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受網絡特點和大學生實際需要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產生后,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積極引導,勢必會對高校穩定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帶來極大的影響。本文嘗試從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分析入手,提出構建輿情引導機制、培育學生輿情素養、打造健康校園網絡、加強輿情監督管理、提升學生服務水平等引導策略,希望可以為其他高校開展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分析;引導策略
步入信息化時代以后,網絡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網絡開放性、共享性等特點也易引發校園網絡輿情,加強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及引導策略研究分析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從實際來看,高校對網絡輿情進行的分析和引導更多是在輿情發生以后,無法將輿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要結合實際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對高校網絡輿情監督引導機制進行優化改進,在減少網絡輿情產生的同時,提升學生網絡綜合素養。[1]
一、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分析
(一)學生校園熱點共鳴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多為在校大學生,大學生群體具有思想獨立等特點,對于校園及社會發生的事情十分敏感,比如校園安全、獎學金評定、招生就業等,這些信息都有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情的觸發點。尤其是在面對焦點事件時,大學生會帶有傾向性,這些意見在網絡上進行大肆傳播,在與其他網絡意見進行交鋒、碰撞和融合以后,會引發大學生群體思想情感共鳴,當這種情緒傾向性愈發明顯后,某些觀點看法就會占據上風,進而造成網絡輿情的發酵、傳播與爆發。
(二)信息傳播渠道眾多
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并且信息社會中每個網絡個體都有信息傳播的自由權利,在事件發生后,大學生通過現代各種媒體手段將這些信息進行共享與傳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吸引其他大學生關注與轉發,甚至還會因為社會經驗不足、信息真偽分辨能力低等,對事件發表過激言論,對高校穩定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三)社會關注度高
由于在校大學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因此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也很高,在高校發生較大事件以后,社會媒體也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追蹤報道,并成為社會評價學校的重要渠道。在這過程中若有人故意發酵校園輿情,當信息通過網絡渠道大肆散布以后,也容易使社會及大學生群體對學校產生誤解,進而提高高校網絡輿情控制與處理的難度。[2]
(四)高校監督管控不足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大學生獲取各類信息變得愈發方便快捷,也可以直接通過網絡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校發生的一些事件也能通過各種網絡媒體進行快速發布與廣泛傳播,網絡輿情會隨之產生。高校若不能對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監測管理,就不能及時發現潛在的網絡輿情并積極有效應對,最終會對高校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高校網絡輿情有效引導策略
(一)構建輿情引導機制
由于高校網絡輿情發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要結合實際有效建立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在減少高校網絡輿情發生頻次的同時,促進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更為科學展開。(1)打造網絡輿情工作隊伍。高校可以結合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開展提出的新要求,采用對外招聘的方式,吸引一批綜合素質較高和精通網絡技術的優秀人才,加入到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隊伍當中,并緊密圍繞實際工作任務及要求,舉辦各種教育培訓活動,讓這些人才加入其中,使其工作能力與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并推動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更為科學合理地展開。[3](2)高度重視意見領袖培育。考慮到意見領袖在高校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高校積極引導高校網絡輿情過程中,與這些網絡意見領袖進行緊密的合作與聯系,當高校出現網絡輿情時,可以通過這些意見領袖即時互動和積極回應熱點問題,加強與大學生群體溝通聯系,使存在的分歧得到及時化解,并降低網絡輿情對高校及大學生群體帶來的不利影響。(3)構建網絡輿情引導規范。在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時,也需要相應規范制度提供指引。高校要結合實際建立、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如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規定》 《輿情分析研判工作制度》 《高校網絡輿情處理辦法》等,執行時要注意對相關內容及操作細節進行明確與優化,以便網絡輿情工作人員能夠嚴格按照規范制度要求開展工作,將網絡輿情造成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二)提高學生網絡素養
通過高校網絡輿情成因分析,發現高校發生的大多數網絡輿情都與大學生對事件了解不夠清晰和自身網絡素養較為欠缺所致,因此在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時,也要對培育大學生網絡素養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網絡使用習慣、堅守網絡道德情操、自覺約束自身行為等,實現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控制與引導。(1)強化高校學生思政教育。高校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內容,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自覺抵御網絡中的各種虛假信息。高校要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最好可以借助現代教學多媒體、微視頻等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和有趣的方式呈現在高校學生面前,在取得較好思政教育效果的基礎上,教會學生運用客觀、辯證的眼光看待網絡和分析問題。[4](2)完善網絡輿情傳播制度。對學生行為進行科學引導與規范,僅靠思政教育還不夠,高校可以根據相關網絡輿情法律法規,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制度,將重點放在保障學生言論自由權利、共同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增強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等方面,通過網絡輿情傳播制度發揮作用,使學生網絡行為得到自覺約束與規范,減少各類高校網絡輿情發生。(3)加強網絡誠信教育。高校可以利用相關反面案例,引導高校學生進行分析,還可以圍繞網絡誠信這一主題制作視頻,讓學生直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獲取與學習,進而深刻認識到網絡誠信的重要性。同時,將網絡誠信教育與法制教育結合起來,幫助高校學生形成良好法制意識,在網絡活動中能真正做到依法守法,進而取得較好的網絡輿情引導效果。
