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美
[摘 要]跨校修讀學分是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不同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文章以遼寧理工學院公關與溝通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為例。學校開展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建課方和用課方的互動機制不足、線上課程資源難以滿足使用需求、學生線上學習的主動性有待提升、課程考核方式的靈活性有待加強等問題,在未來需要加強建課和用課雙方的互動交流、不斷優化完善線上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提升線上學習的主動性、構建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更好地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2.0;跨校修讀學分;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3.067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3-0232-04
0? ? ?引 言
為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加快建設高校智能學習體系,以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為載體,加強大容量智能教學資源建設,積極探索智能學習效果記錄、轉移、交換、認證等有效方式[1]。2018年10月,教育部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提出,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2]。跨校修讀學分是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通過依托第三方教學管理平臺,鼓勵不同高校學生跨越地域限制,選擇其他高校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學習,在本校和建課方學校審核通過后即可獲得相應學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3]。本文以遼寧理工學院公關與溝通課程為研究對象,對跨校修讀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1? ? ?跨校修讀學分課程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1.1? ?課程基本情況
遼寧理工學院公關與溝通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共32學時,開設在第七學期,是一門融合公關學、溝通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課程。本門課程在參加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基礎上,采用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線上教學資源采用渤海大學公關與溝通網絡課程資源。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掌握公關與溝通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培養社會交往與合作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提升綜合素質與就業競爭力。
1.2? ?課程教學環節
1.2.1? ?課前布置學習任務
課前教師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發布學習任務單,主要包括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前學習任務、課堂學習內容等,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同時,發布課前預習資料,例如跨校修讀建課方的視頻課程、PPT課件、拓展資料、課前測試等,并且在討論區發布相關的討論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反饋及時開展針對性指導。教師通過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教師端查看學生的課前自學情況,根據學生的課前測試和討論等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
1.2.2? ?課上實施立體互動
課上教師結合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課前學習及反饋情況,進行有針對性講解,在講解后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發布課堂測試,隨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于共性問題展開集中講解,在課堂上進一步討論與探究。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課前分組情況,采用小組辯論、案例分析、小組匯報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教師作為引導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對于關鍵節點及時進行指導,把握整體教學流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2.3? ?課后進行總結反思
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檢測學習成果。同時,發布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對組員的參與度、貢獻度和任務完成度等方面進行互評。教師通過對學生主觀題的答題情況給出評價意見,讓學生了解改進方向,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開展個性化輔導。教師根據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答題情況、小組評價及參與討論情況給予學生相應的分數。通過定期發布調查問卷,隨時掌握教學效果,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1.3? ?課程考核方式
由于本門課程的用課方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課程考核主要強化過程性考核,平時成績占比50%,期末測試占比50%,采用“線上+線下”多維度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的線上考核指標主要包括網絡平臺課程觀看時長、章節學習次數、參與互動討論數量與質量、章節測驗完成情況、小組和教師評價情況、課后作業完成質量等;線下考核指標主要包括課堂小組辯論情況、案例分析完整度、小組匯報質量、課堂分組討論參與度等。期末測試題型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主要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主觀題主要包括應用題、案例分析題、綜合分析題等。
2? ? ?跨校修讀學分課程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建課方和用課方的互動機制不足
開展跨校修讀學分課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校際之間教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4],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建課方和用課方缺少互動交流,導致線上課程資源由建課方教師單獨建設為主,線下課程教學由用課方教師講授為主。雙方的教師團隊并沒有根據用課方的需求對教學大綱、教學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深入溝通,也沒有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未能充分實現教學信息的共享,導致線上課程與用課方的適配性較低,線上線下課程聯系不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2.2? ?線上課程資源難以滿足使用需求
