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雁
摘要:由于新時代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公司需要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審查業務目標、發展戰略和評估體系,分析影響當前公司業務形勢和系統性長期發展的因素。評估業務績效是一段時間內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公司的經營與管理離不開評價,合理地設計公司績效評價方法,有助于公司經營者進行量化分析與評估,進而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決策。公司的績效評估還可以幫助公司在管理中遇到問題時,進行深入分析,并鼓勵管理層積極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提高組織效率。本文研究了國內外關于公司績效評價的相關文獻,重點分析了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技術創新與公司績效的關系,以期能為有關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路。
關鍵詞:公司績效;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技術創新
引言
當前時代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中心的數據爆炸時代,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創新,在經驗豐富的經濟中生產一系列新想法和變化,是機遇更是挑戰。公司進行績效評估已經成為日常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公司自身的發展實施財務戰略,評估的目的是將公司價值最大化,并且保證公司在較長的經營周期里穩定發展。學者們對于公司績效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影響公司績效的關鍵因素。
一、公司績效評價的相關研究
(一)公司績效評價方法
公司績效是指企業在營業周期中經濟效益的表現。時代不同,人們側重選用的績效評價方法也隨之改變。19世紀初,成本的有效管控是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此時哈瑞提出了標準成本法,由此形成了最早的公司績效評價方法——標準成本法。接著,強化對企業所有權的控制,并從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解釋,美國杜邦公司的管理人員形成了杜邦分析體系。20世紀90年代,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的組織形式往多部門方向變革,因此公司績效主要通過財務報表或會計結算中一些指標如毛利率、營業收入增長率等進行測量(張驍,胡麗娜,2013)。財務指標優點在于其可量化、操作方便,但其優點也是缺點,由于可操作,容易被操縱,進而可能造成一種公司績效良好的假象,此局限性須有對應的非財務指標與之相匹配,才能客觀地評價公司的表現。之后將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兩個因素相結合的績效評價體系就產生了。這一階段先后產生了戰略績效評價、平衡計分卡等評價方法,非財務指標設計的范圍越來越廣,體現了評價體系的完善性。陸慶平 (2006)研究了業務績效影響的不同定義,從兩個角度評估了公司的績效:解決公司社會問題和社會責任,同時考慮到財務和非財務績效,并總結了將公司績效與外圍績效相結合的三種業務績效評估方法。21世紀以來,氣候變暖等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倡導的新風向,戰略績效評價體系的內容得到新的豐富與發展(徐慧芳,李文華,2021)。 由此可得出:市場環境影響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決定公司績效評價的重點。
(二)公司績效影響因素
關于公司績效的影響因素,現有研究諸多。從宏觀方面來講,主要有產業政策(陽鎮等,2022;鄭寧寧,2019)、地域制度(章子豪,2019)、政治聯系(杜興強等,2010;羅愛華等,2020;鄭寧寧,2019;黃新建等,2018)、戰略調整(魏建國等,2021;鄭淑霞等,2020;段海艷等,2020)、企業并購(王都鵬等,2022)、公司治理(趙華偉,2016;嵇尚洲等,2019;魏建國等,2021)、企業所有權性質(任廣乾等,2019)。從微觀方面來講,主要有股權激勵(曹恒山,2022;宗雪嬌,2022;趙華偉,2016;蔡蕙,2020)、高管特征(王鑫等,2015; 董斌等,2014;顧振華,2019;王輝等,2006;劉鑫等,2022) 、核心競爭力(孫昌玲,王化成,高升好,2021) 、企業金融化(陽旸等,2021)、 數字技術(楊思遠等,2023)、研發創新(周亞虹等,2007;陳超等,2014) 、稅收優惠(汪盈,呂久琴,2012;胡艷,張雪,2016;徐海波,2017;趙凱麗,2022)、政府補助(寧美軍等,2018;黃新建等,2018;李夢鑫,2017;江新峰等,2017)等。本文文獻綜述重在分析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技術創新對公司績效的影響。
