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業職業學院 支 銳 蔡興芳 喬艷龍 班明政 貴州全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金順燕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現代學徒制已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1],校企開展“共建課程、共研教學”,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2]。隨著畜牧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養殖場和飼料企業對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的需求越來越高[3]。傳統的教學往往缺少與真實生產相匹配的教學場所、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與企業的用人要求存在偏差[4]。目前現代學徒制研究主要以機制、運行、內涵等為主,具體到課程實施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為例,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開展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2020 年7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食為政首,糧安天下。”飼料是現代養殖業的物質基礎,飼料安全是畜牧產業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確保飼料安全,是關系我國人民健康、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頭等大事。動物營養與飼料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中的飼料原料識別作為飼料生產關鍵環節,是把好飼料原料質量、守護畜產品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后,掌握動物營養需要的基本原理、飼料營養特性、飼料鑒別加工、飼料檢驗化驗及日糧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基本勝任飼料企業配方員、品管員、生產工、品控員等崗位工作。通過對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的學習,學生可較為輕松地學習后續的家禽生產、豬生產、牛羊生產等專業核心課程。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研等方式,對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在現代學徒制教學中的現狀進行收集整理,收集到全國相關職業院校、飼料養殖企業等問卷2000 余份,主要以職教大省山東、江蘇、廣東等為主,涉及新疆、四川、重慶、貴州等地。調研出的教學現狀如下:第一,教學內容難以滿足現代學徒制教學需要。學校課程內容存在滯后性,企業課程內容缺乏育人性。第二,教學方法難以適應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學校教學方法缺乏情境性,企業教學方法過于傳統,校企教學方法不合時宜。第三,雙師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現代學徒制標準。校企雙師缺乏有力合作,學校更專注于校內教師隊伍的發展,相對來說忽視與企業師傅的互動,導致其現代學徒制隊伍出現專業教師、兼職教師矛盾多,對話不暢通,合作不緊密等問題。
1、生源分析。學校的生源為常規生源和擴招生源,兩者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特點有所不同,常規生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相對較好,但是對職業發展沒有清晰定位。
2、學情分析。本課程授課對象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常規生源)。經過第一學期的基礎課程學習,對于知識基礎,學生已具備化學分析、計算機、解剖生理等相關知識,但是對生產一線相關知識較為欠缺。對于技能基礎,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化學分析和運算操作,但是對專業技能的掌握需要進一步加強。
學生好奇心重,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喜歡動手操作,但是工匠精神、誠信意識、服務意識、安全意識、勞動習慣等職業素養還需強化提升。
1、知識目標。掌握營養物質的生理功能;掌握飼料配合原則和方法;識別分析畜禽營養缺乏癥;掌握畜禽營養需要規律特點;掌握常用飼料原料的營養特點;熟悉飼料廠配方師、品管員、生產工、品控員的工作流程。
2、能力目標。會運用動物營養知識,綜合分析動物飼料中常見的營養問題;結合當地飼料資源,正確選擇飼料原料,會識別常用飼料原料并鑒別其優劣,掌握原料接收的流程及常規感官和物理檢驗技術;熟悉飼料加工方法和流程;基本學會配方設計;學會飼料常規分析方法,熟練使用檢測室常規的儀器設備,正確分析檢測數據;能服務于飼料行業,勝任飼料檢驗化驗、飼料品管、飼料生產、飼料品控等崗位工作。
3、思政目標。以培養學生“誠信、嚴謹、務實、高效”為目標,使學生樹立“飼料安全,動物產品才安全”的意識,養成愛崗敬業、實事求是、尊重技術的職業素養,勇于創新和技術革新,初步達到能獨立開展崗位工作、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
教學團隊根據長期教學經驗和對學情分析,認真研討課程教學上存在的問題,對問題進行梳理,并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期待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
1、教材方面。教材內容與飼料廠工作崗位不匹配,學生難以適應飼料廠工作需求,需要進一步整合和改進。
2、教師方面。多數教師從普通高校引進,與飼料企業聯系不足,難以滿足職業教育需要,急需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
