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軍 王青
摘要:歷史是高中階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學生了解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窗口,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教師可以以高中歷史作為突破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在道德品質以及人格方面變得更加健全和完善,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因此,本文主要就高中歷史德育教育展開詳細的討論,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可以改善當前高中歷史德育教學現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 德育教育 路徑
一、加強對德育元素的挖掘
高中歷史教材見證了中國發展歷史和進程,也記錄了我國的成長過程,其中有很多具有德育教育的元素,能夠對學生的人格等產生影響。為此,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做好內容的研究工作,并加強對德育元素的挖掘,讓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1]
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一節為例,在本節課中深刻地闡釋了世界各國國家發展格局的變化以及新的社會關系。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前我國乃至世界發展的趨勢,它把各個國家和地區聯系起來,重新定義發展新形勢,這對社會和國家來說都具有借鑒意義,同時也對學生具有德育教育意義。互助合作是當前社會發展主旋律,作為新時代高中學生也需要具備合作互助共贏的心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育內容中的德育元素,在課堂中進一步體現,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再比如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節中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建立在一位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立足本節課內容,充分挖掘老一輩先烈身上優秀的革命品質,同時給學生重點講述,營造發揚革命精神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的思想發生轉變,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老一輩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和道德品質。[2]
二、組織學生課外實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果僅僅給學生講授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念,如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完全不夠的,因為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進行鍛煉,這樣才能夠發揮作用。為此,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課外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格。
以《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節為例,改革開放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轉折意義,促進了社會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地區的繁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使更多的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時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博物館,參觀改革開放成就展。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顯著成就,同時也會驚訝于中國的科技、文化等發展速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實踐調查活動。在實踐調查中記錄人們對當下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最好能與改革開放的親歷者進行交流、溝通,記錄通過記錄可以發現人們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向往,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今后始終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學習。[3]
結語:綜上所述,隨著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推進,各個學科都在踐行立德樹人教育,高中歷史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有必要抓住歷史課堂這個有效載體,加強對教材內容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與進步。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對高中歷史德育教育策略的相關探討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但筆者還會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繼續進行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蔣帆.“立德樹人”視域下高中歷史課程德育實踐分析[J].讀寫算,2022(30):28-30.
[2]李順.德育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0):57-58.
[3]肖定華.高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5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