二、稅收優惠與公司績效研究
現有研究對于稅收優惠和公司績效之間的聯系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一是二者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二是二者之間存在著負相關或是不相關。下面是對相關文獻的梳理。
第一種稅收優惠和公司績效之間產生了正向關系。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往往采用“事前激勵”的稅收激勵和“事后補貼”的財政撥款作為提高公司績效的重要手段。較于事后的撥款,事前激勵具有更強的促進作用(戴晨等,2008),可以有效地減輕行政負擔,減少“被淘汰”或者被公司“制度套利”的風險,這也是國家為企業減負的一項重大舉措,減輕稅負有利于提升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劉啟仁等,2018)。不僅如此,低水平的稅收負擔可以起到刺激經濟、促進投資的作用(Wu et al,2007;Zwick and Mahon,2017;Hamaaki,2008),地方政府往往采用此手段招商引資(劉慧龍等,2014)。稅收優惠所產生的減稅福利具有“無息貸款”的效果,可以有效地補充公司的運營資本,緩解公司的現金流量壓力(劉啟仁、趙燦、黃建忠,2019),并對公司的收入增長、總資產凈利潤都有明顯的正面影響。就行業屬性而言,稅收優惠政策使得高新技術產業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內部結構得到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對前沿技術高度敏感,對稅收優惠政策更為依賴(張同斌等,2012)。同時,享受過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其業績要明顯優于未享受的企業(徐海波,2017;馮發貴等,2017)。政府釋放出幫扶信號,通過對R&D的加計扣除,可以提高公司的R&D支出(賈明琪等,2017;姚維保等,2020),進而提升公司的創新能力,提升公司的運營績效(張帆,張友斗,2018)。
第二種稅收優惠和公司績效之間產生了負向關系或者是不相關。稅收優惠區域性非常明顯,而且具有階段性,缺乏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黃萃等,2011)。在競爭性的領域,政府應謹慎使用稅收優惠政策,探索“稅式支出”的形式減稅免稅(賈康,2013),政府應該把社會政策的包袱卸下來,加強對其的約束,降低對其的補貼,運用市場機制來實現對資源的最優配置(孔東民,2013)。政企關聯大大削弱了企業面臨的技術性競爭,而一定程度上的市場競爭則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創新創業行為(聶輝華等,2008),這是因為競爭增加了技術創新所創造的額外利潤(Aghion et al.,2005)。具有政治關聯背景的企業,較于其他企業,有明顯的產權保護與政治偏袒,從而降低企業面臨的生存和競爭壓力(田利輝等,2013)。因此,即便企業因為稅收優惠得到更多的流動資金,企業對創新活動也不積極。
三、政府補助與公司績效研究
政府補貼的經濟學目標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利用政府的力量來調控和控制經濟活動。從政府補助的實施效果上看,多數的研究認為政府補助對公司績效產生了消極影響(馮發貴,李隋,2017)。政府補助作為政府直接干預市場的手段,追求更多的是社會效益和維護社會目標(唐清泉等,2007),提高公司營運績效的意愿不高。政府對 R&D的補助會使公司對其產生依賴性(毛其淋等,2015;步露丹等,2013),企業依賴政府的資金維持生產經營活動,政府還可能幫助已經上市的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朱松等,2009),維持公司市場地位,從而降低企業生產能力和創新的能動性。從企業的創新能力角度出發,政府補貼非但不能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可能會導致投資過度,降低企業的平均投資效率(安同良等,2009)。政府補貼也有可能擠壓企業的研發支出,讓企業跟隨政府的偏好進行布局,進行直接的“戰略性創新”,沒有真正達到企業需求(黎文靖等,2016)。在制度不完善的階段,政府的介入可能會扭曲技術創新投入要素的市場價格,在政府補助名額有限的情況下,與政府的緊密聯系可以使企業更容易獲得補貼和優惠,從而導致企業管理層的經營目標發生變化(步露丹等,2013),甚至有些企業為獲得補助而產生尋租的行為(Blanes 和Busom,2004),地方政府擁有企業發展需要的行政資源和經濟資源,企業有動力通過尋租建立政治關聯,進而獲得對應資源(白旭云等,2019)。如果私人公司與政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政治關聯,那么政府補貼將會給公司和社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從而導致社會資源分配效率的下降(余明桂,2010)。為避免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各種補貼的分配中出現尋租和政企合謀的情況,各級政府應當對生產性補貼建立起嚴格的市場規則,并建立起審計、監察制度,以維護市場的公平競爭。
