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春
摘要:“雙減”文件出臺,以雷霆之勢帶動了新一輪教育改革,其中作業改革成為重點。作業改革要從根本上解決以往作業內容單調、形式缺乏趣味和吸引力的問題,就要突出作業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重心應該從關注學科轉移到關注人的培育上,幫助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師應該緊扣新的課程標準,深研、深析教材,將核心素養根植于作業設計的綜合考量之中,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在作業改革進程中,真正實現減負增效,成就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綜合;實踐;潤德;作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比缃?,“雙減”政策的推出在引發全社會關注的同時,也給所有的教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實現養德于行、育德于心,除了立足思政教育課堂、滲透于學科課程,作業管理作為檢驗和評價教育效果的載體之一,也要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打好基礎。
推進“雙減”,首先要嚴格把控作業量。作業總量不僅包括學科作業,也涵蓋為“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而設計的各類以“潤德”為目的的實踐型作業(以下簡稱為“潤德”實踐型作業)。
1.整體布局,綜合設計整合式作業
實踐作業與各學科教學作業,從內容、形式以及目標上有很多相交、相融的內容,德育不應排除在作業改革設計范疇之外。當我們單純從學科領域來設計作業內容時,會出現作業雷同的問題。對學生而言,重合部分越多,浪費的時間也就越多,負擔也就會越重?,F在很多學校開展的學科整合類作業就是基于這樣的問題而采取的改進策略。
仔細對比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以及校本課程,我們就能夠發現很多教學目標相同、教學內容相似,作業雷同或重復也就不稀奇了。
“潤德”實踐作業因為活動形式多樣,留給教師研究和學生實踐過程中創新的空間比較大。實踐作業既有變化多端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為“潤德”實踐型作業與各學科作業整合研究和綜合設計提供了便利。
各個學校每個月都有相對固定的教育主題。很多學校把每年的三月份設定為學雷鋒活動月,僅讓學生在3月5日這一天做一件或幾件好事,不如把做“與人為善”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學科作業創新設計之中。例如:學校德育部組織學生開展續寫《雷鋒日記》實踐活動。全校所有學生要在3月份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實踐,并通過寫日記的方式把自己的公益實踐故事記錄下來,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貼出實踐活動紀實照片,用兩句話或一兩段話寫出自己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力所能及的小事,其他年級要完全按照日記的格式寫出字數要求不等的完整日記。不論是句段的書寫還是日記格式的書寫,都是各年級語文學習的內容,也有語文園地中口語交際或習作中的要求。以往一到這樣的寫話作業,很多學生因為缺少真正的生活體驗,造成習作內容空洞,缺乏真實感。但此次活動因為學校有實踐作業具體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指導習作時就不再發愁。這是“潤德”實踐型作業和語文作業一次有機的設計整合,也是學?!坝隆睂嵺`的一次有效開展。
學生在續寫接龍日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借鑒別人習作的優點,也可以看看別人做的好事,讓學生既能體驗給予的快樂、被人需要的幸福,又能把語文學習、綜合實踐體驗綜合起來。
四月的科技節、五月的體育節、六月的“快樂童年”、十月的“愛國體驗之旅”等主題活動,我們都可以把“潤德”實踐型作業和科學、美術、語文、綜合實踐等多個學科進行融合,把學校各個部門、各個學科的優勢力量整合起來,共同參與到作業創新設計與研究之中,豐富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趣味性。
