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鴻
[摘 要]新課改要求教師鼓勵學生通過經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索,發展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著重強調使學生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正確運用英語,提高自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通過探索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閱讀分層教學新模式,鼓勵教師根據學生能力設計不同梯度的閱讀任務,從而更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使學生都能積極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
[關鍵詞]高中英語;分層教學;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5-0025-03
一、概念界定和理論依據
分層教學思想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一種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按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個體差異來培養學生的重要思想。依據教學的不同目標、整體目標以及對各個層次學生的期待目標,教師可采取一本多綱、授課講策略、分層次布置作業、分層次測試等開放性的、靈活性的彈性制度,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性評價,挖掘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 陳樹逸認為分層教學是有選擇而無淘汰的教學,是教師采用適合每個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方式,而不是教師挑選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 劉樹仁在《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中指出,所謂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在學生知識基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異的情況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有區別地設計教學環節和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實施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僅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選擇教法、布置作業,還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達到總體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還要遵守價值性原則、平等性原則、分層遞進原則、個性化原則、全面參與原則、綜合優化原則等。
分層教學可以為學生創造條件,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知識,而且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課的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高中英語閱讀現有水平,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合理地將學生分為幾個層次,如A層次(高水平)、 B層次(中等水平)、 C層次(低下水平)三個層次。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可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動態,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取得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引導學生發展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著重強調使學生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正確運用英語,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越來越多的高中英語教師認識到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性。但不難發現,在高中英語課堂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效率仍然較低,有些學生仍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班集體授課制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部分教師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等。這些教師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學生配合自己完成教案的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自由思考的時間。那樣的課堂成了“舞臺”,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個體差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高中生的身心發展雖然有共性,但在性格以及智力發展水平等方面也有著個體差異。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實施分層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三、分層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施
(一)教學對象分層
教學對象分層即學生分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層,首先應該做到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即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思想狀況、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預判他們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會采取什么態度和方法來應對這些困難。以此前的學生分層為例,A層次的學生課上能積極思考,課后能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習的積極性高,能主動地進行課外探究,在班級中起到帶頭作用。B層次的學生能較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雖然學習的積極性不如A層次的學生高,但是稍加督促,還是能有所提高的。C層次的學生因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的知識缺漏還沒有補好,又要學習新的知識,困難越來越多,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包含教學方向和預期效果,它貫穿一切教學活動的始終。將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目標。這要求教師掌握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認真解讀教材和新課標。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對于A層次的學生應制訂發展性目標,讓其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升跨文化意識,培養務實能力、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對于B層次的學生,要制訂提高性目標,既要讓其夯實英語基礎知識,又要讓其提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重視自學能力;對于C層次的學生則要制訂基礎性目標,從字詞的認讀到句法的構成,逐一進行詳細指導,讓其側重記憶、重復和模仿,力求層層遞進,逐個擊破。
(三)教學過程分層
將教學過程進行分層,即要求教師將相同的教授內容進行分層后設計教學問題和教學活動,目的是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學的過程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托,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是什么,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學生應該掌握怎樣的能力,課程結束后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教學設計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情況不斷調整,使之符合學生學情,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在設計分層教學活動時,應力爭使A層次的學生能夠“吃得飽”,B層次的學生能夠“吃得好”,C層次的學生能夠“吃得了”。以課堂提問為例,針對A層次學生可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難度大、需要理解和推理判斷的問題,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tex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riters opinion?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鼓勵并激發其養成批判性思維。針對B層次學生提的問題建議難度適中,如針對文中的新單詞進行詞義猜測,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簡單的語義轉換和邏輯推理,學生只要稍加歸納,則不難得出答案。針對C層次學生,可以鼓勵其根據課文信息回答基礎的細節理解問題,培養其信息的查找和比對能力。允許其犯錯,鼓勵其每一次嘗試和挑戰,客觀地指出其需要改進和提升的方面,重在學習方法的指導。針對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繼續探索,“知其所以然”。針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培養其正確的閱讀習慣,使其能正確回答細節題,并具備分析長難句的能力。而對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而言,教師應更加重視其思維的培養,培養其思維的邏輯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四)課堂教學實例
以牛津譯林(2022年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二Unit 2中的Extended reading為例,該單元的主題語境屬于“人與自然”范疇,話題是“可持續發展”。語篇屬于科普類雜志文章,介紹了全球變暖給太平洋島嶼帶來的危害及人們的應對措施,呼吁全世界共同努力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了解人類在全球變暖問題上做出的努力,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聽全文,并完成文章脈絡梳理。該練習(見表1)屬于信息歸納類題型,因此筆者選擇讓B層次和C層次的學生來回答。
接著,針對文章內容的精讀部分,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 Why are the facts presented from the islanders perspective? A rhetorical question (反問) leads the readers to? ? ? ? ? ? ? ? ? ? ? .
· What is paragraph 2 mainly about?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sentence?
· In what other ways do climbing global temperatures bring destructive changes?
· Why does the writer repeatedly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hey are doing ...”?
· Why do the villagers on the island of Vanua Levu choose to move away? This example is intended to show________.
· What is the key to tackling global warming?
· What is the message the author wants to convey to us?
· How do you understand “islands in hot water” in the title?
對于以上推理判斷和主旨大意類問題,筆者多選擇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來回答。
·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rising sea levels? The author makes the consequences more impressive by? ? ? ? ? ? ? ? ? ? ? ? .
該問題以及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全文信息內容梳理的填空和歸納總結,筆者選擇B層次和C層次的學生來完成該部分任務。
(五)評價分層
教學評價是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有效的技術手段,測量并判斷教學的過程是否合理以及教學是否有效的一種手段。教學評價主要有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的組織實施)、教師(課內、課外)和學生學習成果評價、考試和考試評價。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形式之一是作業。顯然,傳統的“一刀切”的作業模式不符合新課標要求的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作業的分層是評價分層中重要的一環。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應當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任務,并鼓勵其進行自主探究,進一步提升能力,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則應當在完成基礎知識講授的前提下鼓勵其及時整理知識,舉一反三,多閱讀課外書籍,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掌握詞匯和句法,夯實語言功底,同時,引導其了解外國文化,全面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任務,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引導其做到先復習后做題,及時整理知識,培養勤查字典的好習慣。教師不僅要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而且要對學生的評價進行分層。教師要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激勵,對于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肯定其努力和進步的同時,可對其寄予更高的期望;而對于C層次的學生來說,進步可能不會非常明顯,教師應善于觀察捕捉并及時表揚其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使其不斷獲得成就感,逐步轉變學習態度,由量變達到質變。
四、實施分層教學的注意事項
教師必須注意到,分層教學的效果是因人而異的,不能因為某個學生在某次測試或練習中沒有完成既定目標就否定他。在高中英語閱讀分層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設計教學情境和學習任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兼顧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以調整或改進教學工作,使教學在不斷的測評、反饋、調整的過程中趨于完善,最后達到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對學生采取有效的動態管理策略,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適當的表揚和幫助,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爭取更大進步。
總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教師應善于設計不同梯度的閱讀任務,如不同層次的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學有所得。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英語能力往往反映在其解決英語問題的過程中。當學生在英語閱讀中遇到困難時,可以依靠班集體的力量來解決,也可以通過師生間的合作與溝通來解決,進而實現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樹逸.層次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嘗試[J].數學教學研究,2002(9):15-17.
[2]? 劉樹仁.試論分層遞進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 2002(7):32-35.
(責任編輯? ?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