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然


摘要:儀隴剪紙是四川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兼具南北方剪紙文化的特點,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文章主要對儀隴剪紙生存現狀、文化價值以及儀隴剪紙傳承發展的途徑進行研究,力圖探尋儀隴剪紙非遺文化未來的方向。
關鍵詞:儀隴剪紙 非遺文化 傳承發展
引言: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
儀隴剪紙作為四川川北地區民間文化的記憶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價值,深受四川人民喜愛。相較于“豪放粗獷”的北方剪紙和“玲瓏精巧”的南方剪紙,儀隴剪紙更多地結合南北方剪紙的特點,粗細相融,協調優美,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傳承發展儀隴剪紙文化,對于弘揚優秀民風民俗、振興鄉村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一、儀隴剪紙當下生態
(一)傳承人才斷層
當前儀隴剪紙面臨傳承人短缺和傳承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傳承人年齡較大,農村婦女占據多數。而傳播渠道也主要依靠個人、家庭,傳播效率慢。儀隴剪紙整體上呈現著“老齡化”和日漸式微的趨勢。
(二)創新能力不強
據調研發現,儀隴剪紙傳承出現文化內涵與技法的流失。剪紙題材逐漸簡化,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速成的技法傾向,儀隴剪紙精細化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匱乏,一些核心的技藝和絕活也瀕臨失傳。
此外,儀隴剪紙還存在創新意識不強、知名度不高、實際效益較低等許多問題,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儀隴剪紙難以對接年輕人的審美,青年群體關注度不高,發展狀況不容樂觀。而當前儀隴剪紙藝術文化保護與開發缺乏實踐性,形式單一,難以實現創新性突破。因此,如何發揚儀隴剪紙蘊含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實現儀隴剪紙文化傳承、創新與價值再造,成了儀隴剪紙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儀隴剪紙文化的價值
儀隴剪紙源遠流長,蘊藏著古老的文化內涵,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它的題材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如“吉祥如意圖”“翎毛花卉圖”“神話傳說故事圖”“歷史英雄人物圖”“現實生活圖”等,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創造、應用并流傳的一種藝術形式,體現了當地百姓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儀隴剪紙文化歷史底蘊豐厚。儀隴剪紙誕生在具有豐富紅色革命文化的“兩德之鄉”(朱德、張思德)——四川儀隴。因此,儀隴剪紙作品的題材內容也多與紅色革命、川陜蘇區革命有關,這些題材內容反映了紅色政權的蓬勃壯大。歷史賦予了儀隴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乃至今日依舊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儀隴剪紙技術工藝創新獨特。儀隴剪紙有著四大特色技藝:火繪剪紙、手撕剪紙、書法剪紙、剪紙藏書票。這四大技藝被譽為“川北剪紙四絕”。作為儀隴剪紙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何作霖先生,對儀隴剪紙的藝術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首創的儀隴剪紙四大特色技藝之一的火繪剪紙,被譽為“中國一絕”。可見,儀隴剪紙在技藝手法上優點突出。
此外,剪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很高的美育價值。儀隴剪紙展現了儀隴人民的智慧和儀隴客家人豐富多彩的生活習俗,有助于展現川北地區民俗文化,提升群眾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
三、儀隴剪紙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面對當前儀隴剪紙文化發展的困境,如果不加以創新改進、突破傳統思路,儀隴剪紙很可能面臨“失血失傳”的困境。因此,必須要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新道路,巧妙利用“互聯網+”時代背景,為儀隴剪紙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建立完善的儀隴剪紙傳承人體系
