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中起到凝心鑄魂的重要價值。鄉土文化是鄉村文化根脈之所在,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厚文化土壤,更是我們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關鍵。本文分析了鄉土文化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提出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村;鄉土文化;鄉村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社會的發展,制定和出臺了多項推動鄉村發展的政策。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鄉村振興戰略 (2018—2022年)》,指出:“要加快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1]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鄉村振興戰略關乎鄉村的未來,也關乎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鄉村產業和文化全面振興的系統工程。鄉土文化是鄉村孕育的獨特的文化形式,對鄉村景觀、精神風貌、教育、習俗和建筑等產生重要影響。
一、鄉土文化的理論內涵
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和根脈所系,是鄉村社會發展變遷的見證,也是農民生產生活的情感表達。鄉土文化是指人們長期在鄉村勞動生產實踐中,為了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結合本地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方言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綜合文化,塑造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審美旨趣、風俗習慣。其中建筑、服飾、食物、勞動工具等實體性的存在是長期積淀的實態化物質文化,風俗、語言、信仰、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性文化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觀念意識的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悠久的農業文明,鄉土文化是在農業文明的發展中產生的。鄉土文化在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生活的變遷中不斷地演進、創新與轉型,其包含了產生這一文化的地域內勞動群體在生產和生活中積累和創造的文化養分,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例如,一些民間故事的流傳、一些習俗和禮儀的代代傳承。同時,這些文化凝聚了本土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認同,凸顯了該地域的獨特競爭力。鄉土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種形式。按照鄉土文化的形態可分為物質文化形式和非物質文化形式。物質文化形式包括古代遺跡、建筑景觀、自然景觀、地方特色美食等;非物質文化形式包括民俗風情、地方方言、道德觀念、鄉規民約等。無論是物質的文化存在形式還是非物質的文化存在形式都是典型意義上的鄉土文化,都是當時當地人們智慧的結晶。
二、鄉土文化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隨著科技網絡的迅猛發展,鄉村社會形態和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改變,鄉村的精神風貌也發生了變化。優秀鄉土文化在發展中本應受到保護,但現實情況卻是,各類鄉土文化資源遭到破壞,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挑戰。
(一)內在價值挖掘不足
鄉土文化是一代代鄉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的智慧產物,并被不斷地傳承與保護,延續至今。當前,部分區域出現鄉村建設風格同質化,對現代化風格的追求使得本區域文化被忽略,本應體現本區域特色風格的文化土壤逐漸被城市化浸染。甚至因過于強調現代化的升級改造,一些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鄉土文化因為不適應現代化村容村貌的主基調而被損壞,導致鄉村文化建設既不是鄉土性,也不同于現代性。鄉村原有風貌和特色日益喪失,鄉土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沖突,這體現出了傳統與現代在文明形式上的沖突。很多鄉民對本地的鄉土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深入了解,認識不到鄉土文化的潛力所在,對鄉土文化由于長期的弱勢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很多文化遺產逐漸消亡,文化的內在價值不能挖掘。鄉村的發展不是丟失自己的獨有特色,而是要充分挖掘和找尋內在的文化價值,堅持將本區域特色打造成專屬本地區的名片,在層出不窮的文化形式中依然能堅持文化的內涵本質,保持原有的鄉土本色。
(二)傳播方式缺乏創新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信息傳播速度得以加快、傳播范圍迅速擴大。互聯網平臺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個人偏好,推送相關內容。鄉土文化不像現代文化受到大眾的廣泛熟知,很難在自媒體時代得到廣泛和充分的傳播。這一現象還要歸咎于鄉土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不足。鄉土文化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傳播方式。現在大多數鄉村的鄉土文化載體主要是鄉村的長者,受限于年齡、視野和文化水平,他們艱難地維系著文化的延續,將文化作為自身維持生存的重要手段,因而,使得鄉土文化缺乏多樣化的生存空間,缺乏創新的文化因素和傳播渠道。鄉土文化不借助適當的傳播渠道和主體很難走出去。
(三)缺少專業的人才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居民離開鄉村,鄉村缺少建設人才。鄉土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體缺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鄉土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鄉土社會的發展延續主要靠一代代的文化傳承人,他們是鄉土文化發展的關鍵人物。當前,鄉村發展出現了代際斷層,鄉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也因此受到影響,鄉土文化僅停留于老一輩人那里,“青少年因為離開村子外出讀書,與土地、自然、村落長期疏離,他們對因土而生的鄉土文化缺乏他們父輩般的難舍難分,對鄉土文化的記憶是碎片式的、表象化的”[3]。年輕人對鄉土文化情感淡漠,因而,鄉土文化的發展面臨著文化傳承人流失與斷層。此外,現存的文化傳承人文化水平較低、年紀較長,已無力支撐文化遺產的延續與傳承。傳統的技藝對年輕人缺少吸引力,較多鄉村青年不愿意助推鄉土文化走出去,更不愿意扎根于那些對技藝有很高要求的文化傳承中。另一方面是鄉土文化缺乏引導者。由于城鎮化的推進,很多鄉村居民進城務工,鄉村的青壯年數量大大減少,有許多鄉村甚至成了孤寡兒童村,鄉村建設所需的人才極度短缺。雖然,鄉村振興助推了鄉村發展,但是城鄉的差距依舊存在,人才依舊是鄉村發展的制約因素。鄉村文化傳承者不僅代表著鄉村的風貌、充滿著鄉土情懷,也是鄉村發展的帶頭人,是鄉村發展的風向標。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熱愛鄉土文化的人們離開,新一輩熱愛鄉土文化的青年越來越少,鄉土文化的人才銳減,嚴重影響了鄉土文化的未來。
