的地區時,稅收征管提升企業ESG表現的效果更顯著。研究不僅有助于利益相關者更加全面準確地解讀企業的ESG表現以及稅收征管在這一行為過程中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強企業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重視程度,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稅收征管; ESG; 社會責任; 環境責任; 公司治理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8-0045-09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只有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才能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需要通過企業高質量發展予以實現。ESG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它是一種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從善向善理念[ 1 ]。這一理念若能有效融入企業價值體系中,加強企業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重視程度,必將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析企業ESG表現的影響因素。
已有關于ESG表現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叉上市、資本市場開放度、地方政府債務、公司及高管特征等方面,而關注稅收征管對企業ESG表現的文獻鮮少。稅收征管是稅務機關根據稅法有關規定,對稅收工作實施管理、征收、檢查等活動的總稱。稅收征管服務于稅收的基本職能,它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 2-4 ]、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5-6 ]、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 7-8 ]。那么一個自然的邏輯,稅收征管能否助力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和社會責任的履行?即能否提升企業的ESG表現?如果得以證實,其作用機理是什么?又有何異質性?以上將是本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
目前探討稅收征管經濟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稅收征管與企業盈余管理。葉康濤和劉行[ 9 ]、Hanlon等[ 10 ]認為稅收征管能有效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為了避免稅收征管度量指標的內生性問題,李廣眾和賈凡勝[ 11 ]、李青原和蔣倩倩[ 12 ]以及王雪平[ 13 ]尋找了刻畫稅收征管的不同外生事件,運用雙重差分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相同的觀點。(2)稅收征管與企業融資。Lim[ 14 ]和于文超等[ 15 ]認為稅收征管加重了企業的稅費負擔,加劇了企業的融資約束。但潘越等[ 7 ]和孫雪嬌等[ 8 ]卻得出不同結論,認為稅收征管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程度。(3)稅收征管與企業研發創新。一種觀點認為稅收征管會抑制企業的研發創新,如Mukherjee等[ 16 ]、吉赟和王貞[ 17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稅收征管可以促進企業研發創新,如蘭竹虹等[ 5 ]、葉永衛等[ 6 ]。
已有關于ESG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展開。(1)外部因素。交叉上市的企業更加注重ESG的表現,ESG的水平也更高[ 18 ]。黃國良和夏奕欣[ 19 ]以“深港通”這一外生事件刻畫資本市場的開放度,采用雙重差分模型,發現“深港通”政策的實施能夠提升企業的ESG水平,且在非國有企業、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企業及非重污染行業企業更顯著。地方政府債務擠出了當地企業投資,會顯著降低企業的ESG表現,且在非國有、盈利較低、規模較大、年限較短、地區市場化水平高、地區金融水平低、地區財政透明度高的企業中更顯著[ 20 ]。產品市場競爭是企業ESG實踐的重要驅動力,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對新興市場的ESG產生負面影響[ 21 ]。(2)內部因素。柳學信等[ 22 ]發現黨組織治理對企業ESG表現存在正向影響,尤其在非國有企業表現更為明顯。公司高管的股權質押活動對公司的ESG績效產生了負面影響[ 23 ]。Aabo和Giorici[ 24 ]以彭博的ESG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女性CEO與ESG得分之間存在強烈的正相關關系。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ESG影響因素文獻的梳理,發現仍存在以下兩點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第一,已有關于稅收征管經濟后果的文獻頗為豐富,對同一主題得出的結論各異,但將稅收征管這一政府行為與企業ESG表現納入一個研究框架的文獻較少。第二,目前學術界對ESG影響因素的研究仍不充分,主要包括交叉上市、資本市場開放度、地方政府債務、公司及高管特征等因素,其他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待學術界的進一步拓展。
因此,本文可能的創新點在于:第一,豐富了稅收征管經濟后果的研究,有助于利益相關者更加全面準確地解讀企業的ESG表現以及稅收征管在這一行為過程中的作用。第二,拓展了企業ESG表現影響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稅收征管影響企業ESG表現內在機理及異質性的增量文獻。
三、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一)稅收征管通過提高研發投入提升企業的E(環境)績效
