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在素質教育落實過程中,必須對課程思政教育給予更多關注。課程思政教育的本質內容,就是將教學和德育進行整合,實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養方面的共同發展,引導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職院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之一,教學目的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注重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職語文教師要發揮古詩文教學的課程思政教育作用,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含義
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倡導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將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進行融合,形成對學生教育的合力,將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滲透到每一節課。課程思政在內容方面,主要涉及對課程思政教育知識、價值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進一步融入專業課教學中,為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落實到學生的思想和言行方面。課程思政滲透凸顯立德樹人這一理念,將協同育人作為教學方向,構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通過專業課中潛藏的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思想素質以及道德品質進行培養。
(二)意義
一方面,課程思政是對德育內容的補充。中職教育過程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技能提升方面,很多院校忽視對學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將德育元素和語文學科進行整合,發揮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新穎性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課程思政教育。
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能發掘語文教學中潛在的教育價值。語文作為中職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培養學生形成的語文素養也包含多個方面,其中就有對學生道德品質提出的要求。語文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也對學生的情操、審美情趣進行培養,致力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程思政導向下,通過語文知識內容對學生的真善美進行塑造,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對德育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一)發掘價值引領資源,發揮語文教學優勢
中職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學作品,都是從我國歷史文化中挑選出的優秀作品,文本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僅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同時也與學生自身的德育發展需求相符。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以以責任、情感為教育契合點,進一步對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將其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價值充分發揮。例如,在學習《論語》內容時,引導學生對儒家價值觀進行了解,再與現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融合,做好文化思想的科學取舍,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當代青年,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自己的學習規劃。再如,學習《離騷》內容時,引導學生學習屈原身上呈現出的愛國精神,教師進一步將屈原自身純潔、高尚的品格提煉呈現,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再如,學習《史記》內容時,組織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為完成理想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鼓勵學生也能結合自己樹立一個偉大的理想。在學習教材中毛澤東詩詞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時感受革命歲月的艱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進一步強化學生自身的感恩之心。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為學生講解語文學科知識,也要滲透文學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這樣有利于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心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深處意識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所承擔的民族復興責任。
(二)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線上線下協同教學
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也要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混合式教學,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受,進一步凸顯中職語文古詩文蘊藏的趣味性特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進一步保證傳統文化與知識教學的融合,教師要對自身綜合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帶著積極的心態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尤其進入信息時代更要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底蘊,也要掌握多種設備的運用方式,才能為學生創建多元化教學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琵琶行》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釘釘課堂”線上軟件,為學生建立新穎的網絡學習課堂,通過混合式教學方式,優化傳統教學方式,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為學生拓展更多知識內容。一方面,教師要做好對這篇古詩文的詳細分析,發掘文章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教學微課,提前將教學內容上傳到教學平臺中,通過布置課前學習任務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提前認知,學習任務可以由與古詩文相關的音樂、舞蹈內容組成,為學生帶來豐富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發揮自媒體具備的多種功能和優勢,將優選出來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公眾號分享給學生瀏覽學習,將學生分成古詩文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在耳濡目染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強化閱讀理解能力,掌握古詩文創作手法
中職階段所接觸的古詩文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通過反復誦讀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感受和掌握,進一步對古詩文的內容構建做好詳細分析,有利于學生領悟作者創作思路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掌握古詩文所呈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主劃分重點內容,提升對文章的鑒賞能力,更加深入地掌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一方面對學生掌握古詩文方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感受其中的意境。例如,在學習《將進酒》一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有關詩仙李白的人生經歷、創作風格等材料,課上為學生播放詩文誦讀音視頻內容,為學生進行閱讀示范,加深學生對不同音調的印象。再從教學的整體性出發做好內容的分析,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鼓勵各個小組學生完成對文章的標準閱讀,再采用思維導圖這一方式將其中包含的重點內容進行呈現,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網,為后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析提供支持。在《將進酒》這一作品中,開篇便運用了排比、夸張、比喻,反襯等寫作手法,把李白思想的浪漫與豪邁,對自然和生命的深深感悟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剖析詩歌運用的藝術手法,更要從文章內容和感悟情感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
綜上所述,在課程思政導向背景下,要進一步優化中職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立德樹人這一課程思政的本質理念,及時發現中職學生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教育下,培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要對中職語文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將課程思政元素與語文古詩文內容進行融合,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實現語文教學質量和德育效果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