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移動新聞客戶端、視頻軟件、社交軟件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廣播電視新聞的生態環境,為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讓傳統采編方式面臨極大挑戰。為了實現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與時俱進,使其滿足受眾的需求與習慣,應充分掌握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工作的模式與方法。文章對新媒體技術及其在廣播電視新聞中的應用現狀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新聞采編工作的變化趨勢,再通過文獻查閱、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得出新聞采編的創新發展路徑。研究結果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經過了PC互聯網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如今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部分廣電媒體利用新技術實現新聞采編的智能創意策劃、智能內容采集與加工、智能審核與風險控制;第二,新聞產品的跨屏傳播、多屏互動要求在新聞采編中實施一體化設計;第三,為了滿足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個性化需求,應在傳統新聞基礎上整合更為專業的內容,形成“新聞+”內容創新模式;第四,通過提高新聞采編深度、注入人文精神,避免新聞內容的同質化,以新穎、獨到、富有現實意義的內容提高競爭力。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發展現狀;變化趨勢;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152-03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廣大受眾觀看和收聽新聞的主要渠道。傳統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存在較大的差異,體現在信息容量、播報方式、互動性、受眾習慣、素材獲取途徑等方面。在這一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方法應作出適當的調整,從而實現新聞產品在不同媒體平臺上的遷移與融合。
新媒體以互聯網為基礎,運用各種數字技術,實現音頻、視頻、圖文的網絡化、數字化傳播,能夠支持在線交互與分享[1]。從新媒體的發展歷程來看,先后經過了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當前進入了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技術支點的融媒體時代,其傳播平臺涵蓋數字電視、網絡電視、計算機軟件客戶端、Web網站、智能手機客戶端,媒體類型包括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短視頻APP、音頻APP等。在廣播電視新聞領域,典型的新媒體產品為央視新聞微博、央視網、央視頻APP。
(一)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主要工作內容
廣播新聞和電視新聞的呈現方式存在差異,前者為音頻內容,后者為視頻內容,但兩種新聞內容的采編流程基本一致,包括采集新聞素材、編寫新聞內容、制作音頻或視頻。在新聞素材采集階段,主要包括兩種信息獲取渠道,其一是線下實地采訪,其二是互聯網搜索[2]。新聞內容編寫階段重在重塑新聞素材,生成可用的文字性內容。新聞產品制作階段重在完成新聞內容的音頻化、視頻化編輯。
(二)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在新媒體時代的變化
1.新媒體時代新聞素材采集渠道的變化
新聞素材采集是新聞內容生產的源頭,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素材不再局限于線下環境,廣大受眾可通過計算機或者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站、視頻APP以及社交軟件上發布內容,因此大量的新聞素材、新聞事件最早出現于互聯網。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新媒體時代必須重視從網絡中獲取素材,也要意識到運用網絡新聞素材具有一定的風險,原因在于部分網絡新聞素材的真實性難以在短時間內確定,同時網絡的快速傳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相關素材的新聞價值,因而要求采編人員快速甄別、編輯網絡新聞素材,以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真實性和時效性[3]。
2.新媒體時代新聞內容編輯方式的變化
(1)新媒體的“碎片化”特征要求精簡新聞的信息容量。截至2022年12月,國內網絡新聞用戶的規模達到了7.83億人,在所有網絡用戶中的占比達到了73.4%,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的變化如下表所示。顯然,其用戶規模呈現增長趨勢[4]。網絡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平臺包括騰訊新聞、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此類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其新聞內容的信息容量相對較小,呈現出時長短、傳播快、內容新穎、播報方式靈活等特點。廣播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應該適應新媒體的“碎片化”特征,對新聞內容的信息容量進行適當的調整,并且在呈現方式上進行創新,以滿足網絡新聞用戶的個性化需求[5]。