(三)打造健康校園網絡
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是通過校園官方微博、門戶網站等載體進行發布與傳播,高校應積極打造健康的校園網絡平臺,在滿足學生網絡使用需求的同時,助力和諧校園的有效建設,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1)積極構建校園網絡平臺。信息化時代人人都有 “麥克風”一些不實、扭曲的網絡言論對高校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高校在積極對校園主題網站進行建設,引導大學生通過校園網絡獲取信息,在滿足學生實際網絡需要的同時,一些不良信息也能被屏蔽在校園網絡之外,避免產生網絡輿情。高校在對校園網絡進行建設時,還要設置網絡意見箱,鼓勵大學生群體將自己發現的校園事件、想要得到的各類校園信息等發布在其中,高校工作人員獲取和調查這些信息以后,在校園網絡平臺及時給予回復,支持大學生定期對這些信息進行獲取,這樣既能夠拉近大學生與校園網站的距離,又能夠讓校園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主戰場,后續高校進行網絡輿情監督管理也會更加方便。[5](2)主動與主流媒體進行合作。高校在構建校園網絡平臺之余,要對校外主流網站如人民網、新華網等進行充分運用,與社會主流媒體加強溝通協作,使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媒體獲取更為完整和準確的信息,在營造和諧網絡輿論氛圍中,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
(四)加強輿情監督管理
要及時發現校園網絡輿情,將輿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必須對高校網絡輿情監督管理給予極大關注。(1)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輿情監測與預警。要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日常監測,將注意力放在突發事件監測上,一旦發現負面信息及時進行預警,助力輿情得到盡快控制與解決。同時,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輿情的生成與演化規律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依托所收集的數據信息對相應預警模型進行構建,以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預測,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控制解決,將可能發生的網絡輿情扼殺在萌芽階段。(2)優化完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要將輿情可能帶來的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進行優化完善,將工作重心放在構建聯動應急機制、抓好監測預警工作、形成緊密契合工作流程等方面,針對網絡傳播的虛假信息,高校要在第一時間通過各類媒體平臺進行澄清,將輿情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另外,在完成網絡輿情處置工作以后,也要注意對各類相關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通過建立輿情信息數據庫的方式進行保管,在此基礎上對網絡輿情處理反饋機制進行完善,使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6]
(五)提升學校服務水平
網絡的出現,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思想表達空間,并逐漸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高校在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互動,傾聽他們心聲、滿足他們的需求、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與問題,由此減少各類網絡輿情出現。(1)及時回應學生訴求。大學生與高校直接相關的利益訴求主要有食堂管理、放假安排、就業擇業、評獎評優等,高校在安排這些事項時,若出現信息傳達不及時、不準確的情況,很可能引發學生在網絡上吐槽、發帖等,進而引發更多學生跟帖和轉發,最終出現較大的高校網絡輿情。高校要對網絡進行實時監控,對學生提出的利益訴求進行了解并進行及時回應,可以通過構建線上線下表達渠道的方式,客觀回應學生各種訴求,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學習生活問題,并取得較好的網絡輿情防范效果。(2)提高高校綜合服務水平。學生在高校進行學習與生活,涉及的服務內容非常多,比如食宿、運動、休閑、安全等。要減少網絡輿情發生,高校就要對學生的各種需求進行了解與分析,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減少網絡輿情發生,提高高校綜合服務水平,高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所思所想進行及時了解,然后從學生比較關注的食宿、安全等方面入手,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綜合服務能力,讓學生在良好校園環境中獲得更好成長與發展。
三、結束語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高校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發布的信息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散布不實信息觸及輿情點以后,高校發生輿情危機的概率也會增大,進而對高校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要實現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就要先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成因進行細致分析,并在有效掌握各類網絡輿情引發原因以后,通過做好構建輿情引導機制、強化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加強網絡輿情監測與預警、及時回應學生利益訴求等工作,實現對網絡輿情的有效監控與引導,將網絡輿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參考文獻:
[1] 仲昭慧.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現狀與引導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18(01):22-25.
[2] 曹新燕.高校校園網絡輿情的成因與引導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13):222-223.
[3] 房正宏,張偉.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成因、影響及其應對[J].皖西學院學報,2022,38(06):14-19.
[4] 劉迪,張會來.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熱點和前沿探析[J].情報科學,2022,40(11):176-185.
[5] 殷荷芳.“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4(07):119-122.
[6] 陳丹丹.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策略探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117-119.
作者簡介: 李文輝,男,漢族,遼寧遼陽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