類似的“潤德”實踐型作業還有很多,學校在總體設計校園文化生活的時候,也要把學科教學納入到整體規劃之中,可以通過與英語、科學、體育、音樂等各學科教師共研共備的形式,提前研究,綜合多方力量共同設計整合性的作業。這不僅避免了重復,集中了更多的力量來創新作業設計,起到復習鞏固和拓展延伸的學習目的,也實現了鍛煉能力、培育品格的“潤德”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2.精選“菜單”,創設自主選擇式作業
真正想要減負、提質、增效,一定要重視分層作業。作業設計不僅要確保夯實基礎,更要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基礎性作業可以統一,但不同種類、不同呈現形式的分層作業更能體現作業設計的科學性。
作業設計分層可以有多種選擇,這種理想型的作業改革實施起來很難,難在眾口難調,難在既要實現作業的基本功能又要滿足不同個體的多元需求。分層設置是作業改革的必然走向,但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壓力不能加諸在班主任或者某一科任課教師身上,這是一個全校整體布局,各部門各學科分級聯動的系統工程,實施起來雖然難度大,但值得我們花力氣去研究和統籌,其中必然需要大量的研究論證的時間,更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學校教育以德育為先,分層作業改革可以率先從德育工作這里打開突破口。我校在作業改革之前,已經嘗試從學校整體規劃出發,分別設計“主題教育實踐”和“節日教育實踐”兩方面的實踐型作業。這兩種類型的作業可以讓各學科教師分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先來“認領”和選擇那些與本學科教學密切相關的作業內容,然后立足課標,把這類作業融入到各個學科的綜合實踐型作業設計中。
當學科教學進行到相應主題篇章的時候,學科任課教師就可以從“潤德實踐作業菜單”中提取相關內容,與學科作業相融合,既能體現學科素養提升需求,又能完成和實現育人目標。
端午節作為最早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非常受國人重視的。我校也是最早把這個傳統節日設計在“潤德”實踐型作業中。端午彩蛋設計與美術作業相結合,教師提前在課上講解彩蛋設計的方法,如何借助色彩和造型豐富彩蛋的文化內涵,經過美術老師指導后,學生的彩蛋設計越來越有藝術品位。如今,每年的端午彩蛋設計都備受學生關注,設計質量也逐年提升。
端午系列活動還能與多個學科作業進行融合,例如:端午詩會與語文相結合,和學校晨誦活動相結合;包粽子、創編五彩線與綜合實踐、勞動學科相融合。類似這樣的作業不僅深受學生喜愛,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很多原本不注重這個傳統節日的家庭,因為這些作業,也開始重視習俗和傳統,節日文化氣息在校園和家庭中日漸濃厚。
如今的作業早已打破了“以知識鞏固”為單一目標的界限,展示形式也開始呈現多樣態變化。如語文作業不僅有書寫、朗讀,還有戲劇表演、繪本等多種呈現方式?!皾櫟聦嵺`型”作業因為主題的豐富,呈現形式就更加開放和多元。
1.$創新主題教育作業,開創“潤德”實踐作業新模式
“潤德”既要養德于行,更要育德于心。愛國主義、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等各種豐富的主題教育內涵也決定了“潤德”實踐型作業形式不唯一,創新發展空間大。
逸夫小學在開展“傳承好家風”的主題教育時,就曾精心設計了“我家的編年史”這項實踐型作業。旨在通過完成這項作業,讓學生了解家庭成員的成長,挖掘出家庭教育中豐厚的精神內核,利用家庭的熏陶,促進學生的成長。
為了完成此項作業,很多家庭是全家總動員,一起翻看老照片,回憶家族中漸漸被遺忘的老故事,講講家里老一輩的奮斗歷程。這和學生在學校學習英雄模范不同,這些故事都是學生認識、熟悉的親人,血脈的聯系讓他們更關注“家族歷史”。學生有把姥爺的奮斗歷程寫入家庭編年史的;有把爸爸的求學經歷作為主要素材的。一份份作業圖文并茂地講述一個個家庭的奮斗故事,展示了時代發展的變遷,體現了不同家庭的精神文化內核。
從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因為了解這些故事而對長輩產生了發自內心的尊重。很多家庭因為這樣一項作業,多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聽“媽媽講過去的事情”的溫馨場景。一家人放下手機,圍坐在一起,有主講的、有補充的,回憶到難忘的經歷,大家要么潸然淚下,要么會心一笑。這樣的作業融洽了家庭的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一個充滿愛的氛圍中成長的幸福。這不正是總書記倡導弘揚好家風的精神滋養嗎?