為了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一系列有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2021年3月,國家稅務總局將制造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至100%后①,2022年3月又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②。稅收征管的強化意味著稅收管理更規范、征收更嚴密、檢查更嚴格,企業逃稅和避稅的途徑將大幅減少。為了能合理合法地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和稅收支出,企業往往會利用上述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研發領域的投入,增加稅前可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寬松靈活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激發企業增加研發領域的投入,當企業研發成本的稅收優惠提高10%時,研發投入將提高20%[ 25 ]。Alam等[ 26 ]以能源和碳排放強度衡量企業環境績效,實證研究發現研發投入提升了企業的環境績效。除此之外,隨著稅收征管的強化,研發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激勵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綠色技術創新之中[ 27 ]。企業通過對產品、工藝和管理方面的綠色技術創新實現能源節約,對材料循環利用方面的綠色技術創新實現成本降低,這無疑將提升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獲得較好的產品溢價,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又將使企業獲得政府相關部門更多的關注、扶持或獎勵。如此良性循環無疑將激發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熱情,達到提升環境績效水平的目的。
(二)稅收征管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提升企業的S(社會)績效
稅收征管能緩解企業債務融資約束的觀點已被學者證實,Guedhami和Pittman[ 4 ]及潘越等[ 7 ]發現企業所在地區的稅收征管力度越強,越能促進企業獲得債務融資,債務融資的成本也更低。除傳統稅收征管外,以國家稅務總局2014年7月《納稅信用管理辦法》為代表的柔性稅收征管對企業融資也產生了激勵作用。該辦法根據企業當年的納稅情況,由國家稅務總局對企業做出納稅信用A、B、C、D四個等級評級③,并向全社會披露A級納稅人名單。納稅信用評級結果由國家稅務總局出具,無疑具有較高的鑒證作用,意味著納稅信用評級為A的企業對外披露的信息是更高質量的[ 8 ]。納稅信用評級數據在企業與資金提供方之間實現了“橋梁效應”,有利于資金提供方掌握較為真實的企業財務信息[ 4 ],從而緩解了納稅信用評級為A企業的融資約束[ 9 ]。此外,此類企業在項目審批和融資等方面均可以享受國家的各項政策優惠和各種綠色通道,這將進一步為納稅信用評級是A的企業提供融資便利,提升其自由現金流水平。融資約束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當企業融資較為困難時,往往會保留相當數量的流動資產以供后續經營或應對未來可能的突發情況使用,此時企業無心談及社會責任的履行;當企業融資較為便利時,容易獲得自由現金流,無疑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升社會績效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28 ]。
(三)稅收征管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提升企業的G(治理)績效
稅收征管被視為對企業運營監控的一項重要外部約束機制,它可以降低股東與管理者之間、控股股東和債權人之間以及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緩解以上三類代理沖突[ 2-4 ],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29 ]。在當前數字經濟背景下,大數據稅收征管是稅收監管方式的一種重要創新,它根據數據采集、管理、分析、運用的流程規律重構組織體系,運用先進技術和手段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出有價值的涉稅信息,并將之運用到稅收征管的各環節。拉開我國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稅收征管序幕的是2016年已在全國范圍內覆蓋的“金稅三期”工程,而2020年11月“金稅四期”工程的正式啟動,更表明國家稅務總局期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智慧稅務和智慧監管的決心。近些年,國家稅務總局也在進一步深化與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跨部門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機制,逐步擴大企業信息聯網核查系統功能,這將大大提高企業信息的透明度和稅收征管的分析能力,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未來稅收征管發揮的公司治理效應將進一步凸顯,企業的治理績效勢必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稅收征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ESG表現。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2019—2021年潤靈環球發布的ESG評級結果中的上市公司作為初始研究樣本,其評價的年度實則是2018—2020年,刪除數據缺失值和金融業公司后得到2 003個觀測值。本文選擇2019年作為研究起點的原因在于該年是潤靈環球發布企業ESG評級結果的首年,選擇2021年為研究終點在于該年是截至論文撰寫前可以獲得最新數據的年份。本文所使用的各地區稅收收入及宏觀經濟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媒體關注度數據來自CNRDS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其他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并使用Stata15軟件對連續變量按照前后各1%進行Winsorize處理,以克服極端值的影響。
(二)變量定義與模型構建
1.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包括ESG評分(ESGs)和ESG評級(ESGg)。ESGs越高,企業ESG水平越高。ESGg結果分為7級,由低到高分別為CCC、B、BB、BBB、A、AA、AAA,將其分別賦值為1—7。ESGg結果用于穩健性測試。
(2)解釋變量包括TE1和TE2。借鑒劉春和孫亮的做法,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實際稅收負擔比率與估計的稅收負擔比率之比(TE1)以及之差(TE2)來衡量該省(直轄市、自治區)強制性稅收征管的力度,估計稅收負擔比率的模型如下。
