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連梅
【摘 要】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線并列編排,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為實現語文要素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核心素養在學生學習中的生成,可采取課前導學,明確語文要素“定位點”;連環提問,創建語文要素“線索鏈”;對比閱讀,搭建語文要素“腳手架”;課堂活動,拓寬語文要素“切入口”;讀寫結合,編織語文要素“分布網”;學講結合,描畫語文要素“延展線”等策略。
【關鍵詞】語文要素 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19-03
小學語文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和亮點便是以“人文主題”與“語文素養”兩條線路并列的方式編排,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1]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可能存在能夠理解“人文主題”的意圖,卻無法明確“語文要素”的內涵;能夠掌握“人文主題”,卻無法落實“語文要素”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語文要素的內涵及特點展開研究,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策略展開探索。
陳先云對語文要素的內涵進行了詳細闡述,將其歸納為四個方面: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他還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的實際情況,從內容安排的系統性、目標訓練的發展性、能力培養的整體性、方法運用的綜合性四個方面,對語文要素的特點進行總結。[2]這為教師研究和使用小學語文教材提供了參考與指導,使教學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和更為適當的方法。本文以三年級上冊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為例,針對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論述,以實現語文要素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促進核心素養在學生學習中的生成。
一、課前導學,明確語文要素“定位點”
學什么和怎么學,是語文要素的兩大基準點。這就意味著,語文要素與學生學習的目標和策略是“綁定”關系。因此,教師要想基于語文要素開展閱讀教學,就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使學生明確單元、課文及課時的語文要素定位,并以語文要素為抓手,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秉持“教學前置”的原則,將尋找語文要素“定位點”的任務設置在課前導學環節,使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導學案的指引下,找準語文要素的定位,明確學習的重點。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的關鍵詞是“預測”,即培養學生一邊閱讀一邊預測的習慣與能力,并鼓勵學生在預測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續編。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很難抓住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實現目標明確、方法得當的課前預習。因此,教師可在課前導學案中為學生設計“走走停停”的小組預習任務,具體任務為:①“一步一停”小游戲。將全班學生按兩人一組的形式劃分小組,共同預讀課文。在此期間,組內兩個學生輪流朗讀課文段落,并預測課文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情節。預測結果與課文內容相符的學生積一分,反之則不積分。②“三步一回頭”小游戲。每當閱讀課文中老屋和一個小動物的故事結束,小組成員就共同回顧預測的過程,總結預測的經驗。③“岔路風光好”小游戲。在閱讀完全文之后,各小組可以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新奇、最有趣的“錯誤”預測,結合課文的情境及情節,將其進行合理化處理,使課文內容按照自己的思路延續下去。教師通過預習任務的巧妙設計,幫助學生找到語文要素在本篇課文中的“定位點”,使學生明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避免盲目而泛泛地預習,實現高效而精準地預習。
二、連環提問,創建語文要素“線索鏈”
語文要素的落實,不應該一蹴而就,也不應該點到為止,而應該循序漸進、精益求精。教師要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深入,由混亂到清晰,由單一到綜合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創建語文要素“線索鏈”,使學生“循跡而上”,找到落實語文要素的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巧妙設計“問題串”,以問題為導向,幫助學生梳理語文要素的脈絡,明確語文要素的分布。
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師可通過布置預習任務,使學生明確本課的語文要素是預測。預測的方法并非只有“走走停停”這一種,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預測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巧設“問題串”,使學生在連環提問中展開連續思考,在“線索鏈”的指引下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素養。例如教師可根據課文的閱讀進度,向學生提出問題:①課文題目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個題目給我們的預測帶來哪些提示?②如果沒有預讀課文,你能否猜測出老屋的樣子?你的依據是什么?③假設沒有預讀課文,你能否猜出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為什么會來到老屋這里求助?你的依據是什么?④繼小蜘蛛之后,還會不會有其他小動物來到老屋?他們為什么要來老屋?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分別提示學生根據題目、配圖、生活經驗和故事情節來展開預測,這些都是預測的常見方法。教師通過連環提問,能夠幫助學生創建語文要素的“線索鏈”,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條、逐項、逐級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語文素養。
三、對比閱讀,搭建語文要素“腳手架”