2.挖掘節日作業內涵,豐富校園文化建設
五一勞動節,我們把“勞動教育主題”融入到實踐型作業中,把校內勞動實踐向家庭和社會延伸,一年級整理小書架、二年級清洗內衣褲、三年級制作營養簡餐、四年級“秀秀我的廚藝”和五年級的“衣物收納有妙招”等。校園的電源開關貼都是由學生親手制作完成的,定期更換的開關貼不僅裝點了校園的美,也鼓勵節儉,激發了學生給生活多點藝術色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校在元宵節前布置了DIY花燈的作業,五花八門的燈籠造型各異、顏色艷麗,再綁上一個燈謎,高高低低地懸掛在樓廊的棚頂,吸引了每個走進學校的師生和客人。清明節的手繪風箏、七夕節的巧手小制作、春節的手書對聯等各種作業不僅熱鬧了節日氛圍,也讓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隨著節日的更替而煥發不同的生機。
3.開通研學路徑,讓學習向校外延展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學習的天地也早已不局限在校園內。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才能讓書本知識立體起來。我校的研學實踐的歷史非常悠久,學生的研學足跡不僅遍布校園周邊的各個博物館,也逐步向省外延伸。在疫情沒有發生前,很多學生的研學步伐已經邁出了國門,走進了不同國家,體驗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研學不是簡單的旅游,每一次確認了研學目的地后,學校都要精心設計研學實踐單,讓學生帶著向往走出校門,帶著思考經歷研學,帶著收獲回歸校園。
“潤德”實踐型作業和學科教學作業不同,評價的方式自然也有很大不同。我們可以根據作業內容和完成形式的不同,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評價。
1.短線+長線=持續
“潤德”實踐型作業從布置到完成所經歷的時間不同,評價的方式也要隨之變化。短線評價適合很多主題作業或是節日作業,這些作業雖然從布置到完成,經歷的時間未必很短,但因為呈現的方式多數以具象的作品為主,因此短線評價為宜。端午彩蛋設計,因為很多學生選用的是煮熟的雞蛋,完成后要及時評價,以免雞蛋腐壞變質,引來其他次生問題。
還有很多的實踐型作業更注重學生經歷過程中的體驗,更適宜采用長線評價。就拿“尊重生命”主題教育來說,很多學生選擇了“種植”這樣的作業,從種子的播種、生根、發芽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完整經歷了才更有意義。種子是否能夠長大、開花和結果可以作為評價內容,但學生從中體驗到的責任感和對生命的感悟就顯得更加重要,對此類作業的評價絕不可以只看最終的樣子,需要耐下心來靜候不同的過程和結果的呈現。所以長線評價對此非常合適。
2.2+1=協調
“雙減”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五育并舉。藝體2+1工程實施由來已久,藝術和體育的保底任務要完成,特長發展更要落實。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學校開展了四季不間斷的“陽光長跑”活動,學生每天迎著朝陽奔跑是常態。學校每周總結長跑人數,定期開展運動會、體育節等活動,或定期對某一單項活動堅持階段性總結,例如:分層表彰堅持20天、30天、50天長跑的學生;開展校園吉尼斯挑戰賽激發學生對更高、更快、更強的向上追求,這些對學生都是一種積極的評價。這些評價不僅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各類課程的課外作業,也更利于發展學生特長,為學生未來幸福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
3.課內+校外=整體
“潤德”實踐型作業豐富的層次注定了它的評價主體也是多元的,學校師生、家長以及教育熱心人士都可以參與其中,當評價主體更豐富了,對學生的評價也更趨于公平。因此,要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到各種“潤德”實踐型作業的評價中。在學生的彩蛋設計、科技創想作品中,評價的主體不僅有學校管理者、美術教師,還可以把學生補充進來。他們參與評價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給作業松綁,使課堂增效;增作業內涵,促學習綜合;“潤德”實踐型作業是基于五育并舉的教育要求,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在其中。學生體驗的是“學”“做”有機統一的過程,感受的是學習從課堂向生活的遷移、從書本向實踐拓展的轉變?!皾櫟隆睂嵺`型作業不僅有充分的校內實踐鍛煉,更有充實豐滿的校外生活,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感受陽光的滋養,享受參與學習帶來的成長。新時代作業改革是一項需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發展終身性研究的課題,它很難形成某種適應所有學生的固定模式,但豐富的、多元的、創新的作業改革必然會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逐步邁向“發揮天性,彰顯個性,培育靈性”的詩意境界。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