(2)新媒體要求新聞內容具備多屏傳播適應性。電視新聞的受眾非常廣泛,其播放載體為各種數字化的硬件,如電視、計算機、智能手機,其中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為典型的大屏幕設備,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為小屏幕設備。新媒體時代要求新聞內容實現多屏傳播,不同傳播平臺在技術標準、新聞風格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多屏傳播出現困難,例如,傳統電視新聞(大屏傳播)在內容呈現上更加嚴肅、嚴謹,而通過小屏進行傳播的新聞依賴于網絡虛擬環境,其內容呈現較為個性化,體現出多屏傳播中新聞風格的不兼容問題[6]。新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需要同時滿足大小屏幕的同步傳播與互動,要求采編人員在素材采集階段就要考慮到新聞編輯與制作的多屏傳播特點,實現一體化設計。
(一)依托新媒體技術創新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方法
新媒體時代,技術成為創新新聞采編與制作的主要推動力,并且當前已經進入技術驅動新聞制作方式深度變革的新時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為支撐,在新聞制作中形成了智能創意策劃、智能內容采集、智能內容加工等一系列新的新聞采編手段[7]。
1.智能創意策劃
創意策劃是新聞內容制作的前期準備階段,決定了新聞采編的方向,在這一階段需要確定新聞報道的范圍、時長、內容以及方式,是對新聞制作方法的整體性規劃。同一類型的新聞產品在制作方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同一新聞節目下的不同新聞內容,其語言風格、話題領域、節目時長等通常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人工智能技術將節目歷史數據作為數據源,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訓練和生成模型,進而實現智能策劃,縮短新聞內容策劃的時長,為新聞采編環節預留充分的時間[8]。
2.智能內容采集與加工
智能內容采集主要針對網絡平臺中的新聞素材,依托智能創意策劃方案,從新聞素材數據庫中匹配適合的內容。在新聞加工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自主編寫文本、語音識別、語音合成、機器翻譯,輔助工作人員完成新聞編輯[9]。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組建了“人工智能編輯部”,利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從素材數據庫中獲取新聞編輯所需的材料,其在時政新聞中已經投入使用,顯著地提高了新聞采編的效率和準確性。可見,廣播新聞媒體可逐步建立智能化采編系統,以技術驅動采編方式創新。
(二)根據新媒體的多屏聯動需求創新新聞采編模式
1.通過新聞采編助力新聞內容的跨平臺、一體化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新聞播報平臺大體可分為兩類,其一為傳統的電視和廣播平臺,其二為基于可移動硬件設備的各種新聞APP和新聞網站,前者為大屏傳播模式,后者為小屏傳播模式。為了節省新聞制作的成本、提升新聞傳播的效率,廣電新聞媒體單位在新媒體時代應該創新新聞采編方法和節目制作方法,從而實現新聞內容的跨平臺、一體化傳播[10]。騰訊微視、今日頭條、百度看看等短視頻分享平臺對視頻內容的要求較為接近,具體涵蓋視頻內容的時長、畫面的長寬比例、視頻畫質和音質、內容原創性等指標,針對此類平臺,在新聞采編環節應適當控制新聞內容的信息容量,設置合理的新聞視頻畫質、音質標準,提高新聞內容對各類平臺的適應性,從而實現新聞內容的跨平臺傳播[11]。
2.通過新聞采編實現新聞內容的多屏同步聯動
廣播電視新聞多屏聯動重點突出大小屏互動和新聞內容在不同平臺上的實時同步傳播,在這一過程中,關鍵要實現新聞采集、編輯、聚合與分發的一體化設計。在新聞編輯環節,大屏幕新聞平臺和小屏幕新聞平臺應該采用相同的新聞素材,確保主題、觀點的一致性,在內容設計上實現互補,借助新聞APP延伸、擴展電視新聞的內容[12]。
(三)根據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創新新聞采編的內容創作方向
廣播電視新聞作為一種內容產品,其核心價值在于滿足廣大受眾對新聞類信息的收聽和觀看需求,傳統新聞的價值功能較為單一,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用戶大多成長于互聯網環境,深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價值觀和審美較為多元,導致傳統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具有創新性的個性化新聞日益受到歡迎。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環節,應根據新聞節目的類型、播報方式等適當創新內容創作的方向,以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1.根據新聞播報方式的轉變創新新聞采編
新聞節目為了從競品中脫穎而出,常在播報方式上進行創新,主要改變語言風格、評論風格等,而新聞采編是調整節目語言風格的主要環節。例如,央視打造的時政類微視頻“V觀”重點突出“短平快、輕剪輯、深閱讀”的特色,該系列新聞視頻的長度通常在十幾秒至幾十秒,反映出新聞播報方式轉變對新聞采編的語言風格、信息容量的影響,其對新聞采編方式創新具有一定的推動力。
2.通過“新聞+X”的模式凸顯節目風格