巧妙落實單元中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用好教材的重要抓手。但語文要素不僅要立足單元整體,還要根據單元內各篇教材的文本特點有所突圍。[3]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實現單篇課文教學與單元整體教學的融合,從微觀與宏觀的雙重視角為學生搭建語文要素“腳手架”,幫助學生提升思維的高度,挖掘學習的深度。教師可以語文要素為紐帶,組織學生開展對比閱讀,讓學生以發現語文要素在不同篇章中體現與分布的異同為契機,深化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強化對語文要素的學習。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在的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還包含《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不會叫的狗》兩篇課文。這三篇課文的體裁相同,題材相近,完全具備對比閱讀的條件。教師可以語文要素為抓手,為學生搭建對比閱讀的“腳手架”,使學生在“腳手架”的支持下,挖掘閱讀的深度,提升學習的高度。教師可從三篇課文的實際情況出發,向學生提出問題:①這三篇課文的語言風格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這對我們的預測有什么影響?②這三篇課文的敘事結構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這對我們的預測有什么影響?③這三篇課文的結尾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這對我們的預測又有什么影響?當學生以這三個問題為抓手展開對比閱讀的時候,他們會發現:①這三篇課文的語言都極具童趣與想象力。不同的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不會叫的狗》的語言以對話為主,讀者可以通過說話人的身份、動作、神態等進行預測,使預測更有依據。②這三篇課文都帶有反復性結構的痕跡,這是童話寫作的一大特點。同時,這種敘事結構之下的故事情節之間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能夠幫助預判接下來的故事情節。③這三篇課文都采用了開放式結尾,體現了童話天馬行空的特點。同時,這種結尾也為預測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聯想空間。教師通過以語文要素為抓手開展對比閱讀教學,能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的雙重視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及對童話的學習,從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學習習慣四個維度,促進學生的發展。由此可見,開展對比閱讀,是落實語文要素的有效途徑。
四、課堂活動,拓寬語文要素“切入口”
語文要素所具備的系統性、發展性、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不能單純依靠“教師講”和“學生想”來開展教學,而應該積極組織討論、表演、游戲等各種類型的課堂活動,從不同方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與綜合實踐,從而拓寬語文要素的“切入口”,突顯語文要素的特點,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劇本編創的課堂活動,具體活動內容為: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豐富老屋跟小貓、老母雞、小蜘蛛之間的對話,完成劇本編創。在此基礎上,以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呈現劇本內容。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這一活動,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落實語文要素:第一,培養學習習慣。劇本編創是主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劇本編創的過程中,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意識。第二,夯實語文知識。在劇本編創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童話的語言特色和行文結構,從而夯實知識基礎,豐富知識儲備。第三,提升語文能力。劇本編創與表演的過程,是融聽、說、讀、寫為一體的綜合訓練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這一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第四,掌握學習策略。學習策略通常包括認知和元認知兩個方面。學生要想完成劇本編創與表演,需要運用復述、加工等認知策略。本次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總之,高效的課堂活動能夠幫學生打開教學“切入口”,助力他們落實語文要素,提升核心素養。
五、讀寫結合,編織語文要素“分布網”
從宏觀上來講,語文要素貫穿語文教學體系的始終;從微觀上來講,語文要素貫穿單元整體設計的全程。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將單篇教學與群文教學結合起來,而且還要將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結合起來,編織完整且緊密的語文要素“分布網”,使語文要素得到全面落實。
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本單元習作“續寫故事”的內容,為學生構建讀寫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想象,完成續寫任務。所謂續寫,即對故事結局的一種無關對錯的預測。教師通過為學生布置續寫任務,能夠引導學生完成預測的知識遷移與應用,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培養。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深化閱讀的學習感悟與體驗,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夠通過讀寫結合,促進語文要素在閱讀教學中的全面落實。
六、學講結合,描畫語文要素“延展線”
學講結合最大的優勢,在于通過“學進去”和“講出來”的方式,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由低效學習變為高效學習,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學講結合能夠促進語文教學向內(教學的深度)與向外(教學的廣度)的雙向延展,是落實語文要素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學講結合的方式,描畫語文要素的“延展線”,促進閱讀教學的向內、向外延展。
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結尾環節,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講任務。任務的核心思想為:大家共同回顧學習過程,交流學習心得與體會,總結學習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上,每個人輪流發言,將自己“學進去”的內容“講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完成了語文知識的內化與語文能力的升華,而且完成了學習策略的回顧與學習習慣的反思,從語文要素的視角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學講結合的方式,促進語文教學向內和向外延展,實現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全面落實。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呈現散點分布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深挖細掘、前后勾連,通過合理且精妙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明確語文要素“定位點”、創建語文要素“線索鏈”、搭建語文要素“腳手架”、拓寬語文要素“切入口”、編織語文要素“分布網”、描畫語文要素“延展線”,從而促進教師教學中的“語文要素巧落實”,學生學習中的“核心素養巧生長”。
【參考文獻】
[1]陳坤.聚焦語文要素 追求課堂實效: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J].安徽教育科研,2022(7):18.
[2]陳先云.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語文要素的內涵及其特點[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3):28-37.
[3]錢蕓施.基于語文要素的板塊教學設計與實施: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為例[J].課外語文,202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