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形勢穩中向好,市場信心不斷恢復,而民營企業長期以來的融資難題仍未解決,對部分民營企業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本文主要以新時代為背景,以微觀和宏觀角度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民營企業的過往融資狀況,指出中小微民營企業可能存在的融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企業融資;金融;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宏觀經濟
本文索引:譚博謙.<變量 2>[J].中國商論 2023(17):-102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9(a)--04
近年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不少民營企業受到相對嚴重的經濟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國市場信心逐漸恢復,宏觀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有相當數量的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根據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新設民營企業852.5萬戶,同比增長11.7%。其中,民營企業稅收貢獻超過50%,投資占比超過60%,發明創新占比超過70%,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由此可見,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保障宏觀金融領域的穩定、居民就業和維護市場經濟平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市場的發展呈周期性波動,而我國大部分中小型民營企業在前期受到經濟沖擊的影響顯著。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雖然民營企業在未來預期上有所好轉,但實際融資方面依然存在問題。因此,基于新時代,本文結合民營企業在融資現狀中融資難、融資貴等融資困境進行分析,并從政府、金融機構、企業自身角度對紓困對策進行探討。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研究背景
中國市場在2020—2022年受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經濟沖擊,但隨著經濟形勢進一步復蘇,市場信心不斷增強,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時代,經濟形勢預期進一步穩中向好。但新時代下的中國民營企業面臨諸多問題,如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更加凸顯、行業競爭壓力加大等,這些問題的影響對中國宏觀經濟領域的長期穩定發展不可忽視。雖然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但中小微企業能夠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獲取的實際貸款微乎其微。由于前期經濟停滯帶來的沖擊,我國經濟活力出現階段性大幅下滑,其中大部分民營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共同現象則是自身融資約束進一步變大,因此在前期抵御經濟沖擊韌性就越弱。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宏觀經濟情況穩中向好,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而其中不少企業在受到經濟沖擊的情況下,自身經濟實力尚未完全恢復,逐漸開放的市場環境可能導致部分企業經營壓力有所增加,難以及時適應市場情況。
1.2 研究意義
受到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行業競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民營企業受外源性約束的影響依然較大。對于民營市場經濟而言,因為前期經濟沖擊和融資問題依然客觀存在,且隨著市場預期和經濟復蘇情況進一步改變。本文以新時代為背景,基于當下市場宏觀經濟環境情況,結合宏觀與微觀視角,對民營企業在融資中存在的外源性問題和內源性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民營企業在經營方面提出更加具有現實性和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2 新時代下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2.1 新時代下宏觀經濟環境對民營企業的影響
大多數民營企業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新時代下存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等復雜變量。因此,除了具體的情景導致的差異性問題外,各類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還存在一些共同點,如企業規模、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企業資金流動性差、吸引投資能力不理想等共性問題。
從市場經營情況來看,2020年以來,受去杠桿、人民幣匯率下滑和股市多次震蕩等因素的影響,大量民營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貸款資金緊缺等相似情況。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方面,無論是在銀行信貸方面還是直接發行債券等途徑上,都面臨一定的困難。新時代下,經濟影響逐漸由以往對大部分地區和大多數企業造成的整體性、一致性影響逐漸轉變為小范圍、多層次,周期性明顯的局限性影響。雖然政府及各級金融機構都出臺了一系列惠及中小微企業的幫扶政策,如《國務院關于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國發〔2022〕12號)》等。雖然部分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大部分金融機構基于風控要求、歷史數據和整體績效等目標,往往更加青睞資信狀況相對良好或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進行借貸,這會加劇大型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的“二八效應”。所以,我國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問題。
2.2 民營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初步統計,2022年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9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減少6109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萬億元,同比減少1573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596億元,同比減少341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788億元,同比減少506億元。從現實融資實際情況出發,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可從融資總量、融資結構、融資渠道三方面進行分析。
從融資總量分析,2022年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9萬億元,比2021年同期減少6109億元,變化幅度極為明顯。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減少1573億元,而我國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狀況相對之前則不容樂觀。從中國當前民營企業的社會融資狀況出發,截至2023年2月,貸款額度對社會融資依然起到正相關作用,即貸款越強,社會融資越強;貸款越弱,社會融資越弱。根據2022年12月的數據,債券方面的融資數據下降明顯,除了政府債券的融資速度放緩外,企業債券的凈融資減少2709億元,兩者合計同比減少超過1.4萬億元。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得出,我國宏觀金融市場整體流動性相對緊張,實體融資需求不足,在此情況下,企業融資來自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幫扶會進一步減弱,加大民營企業的外源性約束。與此同時,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已是困難重重,中小微民營企業可想而知。
