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已滲透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如何更好地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通過新媒體來推進高校美育工作,運用怎樣的新媒體手段和方式開展高校美育,目前學界和業界暫無定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如何讓新媒體和美育方式恰當結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注入新的動力,讓高校學子更樂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高校人才培養,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文章首先采用文獻閱讀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國內外和新媒體美育相關的文獻,為論文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其次,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問卷并在重點高校發放問卷,對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并得出新媒體與高校美育結合的優勢,包括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促進思政教育工作者完善自己;最后采用歸納總結法提出新媒體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徑,包括探索豐富的新媒體教育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新媒體交互方式、強化教師和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等,以期更好地促進新媒體時代高校的美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高等院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16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新時代高校美育教育發展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JKH20231087SK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媒介技術的更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移動客戶端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蓬勃發展的新媒體也為教育行業提供了廣闊的思路,給人才培養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支持。教育從業者依托新媒體,從不同的切入點著手,進一步研究新媒體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這是從傳者本位的視角出發,忽視了受者的各種影響因素,沒有正視學生是否愿意接受這一關鍵問題。因此,高校廣大的美育工作者要集思廣益、多方探索美育路徑,不僅要總結新媒體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優勢,還要善于使用新媒體開展高校美育工作。
新媒體具有個性突出、受眾選擇增多、表現形式多樣、傳播時效性強、信息傳播范圍廣、操作便捷等一系列特征和優勢,將其有效融入高等院校美育中,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美育素養,強化高等院校美育的實際效果。
(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
在美的劃分上,大眾更傾向于了解和接觸那種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形象,而新媒體能從色彩、形狀、聲音等各個角度展現事物的原貌,是開展美育的第一選擇,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象的美學呈現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各不相同的,但最終都要以明確的形式和內容表達出來。美是形象性的產物,大眾能夠通過它明確的特征辨別它。在各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融入美育,重點在于表達美的具象化內容,尤其要通過形象美中所包含的社會美的形式、自然美的形式、藝術美的形式去呈現。這種美的力量可以讓高校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主動攀登知識的高峰,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追求美好的人生,讓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用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世界,關注美,保護美,追求美,創造美。為進一步提升高校學子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要依托美育教學,有針對性地整合美育元素。把美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教育課程體系當中,有利于增強美學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提升高校學子的道德素質和綜合水平,升華他們的思想境界。
(二)將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早已滲透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媒體特點鮮明:數字化、多媒體化、互動性、廣泛性、集群性、匿名性等[1]。依托新媒體,人們不僅可以利用傳統的文字、圖片等形式傳播信息,還能用音頻和視頻呈現相應內容。在信息傳播層面,新媒體具有靈活且互動性強的特點,給人們搭建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渠道,而傳統媒體的互動性不強,在刺激參與者感官,讓參與者獲得沉浸式體驗方面,新媒體拔得頭籌[2]。進入新媒體時代,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融入美育美學觀點,其傳播手段早已不局限于一般傳媒工具,而是已經蛻變為一種美學代表,它能賦予藝術復制和擬真的魅力,而藝術和技術的結合也彰顯了數字藝術理論的巨大意義。在新媒體時代,不僅需要“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完善思政教育內容,注入更多的美學元素[3]。要培育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需要從美的特點入手,而不是用命令和行政手段來達到美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自由舒適的原則,用輕松愉快、適宜舒心的教授方法來傳遞知識[4]。這也是美學的一種運用,采取這種美學方法,受教育者不僅可以學到知識,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追求美,汲取思政知識的營養,令其對個人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三)促進思政教育工作者完善自己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選擇何種內容形式和呈現方式與教師的個人素質密切相關[5]。新媒體時代,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美育的關鍵在于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新媒體素質,在向學生講授相應知識點時要遵循美育美學規律,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好地吸收相關知識[6]。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重點考慮如何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美育效果,這要求我們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作為重點考量因素[7]。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美育素養也對美育的層次和發展方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美育的實際效果,更對高校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方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閱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只有這樣才能契合思政工作的特征[8]。新媒體時代,要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美育培訓,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提升他們的新媒體應用能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增加相關閱歷[9]。單就思政工作而言,往往取決于主觀能動性,只有不斷學習和增加實踐經驗,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閱歷有所增長,其中更關鍵的一環則是了解新媒體的傳播規律、運營規律,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掌握新媒體應用技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落實美育原則[10]。
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開展思政工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新媒體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組織以及適當干預學生的新媒體活動,解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沖突,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11]。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協調和處理各種矛盾的能力。在協調和解決相關問題時,要努力做到表達清晰、邏輯嚴密、簡明扼要,能夠鎮定處理復雜的問題。除此之外,還要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根據高校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習慣、使用能力開展心理疏導和教育。在此基礎上,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憑借自身的人格魅力,通過微信群、QQ群、網絡社群等融入學生內部,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增強團隊凝聚力,激發學生潛能[12]。