由于不同高校的教學大綱和授課所選用的教材存在一定差別,導致建課方的課程資源不能較好匹配用課方的需求。而且受編輯權限的限制,用課方無法對建課方的線上課程資源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要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只能在利用線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另外進行發布課程任務單、測試題、討論題等教學活動。同時,本門課程的線上教學視頻錄制于五年前,教學內容較為滯后,沒有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視頻為傳統課堂面授過程的錄制,而沒有專門錄制視覺效果良好的MOOC視頻,并且采用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3? ?學生線上學習的主動性有待提升
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優勢在于打破了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較為考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控力。由于受到平時成績考核的限制,大部分學生能夠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線上學習任務,但因學生在課后獨自進行課程的學習,缺少在傳統課堂與教師及時互動交流,導致自律性低的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并沒有認真觀看教學視頻,并且針對教師留的討論題和測試題等只是敷衍了事,存在話題討論趨同、測試題互相抄襲的現象,導致學生最終學習效果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
2.4? ?課程考核方式的靈活性有待加強
目前,針對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考核雖已采用“線上+線下”多維度考核方式,但在設計過程性考核內容時,存在線上考核缺少對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考核,線下考核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考核相對較弱的現象。在設計期末測試題目時,仍以傳統的測試題為主,存在重點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考核相對較弱的現象。在整體的課程考核過程中,缺少學生對現代數字技術應用、與人溝通交際能力、實踐操作技能等的考核,并且需要進一步細化課程考核評價標準,讓學生能夠明確自己是否達到課程考核要求,提升課程考核的靈活性和科學性。
3? ? ?跨校修讀學分課程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
3.1? ?加強建課和用課雙方的互動交流
在未來應組建跨校修讀學分課程授課教師團隊,加強建課方和用課方的合作交流,針對用課方的教學需求進行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的深入溝通,定期開展教研活動,交流分享優質的課程資源、教學思路和心得體會等,設計更加符合用課方的課程資源和教學活動,實現更為充分的課程資源共享。同時,用課方還可以邀請建課方教師參與到線下課堂的教學中,通過開展面對面教學,可以與用課方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學生也能對建課方教師的授課風格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5]。
3.2? ?不斷優化完善線上課程資源
在課程開課前,建課方、用課方和平臺方應針對課程資源的建設開展深入交流,建課方應根據用課方的教學大綱和學生情況對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線上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用課方的需求。同時,建課方和用課方應針對編輯權限和平臺方展開溝通,使用課方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線上課程資源進行適當優化和補充。另外,建課方應對線上教學資源進行及時更新,并且提高教學視頻的制作質量,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制作優質的MOOC視頻,針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不超過20分鐘,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3.3? ?引導學生提升線上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應結合課程設計和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力,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及時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查看學生課程任務單的完成情況,規定課程任務完成的時間節點,及時查看學生的教學視頻觀看時長和反芻比,發現個別學生存在學習滯后現象及時提醒,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對于話題討論趨同現象及時控制,或者同時發布多個話題,讓不同小組學生參與不同的話題討論。對測試題進行題目亂序、選項亂序、教師批閱后查看答案等設置,避免學生存在互相抄襲的現象,以便更加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3.4? ?構建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
在設計課程考核方案時,針對過程性考核,教師應該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的可視化數據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完成度進行監控,線下應增加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考核,增加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還可以將行業競賽、創新創業競賽等引入課堂教學中,并且利用教學平臺發布投票、搶答、問卷等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設計期末測試題時,增加對學生現代數字技術應用、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考核比例,讓學生進行整體方案設計、開展實踐調研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要細化課程考核評價標準,提升課程考核設計的科學性,進一步優化課程考核體系。
4? ?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政策和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試點工作的推動下,遼寧理工學院公關與溝通跨校修讀學分課程采用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為其他高校開展跨校修讀提供參考和借鑒。盡管跨校修讀學分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不斷優化,未來會更好地服務于高校,實現不同高校間的協同化教學,促進國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Z].20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Z].2018.
[3]朱公志,任福安,夏冬生,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讀學分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19):127-128,131.
[4]崔革.跨校修讀教學模式下高校智慧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24(4):59-62.
[5]王瑋卓.新資源背景下“貨幣銀行學”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實踐[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2,24(6):57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