從融資結構分析,2020年以來,政府從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實施更加具有推動性和幫扶性的金融政策,不少民營企業融資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23.1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比2021年末低2.7個百分點,但宏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普及和落實仍有待提升。從貸款額來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萬億元,同比減少1573億元,雖然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但從總量來看,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出現一定的縮緊現象。
從融資渠道來分析,當前市場消費者偏好出現明顯變化,市場消費信心略有縮減,而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出于風險偏好和宏觀市場預期考慮,針對企業的放貸資金審查更加嚴格,導致中小企業前期的貸款規模進一步被壓縮,而更多的貸款資金實際上依然流向了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進一步導致“馬太效應”加劇。另外,在直接融資方面,能夠成功上市的民營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同時宏觀經濟領域2019—2022年波動較大,如中國股市在2022年曾兩度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所以,依靠上市進行直接融資的民營企業數量極少,而民營企業想通過股債融資等金融手段進行融資,除了對資信狀況存在一定的門檻外,不少大型企業盈利能力都出現明顯下降,在市場預期下降的情況下,其他中小微企業想要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是存在極大壓力的。
3 新時代下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3.1 企業融資過程中面臨的一般性問題與特殊性問題
新時代下,民營企業的一般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需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既要抓住問題的一般性,又要留意其特殊性。一般而言,不少民營企業因為自身的資信狀況,在直接融資中面臨著融資約束大、借貸時間長的問題,而在間接融資中,往往政府政策和當地金融機構自身的授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民營企業在間接融資中也存在不少難題。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是中國大多數民營企業的心病,除了受前期經濟沖擊導致融資環境不樂觀、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相關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外,大多數民營企業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從公開的統計數據來看,全國金融機構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約5.9%,而大中型企業的不良貸款率一般在2%。不良貸款的處置周期長、訴訟難度大,嚴重影響到銀行的經營管理,因此相對較高的違約率會降低銀行的放貸積極性。由于中國市場已逐漸進入開放化階段,民營企業面臨的特殊性問題隨之發生改變,如企業生產階段由過去的全面性停擺逐漸演變為周期性波動,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企業面臨的財務壓力隨之發生改變,如商品折舊費用、管理費、應付職工薪酬等費用,進一步加大了民營企業在經營中的復雜性。從特殊性角度出發,前期造成的經濟停滯對部分領域民營企業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進一步加大了融資難度,如旅游業、住宿業、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和服務行業受經濟沖擊則更為嚴重。隨著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這些行業對比其他行業相對容易得到改善。而基于大多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經營情況,由于前期受到大量經濟沖擊,且這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一些不確定性的消極因素,如周期性銷量下降、顧客流量難以及時恢復等問題,因此不少企業的原有利潤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恢復,在前期承受經濟沖擊后,且市場競爭壓力進一步變大的情況下,可能發生企業退租甚至破產等情況。
3.2 融資渠道短期內不確定性增加,借貸負擔增加
雖然市場情況進一步好轉,資金流動性和未來預期進一步提升,對不少需要進行融資需求的企業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從企業融資渠道出發,企業可以通過股債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獲得資金,但是能在中國A股上市的企業數量和未上市企業的基數進行對比,能夠上市的企業較少。因此,中國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為門檻較低的間接融資,是由中小企業的基數和資金情況決定的。當前民營企業融資最主要的間接融資來自銀行信貸,同時由于金融機構對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的天然歧視性,大多數金融機構出于風控因素考慮,更傾向資金償付能力良好、固定資產充沛的大型企業,大多數原本已經處于經營困難,同時體量較小的民營企業更加難以及時獲得發展必需資金,進一步導致民營企業的融資出現惡性循環。且前期經濟沖擊對市場的消極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無論是大中型企業,還是小微企業,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資金短缺的問題。有關調查數據顯示,79.05%的企業都存在資金缺口,其中31.62%的企業缺口在30%以下,35.88%的企業缺口在30%~60%,8.86%的企業缺口在60%~90%,2.70%的企業缺口在90%。由此可見,新時代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依然有著強烈的融資需求。因此,不少中小型民營企業難以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企業需要的資金,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就更傾向非正規渠道獲取資金。雖然這種融資手段有利于解決企業短期的資金需求,但由于民間融資、網絡借貸等途徑存在資金來源分散、供給額度有限、高利息等一系列隱患,往往使很多民營企業進行民間借貸后容易出現更大的經濟危機。
3.3 企業經營預期下降,經營壓力增加
