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虹紅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上海 200083)
“課程思政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盵1]2016年12月,北京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建設的中心環節”[2],提出課堂教學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要和思政課程共同承擔起育人的責任,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全面育人的協同效應。這些重要論述強調了課堂思政的重要性,拉開了各類課程在課程思政上的認識和實踐探索的大門。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召開,會議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3]。會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明確了課程思政的方向和路徑。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正式提出要從專業知識中挖掘思想價值與內涵,不同專業要“根據各自的學科特色和優勢”[4]來制定對應的育人目標。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由此正式融入各類專業課程建設之中,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外語課程涉及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是“天然的課程思政主戰場”[5]?!镀胀ǜ叩葘W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外國語言文學類)》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外語類專業課程思政的新目標具體要求:外語類專業應培養具有正確的三觀、良好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扎實的外語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在新形勢下適應我國對外交流和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外語專業人才。在外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水平,堅守意識形態陣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因此,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法語是世界五大語言之一,也是眾多法語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目前,全國范圍內共有一百余所大學開設法語專業,是開設最多的外語專業之一?!吨改稀吩诜ㄕZ人才的培養上提出了“素質要求、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6]這三方面的要求。在素質培養上,法語專業人才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具有人文科學素養。在知識培養上,《指南》要求法語專業人才在掌握法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學習跨學科知識。在能力培養上,法語專業人才應能夠熟練運用法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同時具有思辨創新等能力。在法語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有助于培養適應我國發展和時代需要的法語專門人才,在對外交流中向全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基礎法語課程具有學習跨度長,覆蓋內容廣的課程特點,是課時量最大的專業課程,因此,基礎法語課程是法語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A法語課程的授課對象為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價值觀體系還未完全成熟,需要在形成三觀的這一重要時期得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同時,由于專業的特性,法語專業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會接觸到大量的外國文化,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需要教師在思想價值上加以引領和辨別,避免學生對外國文化產生盲目的推崇以及對本國文化缺乏文化自信。在基礎法語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習法國語言與文化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培養思辨精神,在對外交流中,闡述中國立場,捍衛國家利益,做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基礎法語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
《新經典法語》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適用于法語專業本科的系列教材,其中1-4冊為基礎年級的精讀教材,5-6冊為高年級的精讀教材。其中,基礎年級教材主要分為四大模塊:語言知識、交際技能、主動學習能力和跨文化視角。每一課由學習材料、詞匯、交際、主題詞匯、語法、練習、通關任務及文化閱讀構成。
在語言知識方面,《新經典法語》通過課文、詞匯、交際、語法、練習等板塊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幫助學生把好語言關。在此基礎上,《新經典法語》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新經典法語》采用真實的語料,如文學作品、漫畫、歌曲、報紙雜志、電影影評等,為學生提供純正的法語表達。其次,《新經典法語》單元主題涉獵極廣,涉及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體育、時尚、科技、生活方式等領域,不僅提供具有可學性和趣味性的語言文化知識,還關注到思想文化層面對學生的啟發性和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此外,主題詞匯、交際和通關任務板塊的設計,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學習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新經典法語》是傳統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在重視語言知識能力的同時,強調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交際、主題詞匯、文化閱讀等板塊的設計讓學生對法語和法語國家與地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擁有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同時,《新經典法語》也很重視中國文化知識元素的引入,在幫助學生客觀認識法國文化的同時,讓學生熟悉中國文化以及認識到中法文化的異同,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思維。兩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理解法國語言文化、認識不同文化差異性的能力,更有助于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法語專業人才,在跨文化交際中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新經典法語》在設計編排、內容選擇等方面不僅滿足了學生語言知識能力培養的需求,更是積極響應了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法語人才的需求,積極適應我國對外交流的需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語言知識、突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情懷和全球視野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法語人才。因此,《新經典法語》教材在基礎法語課程思政的融入上具有可行性。
鑒于基礎法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新經典法語》教材在課程思政融入上的可行性,筆者以《新經典法語3》為例,發掘課程思政要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將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融入基礎法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將價值觀的引導融合于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