針對當前儀隴剪紙傳承“后繼無人”,傳承人老齡化的現象,應注意加強對傳承人 (傳承單位) 的認定和培訓機制建設工作,召集老藝人研究創作技藝,詳細記錄制作程序、技法和特點,保存老藝人的傳統作品和儀隴剪紙的傳統技藝,探索建立“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從而為全市縣傳統藝術的規范保護和傳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推動儀隴剪紙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
首先,通過運用數字化存儲和采集技術如圖文掃描、全息拍攝、數字攝影、運動捕捉等,促進非遺信息的長久完整性。運用虛擬交互式剪紙系統,研發出更多創新性作品。利用多媒體網絡數據庫存儲和管理數字化信息,實現非遺資料的完整有序,方便檢索。另外,通過完善數據的共享機制,促進儀隴剪紙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其次,將虛擬交互式系統應用于剪紙課堂教學,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中的視頻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更為全面、系統的剪紙藝術教學。
(三)延長產業鏈,開發衍生文創產品
剪紙圖案具有對稱性、豐富性等特征,可將其運用到平面設計之中。通過提煉剪紙中的吉祥元素,比如十二生肖、梅花、壽字紋等,在相關文化主題插畫設計中將剪紙元素與當地熱點景觀巧妙融合。另外,可以設計開發廣泛的生活日用品衍生產品。比如制作臺燈、地毯、明信片、筆記本、相框、茶杯、插畫等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儀隴在內的川北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紀念館、博物館眾多,將剪紙藝術融入到紀念館、博物館之中,作為售票圖案、紀念贈送品等。剪紙也可以運用到服飾之中,印染相關圖案,展現傳統文化風格。還可以將儀隴剪紙藝術與四川土特產包裝設計相結合,引起廣大消費者對四川本土文化、傳統圖案、民俗文化的特別關注。
總之,將儀隴剪紙文化元素運用到平面設計中,既可以增強設計產品的文化內涵,又能夠塑造非遺的品牌形象。[3]
(四)結合教育手段加以傳承發展
通過實施儀隴剪紙進校園工程,加快剪紙文化與青少年群體接軌,為儀隴剪紙文化注入活力。在省內中小學校、幼兒園等組織開設儀隴剪紙藝術課程、開展專題講座、舉辦中小學剪紙藝術技能大賽等,在大學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從而提高當地居民和年輕人的保護意識、發揮剪紙的美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儀隴剪紙永葆青春活力和傳承動力提供重要路徑。
(五)引導儀隴剪紙藝術走“文化+旅游”發展之路
積極開發剪紙體驗基地,組織“DIY”創作活動,圍繞“三鄉文化”開展“我和文創有個約會”等系列主題活動。還可以結合地方實際, 將儀隴剪紙挖掘打造成為旅游紀念物品或文化禮品。此外,可以與附近的知名景區如朱德故里(5A景區)、張思德紀念館等進行對接聯合, 將儀隴剪紙作為本地區的地理性、地標性文化進行展示,使之能夠契合公眾眼光、融合市場需求。
同時通過線上線下聯合推廣,通過紀錄片、短視頻等大眾傳媒,線下輔之以發放宣傳資料(如海報、宣傳冊)等方式,擴大儀隴剪紙的受眾群體。例如開發動畫行業,以傳統文化故事或歷史名人故事為內容,制作定格動畫。投放至互聯網平臺或省市電視臺播放,潛移默化中增強人民大眾對儀隴剪紙以及剪紙藝術文化的了解和認可。這樣既可以加強對剪紙藝術的宣傳和創新,也能夠擴大城市影響力,推動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4]
四、結語
在我國眾多的地域性剪紙文化中,儀隴剪紙以其豐富的題材分類、獨特的刻制方法、絢爛的點彩技藝獨樹一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施方式。”新時代下,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逐步變換思路。通過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借力網絡提升傳播力度,讓儀隴剪紙為更多人所了解,進入大眾視野。努力挖掘儀隴剪紙文化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弘揚其紅色文化內涵,努力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強.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魅力與美育價值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3):164-165.
[2]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2).
[3]祝思宇.儀隴縣何作霖剪紙藝術研究及衍生品設計實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4]徐芳艷.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儀隴剪紙”傳承與發展研究[J].名家名作,2017(0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