新時代下,雖然中國民營企業用工情況恢復良好,但是不同行業區域的企業恢復預期依然存在極大差別。行業之間的差異性帶來的影響存在極大差距,而市場萎縮最嚴重的3個行業分別是餐飲和住宿行業、文化旅游和娛樂行業、商貿批發和零售行業,分別有63.39%、49.33%和45.28%的企業主產品銷量下降超過30%。基于以上數據分析,在未來市場預期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客戶收入預期悲觀的雙重影響下,可能導致各行各業經營壓力有所增加,企業經營者的預期信心可能進一步下降。因為受到前階段經濟的沖擊,社會民眾總體收入水平下降,不少中小微企業出現大范圍、集體性的倒閉情況,進一步導致消費者群體在短時間內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減少購物需求,市場總需求下降。隨著市場形勢不斷穩中向好,政策進一步放開,從短期來看,需求階段性反彈對企業來說無疑具有積極作用,但從長期角度出發,市場需求保持穩定增長依然存在不穩定性,這既是中國經濟領域在新時代發展中所面臨的難題,又是民營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4 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紓困對策
4.1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精準化的救助補貼政策
面對前期的經濟沖擊,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由于自身融資約束過大,企業的營收情況已經變得雪上加霜。除了國家和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觀政策外,受區域、領域、行業等因素影響,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對當地的民營企業起到更為直觀的影響。因此,當地政府可以對在前期受經濟沖擊較為嚴重,但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微企業給予更加精準化的財政專項補助和企業金融扶持政策,特別是區域性銀行和中小型銀行,更應積極承擔自身責任,更加精準地為當地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盡可能以“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的方式提高金融行業支持當地民營企業的力度。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對不同領域實施更加符合實際的規定,既不能搞“一刀切”,又不能“大水漫灌”,資金要落到實處。例如,針對餐飲、住宿、旅游領域的民營企業,可以實施更加精準的幫扶,如稅費減免,對近三年內所得稅、增值稅等稅項進行適度減免。同時,地方政府應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建立更加便捷化的“一站式”民營企業服務平臺,對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評估,也有利于提高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擔保了解程度,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及貸款發放速度。
4.2 金融機構應多措并舉,進一步提高金融資源在融資中的分配效率
地方金融機構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匹配度篩選,并根據當地情況探索創新金融產品。例如,當地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大數據比對,篩選并針對在前期受經濟沖擊較為嚴重,但戰略前景良好、無過往授信風險的企業發放專項債等金融手段,進一步降低前期經濟沖擊對企業的影響。同時,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跨部門的“一站式”信息資源平臺和數據監管平臺,健全監管審查機制和完善信息溝通渠道。在制定當地金融服務時,金融機構需要考慮當地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對當地不同行業領域、不同企業在授信規模和融資期限進行靈活調整,使受到經濟沖擊,但過往資信狀況穩定、未來預期發展良好的企業可以得到貸款支持,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服務運行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時間成本。而對于僵尸企業則可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對其實施兼并重組,有利于優化市場存量,倒逼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釋放大量沉淀資源。
4.3 企業進一步提高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性和資金使用效率
根據中國企業的市場現狀,中小微企業占據比例較大,而大型企業占比較小,但民營企業對比大型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低依然是客觀事實。隨著“馬太效應”的加劇,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大多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且民營企業普遍存在內部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財務制度相對不成熟、資金效率使用低下等問題。因此,企業內部管理對自身在長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企業進一步提高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性和資金使用效率的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民營企業應注重內部管理制度,建立主次分明的融資需求分析指標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對長期和短期的融資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外部宏觀經濟沖擊的適應能力,不斷培養自身抗沖擊韌性。第二,經營方面,因為大多數民營企業為中小微型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相對參差不齊,其中財務管理制度對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民營企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首先, 新時代下,市場復蘇、經濟情況穩定發展,企業管理者要注重經營性現金凈流量比率、現金比率等流動性指標,保障企業在日常運營中的資金流動性,有利于企業由于供應鏈上下游出現生產斷裂時緩解資金緊缺的問題。其次,管理者應特別關注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清償比率等償債能力指標。前期受到較大經濟沖擊的民營企業更要注意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進一步降低企業破產風險。最后,管理者應注重毛利率、ROA、ROE等企業盈利指標。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逐漸加劇,已經受到一定沖擊的民營企業如果在后續階段依然未取得有效恢復,可能被迫出局。
5 結語
綜上,民營企業長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雖然市場信心和宏觀經濟情況進一步好轉但這些問題依然客觀存在。對于這種現象,需要當地政府各級金融機構根據實際情況,從現實角度出發,不斷完善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更加精準地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民營企業需從自身出發,不斷完善內部建設,規范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企業面對經濟沖擊的韌性。
參考文獻
胡恒松,董慧穎.紓解疫情形勢下民營企業融資難題[J].國際經濟合作,2020(3):153-160.
馬玲.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9萬億元[N].金融時報,2022-12-13 (12) .
何佳,張玉青,姜亞明.民營企業融資現狀與對策研究[J].商業觀察,2022(13):17-19+22.
王書柏,胡祎.民營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及紓困措施:基于疫情期間全國范圍大樣本調查[J].中國發展,2021,21(2):32-39.
李翔宇,仲虹蔚.新冠疫情對經濟市場中民營企業融資的影響[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2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