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芹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新鮮事物對于學生的思想影響很大,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緊跟時代的步伐,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培養 思維引導 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同時,受認知發展的影響,正處在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階段,思維上以簡單的記憶為主,他們對于一些具象的知識或者內容更加感興趣,但是遇到理論知識學習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一、巧用導入,創設學習氛圍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猶如投入湖水中的石子,能迅速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引發他們的學習期待,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因此,在開課之初,教師要使出“十八般武藝”,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
比如,有的教師在講《梅雨潭》這篇課文時,先用綠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個“綠”字,讓學生靜看五秒鐘,然后閉眼想象,之后談談看到了什么。當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順勢引導:那“綠”在朱自清眼里又是怎樣的呢?從而走進了課文。
這樣的導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調動了他們大腦中的已有儲備,把要學的東西和已有的經驗巧妙對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開展直觀教學
小學生還處于直觀動作思維階段,對于具象的事物更感興趣,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直觀教學一般包括語言直觀,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語言直觀,就是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知識進行描述,比如作家劉紹棠曾提到他的教師講“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這首詩時,說有個小孩,蹦蹦跳跳地跟著媽媽到姥姥家,走著走著,老遠就看到了姥姥的村莊。路邊盛開著很多鮮花,小孩跑過去就想摘幾朵玩,媽媽趕緊阻止他,說花是來看的,不能摘。
在這里,這位教師運用想象,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里是典型的語言直觀。實物直觀就是把實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去了解所學的事物。模象直觀就是模型,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點。而多媒體可以同時運用聲音、圖案、動畫,它通過自身特有的生動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順應他們的認知規律,最大限度地找到他們的興趣點,從而更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2]
三、結合分層教學法,關注學生的素質培養
學生受到思維發展、行為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能力上會有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掌握知識較快,有的學生掌握得比較慢,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內容,可以使用分層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等科學開展教學。有的是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對于一些問題能夠更快地掌握知識內容。有的學生是知識學習能力一般,對于語文學習有興趣。還有的學生是學習能力較弱,對于學習活動不太感興趣的。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并且,教師要更加注重對于知識學習能力的培養,他們能夠更快地掌握知識,要引導他們獲得更多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方法。特別重要的是,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給他們更多的自信心,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除了日常知識的教學以外,還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可以利用課后等碎片化時間,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鞏固,逐漸補齊學生短板,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于知識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游戲或者一些類型題目的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可以使用將“被”字句改為“把”字句的方式,或者利用學生發散思維,用不同的詞語去描述同一個事物,這樣都能很好地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總之,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十分復雜且長期的過程,教師要不斷地根據學生發展的心智特點、社會發展的需要等促進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提供更多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為今后初中階段文化知識的學習提供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云.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22(7):224.
[2]李凌云.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中國培訓, 2022(6X):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