其中:Tit表示i省(直轄市、自治區)在第t年的稅收收入,Yit表示i省(直轄市、自治區)在第t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it表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國內生產總值,Ind_1it表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Ind_2it表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Open_3it表示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開放程度,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年度進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
(3)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盈利能力(Roa)、成長性(Growth)、董事會規模(Board)、董事會獨立性(Indirector)、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兩職合一(Dual)、企業年齡(Age)、控制人性質(State)、審計質量(Big4)、行業虛擬變量(Ind)和年份虛擬變量(Year)。
主要變量的說明如表1。
2.模型構建
針對本文提出的假設,為了考察稅收征管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構造了模型(2)。Controlvaribles表示控制變量的集合,同時控制了行業固定效應(Ind)、年份固定效應(Year)。
五、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列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ESGs的最大值為5.790,最小值為0,體現了各樣本上市公司每年的ESG表現差距較大。解釋變量TE1和TE2的均值分別為0.919和-0.006。在控制變量方面,Size的均值為23.926,標準差為1.235,表明樣本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存在顯著差別。Lev的平均數為0.477,說明樣本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普遍較高。Roa最高為0.228,最低為負數。Growth的平均值為0.134。Board是對董事會總人數取自然對數后的結果,其最大值是2.773、最小值是1.609,表明樣本上市公司董事會規模大小各異。Indirector的最小值為0.300,說明部分樣本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成員比例仍未達到《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中規定的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要求。First_p的最大值為0.769,最小值為0.080。Dual的均值等于0.233,反映了23.3%的樣本上市公司存在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的現象。Age是對公司年齡取自然對數后的結果,其均值為3.026。State的均值為0.463,表明樣本上市公司中屬于民營的數量略高于屬于國企的數量。Big4的均值為0.170,表明約有17%的樣本上市公司其財務報表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二)基準回歸結果
表3列(1)、列(2)顯示了稅收征管與企業ESG表現的回歸結果。TE1和TE2的回歸系數分別在10%和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假設1得到驗證。這反映了稅收征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ESG表現。
(三)作用機理檢驗
如上文所述,稅收征管可以通過提高研發投入、緩解融資約束以及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提升企業的ESG表現。因此,借鑒孫雪嬌等[ 8 ]的做法,檢驗是否在研發投入較少、融資約束較嚴重以及信息較為不對稱的情景下,稅收征管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企業的ESG表現,以驗證上述作用機理。研發投入的高低分組以企業研發投入按行業、年份計算的中位數為標準,高于中位數為高組,反之則為低組。融資約束的計算參考Hadlock和Pierce的研究,運用SA指數④衡量,該指數為負且絕對值越大,反映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程度越嚴重。融資約束的高低分組以SA指數按行業、年份計算的中位數為標準,高于中位數為高組,反之則為低組。對被分析師(研報)關注⑤越多的企業而言,更多企業層面的私有信息被挖掘,提高了股價的信息含量,因此,相較于被分析師(研報)關注人數越多的企業而言,被分析師(研報)關注人數越低的企業面臨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高低分組以被分析師(研報)關注度按行業、年份計算的中位數為標準,高于中位數為高組,反之則為低組。
根據表4的分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在研發投入低組,TE1、TE2的回歸系數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在融資約束高組,TE1、TE2的回歸系數分別在10%和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在信息不對稱嚴重組即被分析師(研報)關注低組中,TE1、TE2的回歸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通過對研發投入高低、融資約束高低、信息不對稱高低不同情景下的分組回歸,驗證了稅收征管可以通過提高研發投入、緩解融資約束以及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提升企業ESG表現的作用機理。
(四)異質性檢驗
1.企業性質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承擔著一般企業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又擔負著政府所賦予的許多政治和社會職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倡導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理念背景下,相較于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時,更有可能成為幫助政府改善生態環境、踐行社會責任等的主要力量。因此,本文認為稅收征管對國有企業ESG表現的提升更顯著。以國企和民企分組后放入模型(2)中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列(1)至列(4)所示,與民營企業相比,稅收征管對提升國有企業ESG表現的作用更顯著。
