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幼兒教師應及時優化教學理念與教學措施,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互動教學法有利于幼兒與教師以及其他幼兒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夠有效調動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保障幼兒學習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互動教學法,促使幼兒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關鍵字】幼兒教育;互動教學;方法措施
作者簡介:李翠花(1977—),女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意綏中心幼兒園。
當幼兒初次進入幼兒園時,多數幼兒都容易感到緊張與畏懼,這些負面情緒影響了幼兒的學習效果與生活狀態,不利于幼兒的發展和成長。如果教師在此時過于注重自身的主導作用,忽略幼兒的主體性,不關注幼兒的情緒與心理變化,很容易導致幼兒對學習出現抵觸、厭惡的情緒。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互動教學法,構建融洽友愛的師幼關系,增強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教師與幼兒的地位更平等,以此讓幼兒更快地適應學習生活,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關注幼兒實際情況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有耐心,要多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關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抓住幼兒的心理特征來設計教學活動、調整教學內容。幼兒年齡較小,想法稚嫩單純,活潑好玩,在學習時,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在課堂上。而且,如果教師長期使用單一的、無趣的教學方式,則更不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甚至還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開展教學,在課堂中留出一定的時間供幼兒進行交流討論,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習內容做好鋪墊,這樣可以提升幼兒的注意力。教師還要及時關注幼兒的情緒與心理變化,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讓幼兒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1]。
例如,在認識數字時,由于幼兒自身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較弱,很容易將數字混淆,同時也容易對學習感到乏味,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互動教學法來優化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將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如玩具、水果、積木等拼成數字,再讓幼兒認一認這些數字,如此便能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反應與變化,如果幼兒對教師舉出的例子不感興趣,那么教師就要及時換一個例子,或者改變呈現例子的方式,如利用多媒體進行投影等。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應對各種教學情況,積極研究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與科學性。
二、開展小組學習活動
部分幼兒園教師人數較少,教師在教學中很難及時掌握各個幼兒的基本學習情況與情感特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幼兒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分層教學的理念,將具有相同學習特征或學習水平相似的幼兒劃分至同一層次,然后再編入相同的學習小組,進行分層教學。這樣既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幼兒的基本學習情況、把握幼兒的情感特征,還能使幼兒教育內容更契合幼兒的基本情況,保障互動教學的效果。為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學習表現,有效指導幼兒學習,增加自身與幼兒的互動交流,為分層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還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改變以往一直由教師在講臺上講、幼兒在下面聽的情況,比如教師可以將教室中的課桌椅圍成一個圈,走到圓心之中講課,與幼兒更近距離的接觸。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構建融洽友愛的師幼關系,讓幼兒更信賴和認可教師,從而有效提升幼兒教學的質量[2]。
例如,教師在培養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時,可以先將幼兒按照學習水平和性格特征合理分組,然后再設計一些安全且娛樂性強的游戲活動,如兩人三足比賽、詞語接龍比賽等,在教室中布置出專門的游戲活動區域,安排各個小組兩兩比拼,看看哪個小組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從個體變成了整體,他們需要相互協作才能在游戲中搶占先機,在此過程中,幼兒會對團結協作產生更豐富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切身體會到合作的意義與價值,這有利于構建幼兒之間的和諧關系。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做一個公平友善的裁判,要對幼兒的比賽結果做出公正的判決,讓幼兒能夠認可自己、崇敬自己,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
三、豐富師幼互動方式
在應用互動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積極探索互動教學的多樣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互動教學法的價值與效果,讓幼兒的學習更加高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幼兒的學習變化,精心設計教學語言,采取幼兒容易接受的方式與幼兒進行溝通交流,傳授幼兒知識。教師要用親切的表情和語言來減少幼兒對教師和學習的陌生感與畏懼感,鼓勵幼兒大膽發言,無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還是提出質疑都可以。當幼兒發言時,教師要做到仔細聆聽,并及時肯定幼兒的發言行為;在處理幼兒的問題或指出不足時,則要寬容友愛地對待幼兒,而不是直接斥責懲罰幼兒;當幼兒取得進步或表現良好時,教師也不能吝嗇鼓勵,而是要科學地夸獎幼兒,讓幼兒獲得更多正面情緒,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學習信心,促使教師與幼兒之間進行深入且豐富的互動。
例如,在為幼兒講述完“龜兔賽跑”的故事后,為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該故事的寓意,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析烏龜與兔子各自的優勢與性格。很多幼兒都能快速想到兔子的跑步速度快,但是他們卻難以分析出烏龜在賽跑中的優勢。他們對烏龜的優勢各有見解,有的幼兒說烏龜雖然跑得慢但是它不太需要休息,可以一直前進;有的幼兒說烏龜雖然跑得慢但是它自身重量輕,賽跑會更加輕松等。無論幼兒發表怎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都應認真對待幼兒的表達,不能以對錯來評判幼兒的回答。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幼兒,幫助幼兒逐步總結出烏龜的優點,隨后再一同分析這兩個角色的性格。這樣既能增加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讓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更親密,也能逐漸減少幼兒對發言的恐懼,營造融洽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設計故事教學活動