當前,新媒體受到了廣大高校學生的青睞和廣泛使用,對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深刻影響,改變了大學生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習慣。廣大高校的美育工作者、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開展相關工作。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從多方面著手探索美育新媒體資源,巧妙地將新媒體融入美育過程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輸送更多具備較高美育素質的畢業生。
(一)探索豐富的新媒體教育資源
新媒體賦能使高校學子可以接觸到更豐富的信息,并且能夠隨時追蹤相關的事件發展態勢。因此,學生的思想呈現出開放自由的特點。要順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美育,離不開高效利用新媒體資源。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師生應保持高頻率的互動交流,從談話中了解高校學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對新媒體技術的接觸和了解程度,進一步研究可能包含的美育美學觀念和審美價值,并將其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這樣不僅能夠大幅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能拓展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實現美育的高效滲透。新媒體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挖思政知識蘊含的審美價值的有效途徑,可以利用新媒體彰顯美學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貫徹落實以美育德的理念。利用新媒體渠道和內容來擴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美育內涵,有利于幫助人們打破對思政教育的固有認知,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質量[13]。
(二)采用多樣化的新媒體交互方式
縱觀新媒體技術最近幾年的發展方向,其更傾向于把重點放在探尋和研發交互技術上,信息也具有更明顯的針對性,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運用不同的新媒體交互手段來提升美育價值。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信息能夠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典型代表有視頻和圖畫。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新媒體融入聲音特效、表情特效、多媒體課件、影視作品片段等,豐富教育內容的獲取方式,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感受。教師也可以基于此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收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拓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紛紛崛起。當前,大眾往往優先選擇通過短視頻獲取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短視頻成為以央視的《主播說聯播》為代表的新聞媒體開展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陣地。高校思政教育也可借鑒這一方式,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傳授思政知識,以短視頻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并且這種教學方式契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接收更多的信息,擴大信息獲取渠道。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美育工作者、專業課教師等還能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直播教學等加強和學生互動。對比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形式更加自由、高效,能夠挖掘師生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增強課堂的魅力[14]。
(三)強化教師和學生對新媒體的認識
在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要在思政教學中高效應用新媒體技術,必須進一步強化師生對新媒體的認知。新媒體時代,高校學子能夠接觸到紛繁復雜、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并且學生對于虛假信息、不良信息等的辨識能力較低,很容易受到此類信息的影響,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和審美水平。教育者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客觀認識新媒體的優缺點,提示學生對于新媒體信息不能偏聽偏信。另外,思政教育工作者、高校專業課教師、美育教育工作者還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傳遞正能量。在此基礎上,思政教育工作者還要對新媒體形成全面客觀的認知。一方面,要積極參加網絡與新媒體相關培訓,以更好地掌握新媒體技術;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主動采用新媒體手段,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給學生構建一個穩定、和諧、多樣化的思政教學以及審美環境,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美育素養[15]。
在社會經濟水平日益提高和內容傳播方式愈發豐富多元的背景下,信息傳播媒介也在不斷發展和變革,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時代逐漸拉開帷幕。新媒體時代一方面給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的相互滲透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也讓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運而生。這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美育工作者積極利用新媒體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使用便捷、信息海量、時效性強等優勢,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和美育的魅力與吸引力,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效果,彰顯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育人功能價值,渲染思政教育的魅力和整體美感。在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工作中融入新媒體手段,能夠更好地貫徹高校思政教育的德育美育教學目標,踐行以美育德、以德育人的人才培養方案,使高校真正成為美育的基地和培養高層次美育人才的搖籃。
參考文獻:
[1] 王婷婷,徐曼,劉煥利.新媒體傳播特征與傳播業的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134-136.
[2] 郝麗莎.新媒體時代高校美育建設路徑研究[J].藝術大觀,2023(6):127-128.
[3] 金雯,馬琳.短視頻美育的問題及教學對策[J].陜西教育,2023(3):88-90.
[4] 張介凡.高職院校美育教學模式探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3(1):15-17.
[5] 徐蕾.新媒體時代高校審美教育改革與創新[J].平安校園,2018(11):68-69.
[6] 史丹丹.自媒體視角下大學生審美教育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7(3):82-84.
[7] 蔣艷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8(11):142-145.
[8] 王明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路徑探索[J].智庫時代,2019(25):62-64.
[9] 顏士軒.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科教文匯,2015(1):10-13.
[10] 王久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美育教育及高校輔導員美育策略[J].藝術教育,2015(4):46-48.
[11] 陳純,張保偉.高職院校現代服務業專業群美育課程現狀調查與建設策略: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42-46.
[12] 米蓋爾·杜夫海納.美學與哲學[M].孫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66-68.
[13] 喬欣,鮑敬敬,高健.高校美育的創新突破路徑研究:評《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5):115.
[14] 王君.美育與藝術教育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6(5):55-58.
[15] 王崧舟.審美素養:最后的競爭力[J].福建教育,2019(5):20-24.
作者簡介 王嬌,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