2.法制環境
在法制環境較好的地區,政府行為更加規范,稅收執法更加嚴格。因此,在法制環境較好的地區,ESG表現良好的企業,其合法權益不僅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可以向利益相關者傳遞出良好的企業聲譽;反之,企業將面臨更嚴厲的處罰和更高的聲譽損失。因此,本文認為在法制環境較好的地區,稅收征管對企業ESG表現的提升更為顯著。采用王小魯等編著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21年)》中各省份產品市場發育方面指數來衡量法制環境。報告中該方面指數評價的截至年份為2019年,而本文的樣本截至2020年,對缺失的2020年指數用2019年的指數代替。以各省份產品市場發育方面指數的中位數為標準,進行高低分組后放入模型(2)中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列(5)至列(8)所示,在法制環境較好地區,稅收征管提升企業ESG表現的作用更顯著。
3.媒體關注度
新聞媒體在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搭建了信息傳遞的橋梁,對企業出現的負面事件和短視行為予以曝光,對企業改善生態環境、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公司治理等正面行為褒獎,這實質是對企業ESG表現的激勵和鞭策。因此,本文認為稅收征管對媒體關注度高的企業的ESG表現提升更顯著。本文分別以每年報刊財經新聞和網絡新聞標題中出現該公司的新聞總數進行統計,按年份計算的中位數為標準進行高低分組后放入模型(2)中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列(9)至列(16)所示,稅收征管提升受媒體關注度高的企業的ESG表現更顯著。
(五)穩健性檢驗⑥
1.替換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的度量方式
被解釋變量用ESGg替換,評級越高,企業ESG表現越好。將其放入模型(1)進行ologit回歸,TE1和TE2的系數分別為0.669和7.134,均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結論無改變。解釋變量參考曾亞敏和張俊生[ 3 ]估計稅收負擔比率的模型,見模型(3),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實際稅收負擔比率與估計的稅收負擔比率之差來衡量該省(直轄市、自治區)稅收征管,用TE3表示。將其放入模型(2)中回歸,TE3與ESGs、ESGg的系數分別為3.568和8.899,均在1%水平上顯著,仍支持本文結論。
2.PSM
本文采用PSM解決稅收征管與企業ESG表現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將稅收征管TE1按行業、年份計算的中位數進行高低分組,高組賦值為1、低組賦值為0,以TE4表示;其次考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當年末的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進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市場化指數以及企業當年銷售收入、資產負債率、成立年限影響因素,使用Probit模型估算傾向得分值,并進行近鄰匹配,選出樣本數量為1 187個子樣本;最后使用配對出的子樣本重新放入模型(2)中進行回歸檢驗,TE4與ESGs、ESGg的系數分別為0.170和0.355,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結論依舊成立。
3.Heckman兩階段
本文采用Heckman兩階段處理由于不可觀測變量引起的樣本選擇偏誤問題。第一階段考慮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當年末的第一產業產值、第二產業產值、進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市場化指數以及企業當年銷售收入、資產負債率、成立年限影響因素,計算出逆米爾斯比率(IMR),并將其作為控制變量放入模型(2)中進行第二階段的回歸,TE4與ESGs、ESGg的系數分別為0.154和0.315,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仍支持本文結論。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選擇2019—2021年潤靈環球發布的ESG評級結果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稅收征管影響企業ESG表現的效果、作用機理及異質性。研究結果表明:(1)稅收征管有助于提升企業的ESG表現;(2)在作用機理的驗證中發現,稅收征管可以通過提高研發投入、緩解融資約束以及降低信息不對稱進而提升企業的ESG表現;(3)在異質性檢驗中發現,當企業為國企、受媒體關注度高以及處于法制環境較好的地區時,稅收征管提升企業ESG表現的效果更顯著。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對稅務部門而言,首先應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信息共享,驅動稅收征管效能的提升。隨著“金稅四期”工程的推進,繼續發揮數據賦能對提升稅收治理水平的乘數效應,同時輔之以柔性稅收征管方式如納稅信用評級披露制度等,激勵企業規范納稅和提高納稅遵從度。其次應持續優化當地的稅收營商環境,提升納稅人滿意度和獲得感。同時促進退稅、減稅等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確保政策“真金白銀”落袋落穩。對企業而言,在稅收征管技術越來越數字化、對逃稅處罰越來越重的外部環境下,首先應嚴格遵守稅收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其次在新形勢下應辯證地認識稅收征納關系,傳統觀點認為,稅務機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截然對立的、不和諧的零和博弈關系。通過本文的研究證實,稅收征管通過提高企業研發投入、緩解企業融資約束、降低企業代理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的ESG表現。這有助于企業全面、客觀地評價稅收征管對企業行為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最后應熟悉、理解并掌握稅務機關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充分利用這些政策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為企業ESG的履行提供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 黃世忠.ESG理念與公司報告重構[J].財會月刊,2021(17):3-10.