幼兒天真稚嫩,他們喜歡故事,也很容易被故事吸引。因此,在互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與幼兒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故事教學活動,將故事教學與互動教學相結合,激發幼兒的互動交流意愿,讓課堂更加活躍有趣。為此,教師要提前收集整合幼兒喜歡的各種故事,或者為幼兒準備一些他們喜歡的故事動畫和繪本等。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地選擇故事進行教學,能夠使幼兒充分融入課堂互動之中,專心聽故事,積極與他人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分析其中的信息,同時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通過為幼兒講述故事,引導幼兒深入參與課堂學習,進一步保障互動教學的效果[3]。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述一些情節奇幻、人物簡單的童話故事,如《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考慮到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可以收集這些故事的動畫視頻,再將其制作成相應的課件。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與幼兒互動交流,通過提問來調動幼兒學習故事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問幼兒:“小朋友們,你們聽過哪些童話故事?在這些童話故事中,你覺得哪個童話故事最有趣?”等幼兒分享完畢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幼兒:“大家都非常喜歡童話故事,我們今天要用邊聽邊看的方式走進一個童話故事,大家想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童話故事嗎?”幼兒紛紛積極回應:“想。”接著,教師可以為幼兒播放動畫故事課件,并隨著課件播放為幼兒講解故事。等故事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問幼兒:“小朋友們,我們現在要舉辦一個故事會,由你們來講一講喜歡的故事,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來分享故事嗎?”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幼兒表達的意愿會更強烈。幼兒自己講故事的方式,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幼兒的邏輯思維得到提升,同時還滿足了幼兒喜歡故事的心理,有效保障了互動教學效果。
五、搭建表演互動舞臺
在互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多參與課堂互動,除了要鼓勵幼兒多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還可以讓幼兒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神態表情等進行表達,讓互動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這樣既能增強幼兒的學習體驗,還能讓幼兒更加活躍,滿足幼兒渴望表現和被關注的心理需求。教師除了可以在互動教學中設計玩游戲、講故事等活動,還可以組織幼兒以故事為劇本進行表演活動,這樣不僅能夠讓幼兒充分地動起來,還能為課堂教學注入更多趣味與活力。在選擇要表演的故事時,教師要盡量選擇那些情節簡單、生動有趣的故事,這樣幼兒才會對表演活動產生更多興趣,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使用多媒體這一輔助設備,幫助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并在幼兒表演時播放音樂或視頻,為幼兒創設真實具體的表演情境,從而為幼兒帶來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以《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為例,在表演開始前,教師應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幼兒充分了解故事情節。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司馬光嗎?他是我們國家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在小時候,他就開始嶄露鋒芒,用自己的智慧救下了一個小朋友。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救下小朋友的?”在激發了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后,教師可以再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幼兒播放相關的故事動畫,讓幼兒們邊聽邊看,充分了解故事人物與情節。等幼兒看完一遍動畫后,教師可以問幼兒:“小朋友們,你們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司馬光是如何救了這個小朋友的嗎?”引導幼兒自己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等幼兒發表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需要繼續引導幼兒:“假如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做呢?”由此引出表演環節。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在小組中進行練習,然后再讓小組依次進行表演。這樣的表演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同時也能增強幼兒表達的意愿,無論是表演的幼兒還是觀看表演的幼兒都會從中獲得新的想法與感悟,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相互評價、分享觀點,進一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互動教學更加高效。
六、創造實踐體驗機會
除了引導幼兒多參與交流互動,教師還可以為幼兒創造更多實踐與體驗的機會,讓幼兒通過動手或其他實踐方式來增強與其他幼兒之間的互動,營造更融洽的學習氛圍,促使幼兒思維能力得到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在手工課上設計制作手工品的活動,引導幼兒積極動手,合作進行手工品制作;在繪畫課上設計繪畫比賽,讓幼兒合作完成繪畫等。這些實踐活動都可以為幼兒之間創造更多的互動的機會,促進幼兒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積極表達自己在實踐體驗活動中的想法、觀點等,讓幼兒能夠充分地動手動腦,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
例如,在手工課上,教師可以先將橡皮泥塑的基本手法教給幼兒,等幼兒掌握了這些基本手法后,再問幼兒:“小朋友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誰?最喜歡哪種小動物?”然后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讓幼兒充分參與課堂互動環節。等幼兒分享完畢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幼兒:“小朋友們,你們可以用手中的橡皮泥捏出你喜歡的人或動物嗎?待會兒我們來看看誰捏的最像。”教師需要為幼兒預留足夠的動手時間,讓幼兒自由發揮。期間,教師可以巡視教室,為需要幫助的幼兒提供指導。等幼兒制作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展示并介紹自己的橡皮泥塑,讓幼兒在互動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在每個幼兒分享介紹完畢后,教師都要引導其他幼兒一同鼓掌,表達認可與贊賞,讓課堂氛圍更加融洽友愛。如此一來,幼兒能夠更好地融入課堂之中,在互動中得到更多進步與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法是幼兒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要不斷探索互動教學法的多元方式與多樣內容,使之更契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與發展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互動教學的作用。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與幼兒一同成長、并肩前行,讓幼兒的每一次進步都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賈彩霞.幼兒教學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15):137.
[2]楊麗.芻議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1(9):175-176.
[3]孫彩霞.幼兒園教學反思的現狀研究:以福州市A幼兒園為例[J].幼兒教育研究,2016(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