三、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傳承優質鄉土文化資源
鄉土文化經過世代的傳承和延續,沉淀和整合了各個時代的特點流傳至今,要想生生不息地延續就必須不斷地與時代發展的內核相融合,與新時代的元素相結合。
鄉土文化要突破傳統得到發展,就需要在系統全面挖掘其蘊含的內在價值的基礎上進行高度凝練。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內涵的特色鄉土文化,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政策支持,實現鄉土文化整體性、系統性和精準性保護。要借助鄉村振興大的環境和背景,著力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以文化振興鄉村為目標,將鄉土文化打造成具有市場前景、體現鄉土文化底蘊、符合現代社會生活需求的獨特名片。同時,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非物質文化保護機構等公共機構的文化服務功能,強化鄉土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的廣泛傳播。鄉土文化的傳承需要抓住受眾的眼球,融入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元素,在做好文化內涵保護的同時,以新的媒介和載體為人們主動接受和傳承。需要注意的是,在鄉土文化創新時不能千篇一律,要體現鄉土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鄉土文化在新時代實現蓬勃發展。
(二)借助數字媒介傳播鄉土文化
數據化、網絡化、信息化是21世紀的時代旋律,以互聯網為媒介打造鄉土文化傳播平臺。[4]數字信息時代,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機遇,不僅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也使人們對信息產生了更多關注。“互聯網+文化”的發展路徑成為如今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
目前,互聯網平臺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要通過互聯網營銷網絡提升鄉土文化、鄉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為例,通過賬號的營銷和推廣,分類占有鄉土文化的網絡空間。可以通過提供優質的視頻、產品和咨詢服務,增加人們的了解。此外,可以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模式,利用數字科技打造現代化文旅產業,如借助VR體驗還原一些建筑和自然景觀的樣貌,增強游客的體驗感,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打造新型云端旅游模式,通過錄制、直播的實時呈現方式,由專人負責對各景點、節慶活動進行講解,使游客足不出戶就可以云游景點。要推動鄉土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 “互聯網+產業”的合作社電商和直播帶貨的形式,將文化產品、手工藝作品進行線上銷售,拓寬銷售路徑。有效運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和載體,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創新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三)充實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是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人才是核心要素。鄉村要實現自身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補充,鄉村人才的成長也離不開鄉村這片沃土。鄉土文化是一輩輩人得以成長壯大的重要精神滋養。
首先,發揮優秀鄉土文化傳承人的重要作用。鄉土文化傳承人是外界了解鄉土文化的重要橋梁,對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加強對鄉土文化傳承人群體的物質保障之外,也要鼓勵與支持他們走向學校,在課堂上將自己的文化及技藝傳授給學生。其次,發揮新鄉賢的帶頭作用。新鄉賢是指心系鄉土、有公益心的社會賢達。新鄉賢不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具有現代的知識和文化視野。新鄉賢可以為鄉土文化注入新的源泉,助推鄉土文化走出去,同時也能對鄉民的文化素養與知識開闊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樹立典型,適時舉辦各類引領文明建設的活動,營造熱情洋溢的鄉土文化氛圍。最后,重視對鄉村青少年的鄉土文化教育。鄉村青少年是鄉村發展的根脈,他們對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在鄉土文化的傳播中,將鄉土文化意識融入鄉村青年就是要喚醒他們內心深處潛藏的鄉土意識,拓寬他們的接觸面,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其能在淳樸和諧的風土人情中感受鄉土文化的深刻意蘊,增強鄉土文化自信,自覺樹立起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的意識。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人才的助力,他們是鄉土文化價值挖掘的源源活水,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鄉土文化人才的培育與挖掘。[5]
四、結束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包括文化在內的全面的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應當發揮文化繁榮、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多重功能,實現其與鄉村振興的多重耦合。”鄉土文化是鄉村地區獨有的文化形態,也是鄉村居民的文化根脈,只有傳承和發展鄉土文化,才能確保鄉村居民不會被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遺忘。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必須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深入挖掘和傳承保護鄉土文化的物質資源和精神基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 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01):4-10.
[4] 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01):2-10.
[5] 韓玉祥.建構意義世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22(06):12-21.
作者簡介: 劉慧芳,女,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