《新經典法語3》是筆者所在院校法語專業二年級必修課程基礎法語所使用的教材,包括學生用書、練習冊、教師用書,并配備了外研隨身聽APP。學生用書包括四個單元14課內容,由學習材料、詞匯、交際、主題詞匯、語法、練習、通關任務及文化閱讀板塊構成。筆者嘗試通過以下視角,深挖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基礎法語課程思政設計,并給出具體的課程思政建設案例。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基礎法語教學中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有助于把中國情懷根植在學生心中,在對外交流中增強學生對本國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法語專業人才。
比如,《新經典法語3》第七課“夕陽無限好”主題為老年人的生活。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老齡化是我國正在面臨的考驗,鼓勵學生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優良傳統美德,“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樹立天下一家的世界大同觀。
又如第十四課介紹了法國個人救助115活動,通過中國慈善組織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公益事業發展。樂于助人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通過請學生用法語介紹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為學生在對外交流中傳播中國精神做好素材準備。
青年學生是一個特別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群體,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話題的方式,把課程思政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起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關切國內外發展,樹立世界眼光,拓展國際視野。
比如,《新經典法語3》第六課提及了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城市的概念。通過結合我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和多年來中國在減污降碳、對抗沙漠化上作出的貢獻,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大國作用和大國擔當,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引導學生未來在國際舞臺上更加自信地用法語傳播生態保護的中國聲音。
又如第八課“全民運動”第二篇課文介紹了花樣滑冰運動,教師通過2022北京冬奧會短片,結合冬奧體育項目主題詞匯,引導學生回顧精彩比賽瞬間。北京作為雙奧之城,成功舉辦了2008夏奧會和2022冬奧會,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同時,引導學生學習運動員敢于拼搏的體育精神,認識到體育是世界的語言,體育精神不分國界,擴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作為法語專業的學生,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勢必會接收大量的法國文化。對于外來文化,學生要學會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對待文化差異,學生要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批判性思考,保持平等交流、互相學習的態度。把課程思政和中法文化對比結合起來,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在學習借鑒優秀法國文化的同時,正確認識中國文化。
比如《新經典法語3》第二課“親如一家”介紹了法國電影Tanguy。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中法兩國的家庭構成演變,分析兩國家庭模式和家庭觀的異同,理解婚姻和家庭的意義。通過電影介紹拓展法國唐吉一族現象,類比中國的啃老族,探討這一社會現象背后折射出的中法價值觀,直面文化差異。
又如第四課“學海無涯”文化板塊介紹了法國的高等教育體制。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中法高等教育體制的異同,思考法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優缺點,從中借鑒好的經驗,結合中法高等教育體制的差異性,為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世界一流大學添磚加瓦。
《指南》在法語人才的培養目標中提出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的要求??鐚W科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在法語學習中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和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比如《新經典法語3》第十課介紹了印象派繪畫。教師發布任務,請學生向外教介紹上海的印象派畫展活動,并提出問題:印象派誕生于哪個國家?為什么印象派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印象派的風格特點是什么?印象派的藝術觀點是什么?印象派的創作方法是什么?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別有哪些?印象派在美術史上占據什么樣的地位?由此,學生展開自主學習,了解印象派繪畫各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通過課堂交流,鍛煉學生的法語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認知和鑒賞能力,實現法語+美術的跨學科知識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思政不是空中樓閣,增進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尤為重要。把地區特色和課程思政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思政教育就在身邊,實現更好的教學思政效果。
比如第八課第一篇課文介紹了足球運動。教師可以補充介紹上海足球運動員范志毅。作為中國第一位獲得“亞洲足球先生”稱號的運動員,他曾帶領中國隊沖進世界杯。范志毅長期擔任球隊隊長,富有敬業、奉獻、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上海歷史名人的介紹,鼓勵學生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愛崗敬業、堅持奉獻。
又如第十一課主題為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課文和文化閱讀分別介紹了巴黎街區改造和白塔寺街區改造。通過中法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結合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舊區改造實踐,了解本地城市規劃并建言獻策,學習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優越性。
當前中國高校正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推進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在基礎法語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入認識中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發外語學生的文化使命感,做好文化擺渡人,對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外語教師,我們更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提高課程思政意識,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學和思政的有機結合,培養響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法語人才。本文從引入中華優秀文化、引入社會熱點話題、進行中法對比、結合跨學科知識、立足地區特色等切入點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希望能為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