3、教法方面。傳統教學多以教師講授為主,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不足,學生厭學情況時有發生,教學方法亟待改進。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三教改革”,要求將課程思政、勞動教育、職業素養等融入課程教學,本團隊制訂了以“三教改革”促“三學態度”轉變的教改思路,即以教材、教師、教法改革,實現學生從厭學到樂學再到善學的轉變,為其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奠定基礎。
課程打破傳統教學內容和順序,將營養學原理、原料分類、飼料原料營養特性、動物營養需要、飼養標準、飼料配方設計、飼料加工、飼料分析檢測等按照飼料生產的實際流程,劃分為飼料配方設計、飼料原料識別、飼料加工調制、飼料檢測分析等四層遞進項目,分別對應飼料配方員、品管員、生產工和品控員等目標崗位。課程選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年出版的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動物營養與飼料(二維碼教材)》,同時為彌補現有教材中新技術不足、難以及時更新的空白,引入國家關于飼料原料接收的標準和《貴州全邦飼料有限公司原料接收標準》等企業標準開展教學。
1、采取“三階式”課程思政教學策略。以培養“嚴謹求實、質量誠信、安全高效、精益求精”等職業素養為切入點,喚醒學生職業認同感;通過農村傳統養殖案例分析,樹立學生“投身農業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景教學不斷向學生灌輸“把好飼料質量關”的觀念,用行動守護畜產品安全,踐行家國使命感。
2、采取“五輪驅動”教學模式。秉承“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小組合作方式探究(探)完成課前任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進行點評釋疑(釋),使學生通過練習(練)掌握教學重難點,再通過評講(評)強化教學重難點,課堂知識未能完全掌握的學生課后通過線上資源或開放實訓室再次學習、演練,并由助教跟蹤(跟),老師答疑,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師生共同在“探、釋、練、評、跟”五輪驅動模式下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3、采取TBL 為主的教學方法。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結合學情分析,本項目采取TBL教學法,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強調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落腳于實際生產中,以小組討論、辯論探究、匯報總結等方法實施教學。同時也采取實景教學、實踐操練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強化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熟練掌握。
教學過程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來實施。
1、課前。第一,進行分組。依據學生課前測試的成績情況組建學習小組。從每個等級中選擇學生入組,使每個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沒有太大差異,選取成績優秀者擔任組長,并在每班選取一名成績優異的同學擔任課程助教。第二,發布和完成課前任務。教師發布課前任務,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課前任務,為下次新課做好準備。第三,實訓課物資準備。實訓課前,由教師帶領學生分組準備實訓物資,以鍛煉學生的勞動精神。
2、課中。第一,點評任務:根據學生的課前任務情況,反饋企業評價意見,并請完成較好的組進行現場分享展示,最后教師進行綜合性點評,由此引出本次課的重難點。第二,討論學習:教師給出案例或生產問題,各組進行討論,要求每位學生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由組長總結。各組派代表講述本組案例分析結果,教師根據講述,對本次課進行點評、總結和答疑。第三,測試檢驗:教師發布測試任務,通過即時測試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第四,課堂小結: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并強調本次課的重難點。
3、課后。對于測試未達到良好的學生,課后到開放實訓室或通過線上資源繼續學習,由助教跟蹤反饋學習情況;另外,學生還要對接飼料廠或養殖場完成崗位拓展任務。
本課程采取多元化全過程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實現學生崗位職能和職業素養兼備(見表1)。
建立以崗位職能為導向的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將職業標準融入到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中,將課堂搬進車間,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強化“工學結合”,以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建立“三階式”創新課程思政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國家標準、企業規范等,利用案例分析、實景教學喚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樹立“投身農業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社會責任感,灌輸“把好飼料質量關,才能守護畜產品安全”的觀念,層層深入、步步遞進,讓學生從做人、做事開始,用行動守護畜產品安全,踐行家國使命感。但是,由于這幾年非洲豬瘟疫情等影響,飼料企業對生物安全的管控升級,實景教學的人數和時間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學效果。為減弱社會因素影響,本課程將強化虛擬仿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及時對接飼料生產企業,學習了解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持續優化完善教學資源。
表1 “多元化全過程”考核評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