“新聞+X”是在常規新聞內容的基礎上整合其他內容,以豐富新聞節目的服務范圍,凸顯節目個性,常見的整合方式包括“新聞+政務”“新聞+服務”“新聞+商務”等[13]。例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2023民生訪談》節目以直播的形式,邀請市民政局、住建委、衛健委等部門主要領導走進直播間,解決民生難題、解讀民生政策,同時借助視頻號、抖音號補充訪談內容,是新聞與政務深度結合的成功案例。
(四)以去除同質化為導向提高新聞采編的深度
網絡熱點事件一旦曝出,各類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均能獲取相關的新聞素材,在這一因素的作用下,新聞內容的相似度有可能大幅提升,造成較為嚴重的同質化現象[14]。鑒于此,在新聞采編方法的優化創新過程中,應該格外關注去同質化的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1.提高新聞采編的深度,以優質內容規避同質化
熱點新聞素材往往會同時受到多家新聞媒體單位的關注,在新聞采編環節應該始終秉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制作標準,深入挖掘新聞素材的價值,從更加新穎的角度進行解讀,從而借助質量優勢規避同質化問題,彰顯新聞采編的專業性[15]。
2.注入人文精神,彰顯新聞采編的獨特性
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通常先陳述新聞事實,包括新聞事件中涉及的人、事、物、經過以及結果,再針對新聞內容進行點評,表明主張和態度。在新聞采編創新中,可根據新聞事實合理注入人文思想,以富有人文精神的點評方式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提升新聞品牌的市場認可度。
在新媒體技術與產品深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應及時創新工作方法,以便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進而使新聞產品能夠適應受眾信息獲取習慣的變化趨勢。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路徑具有多元性。其一,掌握網絡新聞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根據新聞播報方式的變化改變語言風格、實施內容整合。其二,根據新聞產品跨平臺、多屏聯動的發展趨勢,從新聞素材收集開始,進行一體化采編,實現新聞產品的多樣性遷移。其三,重視新聞內容創新,通過深入挖掘素材和專業性的評論,去除同質化風險。
參考文獻:
[1] 楊晟斌.新媒體技術給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帶來的創新與挑戰[J].電視技術,2023,47(3):170-172.
[2] 陳繼祥.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芻議[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3):160-164.
[3] 張大瑋.新媒體技術在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3):45-47.
[4] 吳革紅.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34):130.
[5] 劉志紅.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新特點及新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6):172.
[6] 楊健.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創新路徑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2):172-175.
[7] 申曉芳.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J].采寫編,2021(10):73-74.
[8] 代穎.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技巧[J].傳播力研究,2021,5(18):78-79.
[9] 陳昆.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策略探究[J].采寫編,2021(7):55-56.
[10] 田偉.融媒體環境下地方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創新路徑分析[J].記者觀察,2022(32):76-78.
[11] 鞠燕燕.探討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的角色轉型[J].記者觀察,2022(30):52-54.
[12] 田苗.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思維模式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5):149-151.
[13] 孫煒.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特點分析與創新路徑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9,1(1):143-144.
[14] 張慶.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探析[J].傳媒論壇,2019,2(9):65.
[15] 李春露.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特點與創新[J].采寫編,2021(4):53-54.
作者簡介 寧曉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