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言好
【摘 要】解方程問題是初中階段數學知識體系中的一大重點內容,初中學生在解方程問題中容易遇到各種障礙。文章從各類型方程的典型題目著手,在具體解題實踐中分析中學生解方程問題過程中的障礙及成因,探究學生主要解題障礙類型,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解方程 障礙分析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0-42-05
方程問題是初中數學問題的關鍵類型之一,數學考試十分重視考查學生解決方程問題的能力。部分初中學生不擅長解決方程類的問題,認為這一內容的學習十分困難,在解方程問題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障礙。影響中學生掌握解方程方法的原因復雜多樣,如教師教授時問題講解不透徹、訓練不夠等,學生對概念不理解、存在思維定式等。通過分析解方程案例,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并提出合理解決方案,更有助于教師把握問題所在,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障礙,提高學習質量。
一、初中解方程問題障礙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一)數學學習解題障礙問題的研究受到較多關注
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邏輯嚴密、應用廣泛的學科,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遇到障礙。國外對數學解題障礙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在1925年,Buswell、Judd兩位學者基于已有的30多項研究對學生的算術錯誤進行了一次診斷分析。緊隨其后,德國和蘇聯等國家也相繼開展了學生算術錯誤的有關研究。后來,由于教學實際的需要,對數學解題錯誤的有關研究不再局限于計算錯誤,而是不斷將范圍擴大到代數、幾何等領域。”[1]在這種情況下,障礙歸因分析的重點從數學知識本身開始轉移到學習心理方面。20世紀80年代,國內就有學者對中學學生數學解題障礙進行了研究,在分析數學解題錯誤成因時,從數學學科知識體系角度去考慮,并逐漸涉及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2]
(二)解方程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
解方程問題屬于應用數學問題的一部分,而應用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理解數學應用的有效工具,也是反映學生基本技能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數學教學領域,教師常教導學生使用方程、不等式和函數來解決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解題應用模式并加深對方程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基本技能的發展,符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此外,涉及方程的應用問題也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內容。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和下冊、八年級上冊、九年級上冊數學教材都有大量關于解方程問題的章節,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解方程問題是中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內容,也是對教師教學具有挑戰性的部分。
(三)關于解方程障礙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
通過文獻檢索發現,關于方程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于比較教材或習題、教學設計、教學策略上,而以解方程問題的障礙作為依據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少數研究分析特定類型的方程或不等式解題錯誤。筆者通過對實際教學中的方程問題進行舉例分析,列出初中教材與方程問題有關的章節,分別對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典型題目進行分析,根據具體的題目來分析學生在解方程問題中所遇到的障礙,并就此分析障礙成因,研究解決對策,從而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以期幫助教師解決教學難題。
二、初中學生解方程問題的主要障礙表現
(一)數學概念模糊
在數學解題過程中,部分學生對題目相關的基本概念性質存在理解不清、掌握不到位的問題,或是不恰當地運用與題目毫無關系的其他數學概念,從而使解題過程產生障礙,無法順利得出正確答案。上述問題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解題過程中都有所體現,現以一元二次方程問題為例說明。
例題:將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寫出其中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障礙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等號兩邊都是整式,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的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是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是常數項。如果學生未能很好地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就很難作答上述方程概念類問題,不知以何種形式寫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也很難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等,甚至連項的系數都無法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概念性質類做題障礙的學生,大多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聽講,容易出現概念性質理解錯誤,或者課后未能夠及時地進行學習鞏固,從而對概念理解不全面,產生做題障礙。
(二)運算錯誤
部分學生對運算法則掌握不牢,不清楚運算的數值,混淆運算的過程規則,從而出現運算錯誤。
學生按照規范的解題步驟運算,這樣的解題格式簡潔美觀,思路清晰,不容易造成計算結果錯誤。
另外,教師還需強調在解二元一次方程時注意“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過程中的符號變化,解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時,注意檢驗最后的計算結果是否符合題意。同時在平時的運算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運算順序,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先算括號里的數。注意運算過程中不要漏寫、抄錯數字,以及注意計算結果中小數點的位數是否正確,這樣一來就能有效減少由運算障礙導致的解題錯誤。
(三)注重解題步驟,化繁為簡
這一障礙主要是針對一題多解的情況,一題多解的題目往往較復雜,且包含較多等量關系,學生解這類題時應嚴格按照解方程問題的一般步驟進行。中學階段解方程問題的一般步驟包括7個,如圖1所示。
教師應在解題指導課以及平時的課堂解題演示中,嚴格遵循解題一般步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讓學生能輕松地將數量關系轉化為方程表達式,從而便于學生找到最優解題方法。
(四)合理把控審題速度,抓取關鍵詞
學生在審題時應學會通過抓取關鍵詞來尋找解題思路和方法,可以用筆將關鍵詞勾畫出來,再聯系生活實際去理解題目。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題目時要合理把控速度,不能一味追求解題速度,并通過個人示范和實例有效地引導學生。如果學生在讀完題目后仍然很糾結,可以引導他們關注實際生活中與之相關的問題,找到相應條件,再回到問題本身,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開展情境化教學,即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方程,理解更抽象的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參照物,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充分理解問題的含義。
例如“一個圓的面積是[2πm2],求它的直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抓取關鍵詞“求直徑”。長此以往,引導學生形成抓取關鍵信息審題的習慣,更好地把握題目的數量關系和降低審題的難度,從而順利地解題。
(五)鼓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保持積極的解題情緒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啟發和鼓勵教育為導向,幫助對做題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走出困境。例如在課堂上開展解題互動,發現學生的解題障礙,適時為學生提供支架,引導學生思考,并向學生仔細講解解題方法,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正確方法解題,這樣能有效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同時讓學生在解題中發現運用數學知識的樂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此外,教師需要長期關注學生的解題情緒,改進教學方法,對解題心理障礙較嚴重的學生,可以遞進式地引導其消除心理障礙,日積月累,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文以教材中的方程題目為案例,呈現初中學生解方程問題時障礙的具體表現,并對其進行成因分析,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希望本文中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為教師的實際教學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蓉.初中生“方程與不等式”解題中的錯誤分析及對策研究:以甘肅省慶城縣兩所中學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7.
[2]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