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為現代教學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教學方式豐富多樣,靈活多變,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歡迎。在打造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效語文閱讀課堂時,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引入微課教學法、思維導圖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豐富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黃楚(1977—),女,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高中。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成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將信息技術引進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可以讓教學內容更生動豐富,教學方式更靈活有趣,教學氛圍更輕松愉悅,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建構與運用能力,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學生優質的文化品格,進而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育人目標[1]。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落實國家素質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建立起課程教學與核心素養之間的緊密聯系,挖掘學科重要的育人資源,讓學生在學到課程知識的同時,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因此,新時期的語文教學要注重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精選和重組教學內容,實現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情境化,讓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任務之后,達到新課標要求的發展水平[2]。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系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課中應以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為主線,使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語言知識,在多元化的閱讀學習活動中提升個人思維品質,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塑造自身優良的文化品格,學會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3]。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信息技術培養核心素養的作用
教師要想在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可以將信息技術引進課堂,發揮其特殊的教育價值與優勢。具體而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信息技術培養核心素養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在推動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的作用。與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相比,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所呈現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有助于深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不再只是圍繞教材中靜態的文本語言內容來開展枯燥乏味的語文教學活動,而是可以使用網絡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使用特殊的教學手段呈現動態的知識,激發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改善傳統閱讀課堂中學生被動接受語言知識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將閱讀文本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運用于其他的學習環節中,提高對語言知識的建構與運用能力[4]。
第二,在推動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方面的作用。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來打造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與同學、老師、文本之間進行對話,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靈活運用自己的思維視角審視文學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切實提升思維品質。
第三,在推動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的作用。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畫面,讓學生更好地對文本內容進行審美鑒賞,探索作者筆下的世界,鑒賞語言文字的表達美,體會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情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增強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并引導學生利用學到的表達方式表現與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逐漸提高審美創造能力[5]。
第四,在推動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的作用。語文閱讀文本中多蘊含豐富的文化知識,尤其是蘊含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補充與呈現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可以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在書香課堂中,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內涵,體會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的傳承意識。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以信息技術培養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以微課為載體合理設計學生學習任務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微課得以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微課即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要求,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者某個教學環節等制作簡短的教學視頻,為課堂教學提供優質內容。在核心素養培養視域下,教師可以根據閱讀任務制作微課,在其中插入自主學習清單,附上一些實用的教學資源,并設計語言運用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新課的要點知識。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課為例,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細節描寫所表現出的人物優秀品質,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掌握通訊的寫法。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微課,在學生學完文章后給學生自行觀看,從而鞏固和延伸所學知識。微課內容劃分為以下四個部分,細化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
一是字詞檢測與積累。微課呈現文章部分生動的詞語,如“熙熙攘攘”“和顏悅色”“座無虛席”等,并進行用法講解,接著出示任務,讓學生從課文中繼續找到使用得比較好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含義,最后呈現所有好詞,讓學生抄寫積累。二是詞語的對比與辨析。微課呈現一些含義相近的詞語,如“傳頌”與“傳誦”、“贊揚”與“表揚”、“質問”與“質疑”等,并進行對比與辨析,讓學生分清它們之間的準確含義。三是人物品質與事例分析。微課呈現課文中描寫張秉貴高尚品質的細節,如通過“用糖哄哭鬧的小孩”的事例體現了張秉貴耐心細致、周到體貼的品質,通過“給要趕火車的顧客提前稱糖,并為對方悉心指路”的事例體現了張秉貴急人所急、解人所難的品質等,接著提示學生分析這樣的事例在描述和表現人物形象方面起到的作用。四是概括與總結。微課呈現文章的行文結構,并引導學生總結出通訊寫作的重要事項。
教師讓學生根據微課提示完成這些細化的語言學習任務之后,再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某位勞動楷模來寫一篇人物通訊文章,將新學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其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在信息化環境下用思維導圖輔助學生閱讀理解
教師在課堂中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呈現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及核心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教師既可讓學生將碎片化的知識點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具有緊密邏輯聯系的知識結構,又可引導學生圍繞思維導圖的某個知識點發散思維,對該知識點進行延伸,展開多角度的深層分析,延伸和拓展學生閱讀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教師還可根據思維導圖設計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展開有效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以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答司馬諫議書》一課為例,這篇文章屬于駁論文,教師應該著重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進行深度的獨立思考與思維碰撞交流,掌握文章的深刻思想內涵,并發表個性化的觀點。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以“答司馬諫議書”為中心詞的思維導圖,延伸出“寫信緣由”“駁斥謬論”“明確立場與態度”“書信常規結尾”等要點內容。教師先讓學生從宏觀上掌握本節課的框架,然后再針對思維導圖中的要點知識展開講解。如教師圍繞“駁斥謬論”這個知識點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究竟駁斥了司馬光的哪些觀點?作者遵循了什么原則來辨別是非?”學生可以圍繞“反駁論點”“反駁論據”“反駁論證”等要素來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并談談自己是否認同作者的觀點。對于“明確立場與態度”這個知識點,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會引用‘盤庚之遷這個典故?它在這篇駁論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在探究這兩個問題時,能夠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此外,教師還讓學生自行選擇思維導圖中的其他要點展開分析,深刻體會這篇課文的思想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當學生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后,教師讓學生自行完善課件上的思維導圖,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全文的知識框架。
(三)利用圖片與音視頻資源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僅從教材的靜態文字中可能無法很好地挖掘文章的審美內涵,因此教師應積極搜集各種圖片資源和音視頻資源,將其融入閱讀課堂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走進文本的世界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沁園春·長沙》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聆聽這首詞的同名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沉浸在音樂氛圍中,從而對課堂內容產生學習興趣,成功導入新課。接著,教師在審美鑒賞環節放映相關圖片,如款款北去的湘江、經霜打變紅的層層樹林等風景圖;或者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播放動態視頻,讓學生看到船只在江上穿梭、鷹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飛翔、魚兒在清澈的水中暢游等場景。創設這樣的情境能夠吸引學生走進作者所描繪的壯闊天地中,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詩詞的畫面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對詩詞展開進一步鑒賞,分析詩詞語言呈現的畫面美和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探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在學生對整首詩詞進行充分的鑒賞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利用類似的意象來創編詩歌,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四)利用豐富的案例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與傳承文化
教師想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與傳承文化,可以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豐富而具體的案例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涵。這些案例材料要源于現實生活,能夠讓學生看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從而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傳承意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課前通過網絡搜集相關的案例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例如,在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紅燭》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紅燭”這個意象所承載的精神有深刻的理解,體會詩人甘愿為祖國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課前要求學生上網搜集“紅燭先鋒”事跡,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出來,從具體的案例材料中概括出“紅燭先鋒”特有的精神品質。最后教師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學習感受,引導學生主動傳承與發揚“紅燭精神”,并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結語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在信息化閱讀方式下,教師可以多維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好地實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鳳紅.運用信息技術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92):31-33.
[2]李玉德.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高中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1(35):39-40.
[3]王禹.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微課應用探討[J].課外語文,2020(22):86-87.
[4]韓剛.基于核心素養,探求語文之美[J].課外語文,2019(7):167-168.
[5]常振中.探析“互聯網+”環境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方式和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0(1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