[2] DESAI M A,DYCK A,ZINGALES L.Theft and tax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3):591-623.
[3] 曾亞敏,張俊生.稅收征管能夠發揮公司治理功用嗎?[J].管理世界,2009(3):143-151.
[4] GUEDHAMI O,PITTMAN J.The importance of IRS monitoring to debt pricing in private firm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1):38-58.
[5] 蘭竹虹,曾曉,辛瑩瑩.產業競爭視角下稅收征管對企業創新影響機制研究:基于“競爭效應”和“資源效應”[J].中國軟科學,2021(2):181-192.
[6] 葉永衛,曾林,李佳軒.納稅信用評級制度與企業創新:“賞善”比“罰惡”更有效?[J].南方經濟,2021(2):52-68.
[7] 潘越,王宇光,戴亦一.稅收征管?政企關系與上市公司債務融資[J].中國工業經濟,2013(8):109-121.
[8] 孫雪嬌,翟淑萍,于蘇.柔性稅收征管能否緩解企業融資約束:來自納稅信用評級披露自然實驗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19(3):81-99.
[9] 葉康濤,劉行.稅收征管、所得稅成本與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11(5):140-148.
[10] HANLON M,HOOPES J L,SHROFF N. The effect of tax authority monitoring and enforcement on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2014, 36(2):137-170.
[11] 李廣眾,賈凡勝.政府財政激勵、稅收征管動機與企業盈余管理:以財政“省直管縣”改革為自然實驗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9(2):78-97.
[12] 李青原,蔣倩倩.稅收征管與盈余管理:基于“所得稅分享改革”準自然試驗[J].經濟評論,2020(5):3-16.
[13] 王雪平.稅收執法提升了企業財務報告質量嗎:基于“金稅工程三期”的準自然實驗[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20(3):49-60.
[14] LIM Y.Tax avoidance,cost of debt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evidence from Korea[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5(2):456-470.
[15] 于文超,殷華,梁平漢.稅收征管、財政壓力與企業融資約束[J].中國工業經濟,2018(1):100-118.
[16] MUKHERJEE A,SINGH M,ZALDOKAS A.Do corporate taxes hinder innov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7,124(4):195-221.
[17] 吉赟,王貞.稅收負擔會阻礙企業創新嗎:來自“金稅工程三期”的證據[J].南方經濟,2019(3):17-35.
[18] BARBARA DEL BOSCO,NICOLA MISANI. The effect of cross-list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of firm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6,51(6):977-990.
[19] 黃國良,夏奕欣.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ESG表現研究:基于“深港通”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22(12):126-134.
[20] 張曾蓮,鄧文悅揚.地方政府債務影響企業ESG的效應與路徑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22(6):10-21.
[21] MARTINS H C.Competition and ESG practices in emerging markets:evidence from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2,46.
[22] 柳學信,李胡揚,孔曉旭.黨組織治理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J].財經論叢,2022(1):100-112.
[23] JANG GA-YOUNG,KANG HYOUNG-GOO, KIM WOOJIN.Corporate executives' incentives and ESG performance[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2,49.
[24] AABO TOM,GIORICI IASMINA CRISTINA.Do female CEOs matter for ESG scores?[J].Global Finance Journal,2022,56.
[25] RAO N.Do tax credits stimulate R&D spending? The effect of the R&D tax credit in its first decad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6,140:1-12.
[26] ALAM M S,ATIF M,CHIEN-CHI C,et al. Does corporate R&D investment affect fi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G-6 countries[J].Energy Economics,2019,78:401-411.
[27] 張翼,王書蓓.政府環境規制、研發稅收優惠政策與綠色產品創新[J].華東經濟管理,2019,33(9):47-53.
[28] 陳峻,鄭惠瓊.融資約束、客戶議價能力與企業社會責任[J].會計研究,2020(8):50-63.
[29] 童錦治,黃克瓏,林迪珊.稅收征管、納稅遵從與企業經營效率: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16(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