相反,部分研究的結果發現政府補助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一是增加了就業機會。黃翔和黃鵬翔(2017)根據“理性人”的假說,認為地方政府出于對地方政績的追求,會以補貼的方式來實現對地方經濟的“市場化”,從而提高就業,促進經濟增長。柳學信和張宇霖(2020)通過對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在“政治承諾效應”與“融資效用”共同作用下,政府補貼可以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增加本地人口的工作。二是降低了生產費用。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所產生的外部性費用具有一定的補償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地減輕企業創新的外部性(朱云歡等,2010),在降低銀行風險評估水平、降低企業的負債成本方面(申香華,2014)和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Tzelepis et al,2004)方面作用是相似的。
四、技術創新與公司績效研究
學者們從多個視角解釋了技術創新與公司績效之間的聯系,認為技術創新與公司績效呈正向關系。核心產品視角的研究如Bonardi等(2003)提出,高科技的核心產品通過“網絡效應”,帶動其他行業的產量增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產業集群。在生產力方面,例如 Chongvilaivan (2012)提出,高科技行業的資本深化能夠以非中性的技術進步方式促進 TDI,且屬于資本節約和物質能耗增加兩種方式。溢出效應視角的研究如Tsai等(2004)提出,高科技產業研發投入會對傳統產業產生差異性溢出,從而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例如, Hauknes等(2009)指出,OECD中存在著從高科技產業到低科技產業的知識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外溢效應,這些外溢效應將會推動各個產業的產量增長。創新能力視角的研究如李邃等(2011) ,從創新能力的角度提出,高科技產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創新的波及能力和經濟支撐能力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因素。財務冗余視角的研究如吳旻佳等(2023)認為,當企業可用冗余充足時,進行從利用式向探索式創新的戰略轉換對公司績效效產生正向調節作用。生命周期視角的研究如梁萊歆等(2010)認為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R&D投入對公司績效影響效果不同,成長期和成熟期的企業R&D投入對當期績效影響顯著,并且存在長期的累計效應。地方產業政策視角的研究如喬志程等(2018),探究得出政策覆蓋地的技術創新能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經營業績。
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技術創新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效果不顯著甚至是負相關。新古典創新理論指出,技術創新是一種外部性的行為,企業從技術創新中得到的回報常常小于其投資(邢斐等,2018),因而缺乏對技術創新投資的激勵。
五、結束語
縱觀學者們的研究,包括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和事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現有文獻對公司績效評價從多個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梳理學者們的公司績效評價指標,分析公司績效影響因素可以發現,外部環境變化,專家學者們所采用的公司績效評價方法也在不停地變化,不同的時期,著重點也會發生變化。學者們在關于技術創新、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對公司績效影響上也有不同見解,但大部分都是用實證分析,案例分析方面研究偏少。通過相關文獻的整理,我們了解到,如今正在逐漸進入信息化時代,為了更準確得出評價成果,依靠簡單的財務數據不足以反映公司的真正優勢。公司管理層可以結合財務績效評價系統和非財務績效評價系統來評價公司績效,這可以引導管理層更好地反映公司經營效果,避免以前績效評價系統的缺陷并創造價值的能力。
參考文獻:
徐慧芳,李文華.公司績效評價文獻述評.中外企業文化,2021(11):66-67.
步丹璐,黃杰.企業尋租與政府的利益輸送——基于京東方的案例分析.中國工業經濟,2013(06):135-147.
白旭云,王硯羽,蘇欣.研發補貼還是稅收激勵——政府干預對企業創新績效和創新質量的影響.科研管理,2019,40(0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