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輝
課程改革以來,尤其是核心素養開始引領高中語文教學以來,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相對于日常的教學而言,詩歌的鑒賞顯然是一個較新的教學空間,尤其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鑒賞能力的提升,則更加涉及學生在面對詩歌時表現出來的內在心理。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如果教師遵循傳統的教學思路,嘗試讓學生面對較多數量的詩歌,然后讓學生在重復的語境當中提升鑒賞能力,那這注定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盡管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學習規律,當下的高中學生既沒有詩歌“讀百遍”的時間與空間,同時也沒有鑒賞能力能夠“自見”的可能。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必須形成新的教學理解,同時還要開辟新的途徑。下面就以高中語文人教版(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中的《春江花月夜》為例,來闡述筆者的相關觀點。
盡管詩歌鑒賞對于絕大多數高中語文教師而言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是要讓教師明確說出詩歌鑒賞能力的內涵,卻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內在的原因是一般意義上的詩歌鑒賞教學經驗總結,以及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生能力評判,與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內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不能正視這一差異,不能形成關于高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內涵的正確理解,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自然就是一句空話。那么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之下,如何認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及其內涵呢?對此,筆者嘗試做出如下兩點解析。
其一,詩歌鑒賞能力的內涵首先表現為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吻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當中,與詩歌鑒賞能力關系密切的有語言建構與運用,雖然看起來兩者并不是同一視角下的認識,但是詩歌鑒賞也是通過詩歌中的語言去欣賞到其中的美,這顯然以語言加工為基礎,而當學生擁有較強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時候,自然也就能夠欣賞到詩歌在駕馭語言時所表現出來的技巧乃至于藝術;與詩歌鑒賞能力相關的還有文化傳承與發展,詩歌是文化的最好載體之一,傳承與發展文化的過程與鑒賞詩歌的過程應當是一脈相承的。
其二,詩歌鑒賞能力的內涵表現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自然是需要能力支撐的,詩歌鑒賞作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其能力就是學習能力的下位概念。換句話說,當學生擁有較強語文學習能力的時候,也就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與能力來為詩歌鑒賞提供動力。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可以在包括詩歌鑒賞之內的更寬廣的范圍內得到培養。這一認識能夠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自然也能夠拓展教學研究視野。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高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內涵,其實有核心素養視角和學生視角兩個方面,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尋找詩歌鑒賞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自然也就成為高中語文教師的必然選擇。
無論是面對一則詩歌或者是面對一組詩歌,都應當去開辟詩歌鑒賞能力發展的途徑。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方式有著多元化的傾向,在單篇教學依然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主流方式的同時,單元整體教學也納入了教師的視野,并進行著積極的嘗試。從夯實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基礎的角度來看,面向單篇詩歌進行鑒賞能力的培養依然有其必要性。
《春江花月夜》是古代詩歌中的經典名篇,其不僅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存在,同時還以歌曲的形式存在,因而能夠從多個層面影響著面對他的每一個讀者。這樣一則經典詩歌,其魅力究竟在哪里?回答這個問題,要注意的是在借鑒他人思考的基礎上又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通過拾人牙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這樣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解讀的過程當中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解,讓自己的理解既能夠與已有的解讀表現出一定的吻合關系,同時又能夠向自己或向他人表現出邏輯自洽、能夠引人入勝的一面。這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并非一件易事,但這也并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學生鑒賞詩歌的時候,要想方設法讓詩歌所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一旦實現,那學生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認識。
比如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一句,由于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記得這一句。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這一句是寫景的,所寫的景就是春江潮水和海上明月。但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鑒賞這一句,其實也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一句與自己曾經的經歷結合起來,讓學生去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場景或哪些心境可以用這一句來描述。用學生的話說,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不少學生最初的感覺就是古詩當中寫景的句子,如何與自己當下的生活聯系起來呢?但是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之后,學生普遍接受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詩歌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詩歌中的每一句總能夠在時代當中尋找到注腳!——學生的這一認識足以證明此時詩歌鑒賞能力提升的大門已經打開,學生已經認識到了詩歌的生命力所在。要將這一生命力尋找到更堅強的依附,當然還需要進一步回答上面的問題,那就是看生活中的哪些場景可以與這一句形成聯系。于是有學生說:有時候很長時間糾結于某一件事情,會讓自己感覺很煩惱或很痛苦,但是在放下之后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此時在面前出現的情形似乎就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場景……
這樣的描述非常樸實,似乎與鑒賞搭不上邊。但是如果仔細去分析就可以發現,詩歌鑒賞從來追求的不是用華麗的辭藻表達某種不可捉摸的東西,其所追求的應當是詩歌中的思想內涵能夠走入讀者的心田。當讀者在某種場景當中能夠借助于詩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幾句來概括時,其實就是詩歌鑒賞能力得到提升的真實表現!這樣的例子在《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歌的教學中還可以有多處體現,比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所描寫的意境,同樣可以在學生的生活當中出現,教師所要努力的依然是幫助學生打開基于詩歌去觀察生活的大門。
堅持樸素的詩歌鑒賞教學觀,讓學生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關注自己,關注生活,實際上是在想方設法讓作者的心能夠與讀者的心發生共振,筆者以為這是詩歌鑒賞教學最關鍵的一點。
學生不是鑒賞家,學生也不是評論家,當學生乃至于教師在欣賞某些評論家精彩的語言時,要認識到那些語言之所以精彩,本質上是因為那些語言能夠反映評論家自身的解讀收獲。對于高中語文教學而言,所面對的是高中學生,因此詩歌鑒賞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對于學生缺乏體驗的語言,即使再精美,也只能給學生描述一幅空洞的畫面,在筆者看來這不是真正的詩歌鑒賞。
真正的詩歌鑒賞一定是詩歌與人的吻合,因此有效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與提升,一定在于詩歌與人的心靈溝通。所以從這個角度,用詩歌幫助學生打開思考生活的大門,讓學生在思考生活的過程當中去理解詩歌的含義,這就是一個真實有效的詩歌鑒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能力就是詩歌鑒賞能力。當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后,再將那些華美的鑒賞文章呈現在學生面前,那學生就可以在更高水平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當中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從而進一步彰顯詩歌鑒賞能力提升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