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編者按】學習進階理念認為,學生對某一內容主題的理解存在多個不同的中間水平,學習是一個逐漸累積、不斷演進的過程。基于當前的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進階層級,關注學習活動的層次性與差異性,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實現學習進階。因此,本專輯的文章力圖呈現學習進階理念下課堂教學的目標、過程與效果,以期對廣大教師有所啟發。
【摘 要】連貫且進階的語文實踐活動,是課程學習目標能夠清晰地得到落實的保障。確保語文實踐活動安排的進階性,要遵循系統設計原則、目標導向原則和學為中心原則。進行單元或課時學習目標的梳理和定位時,要清晰地呈現出學習目標的層次性;設計學習任務時,要通過核心學習任務的分解,呈現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路徑,反映學習是如何有層次地推進的。
【關鍵詞】學習任務 語文實踐活動 進階 原則和思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段話中“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連貫”一詞,并不僅僅指字面上的“連接貫通”,更指的是“循序漸進”,是“不斷深入”,是“步步進階”。如果一段課程的學習,缺乏目標導向的計劃性,沒有清晰的進階路徑,教與學就會陷入無序狀態,學生就沒辦法建構積極的學習體驗,就難以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
當下,無論是依托教材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還是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進行課程的自主開發與實踐,大都是以單元為目標,組織內容和形式,落實課程活動。新課標理念下,如何綜合考慮統編版教材單元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具有向心力、整合力、驅動力、發展力的學習任務,安排進階型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成為一線教師需要積極面對的課題。
一、進階型語文實踐活動安排的基本原則
實現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設計,并不是簡單地按照某種遞進順序排列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在時間上做線性延展,而是需要教師心系預期學習成果,精心預設和描繪學生學習路徑和活動藍圖,整體性考慮教材單元或自己開發主題單元的學習價值、學習情境、學習內容,設計和安排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清晰而積極的學習體驗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進階型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安排,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系統設計原則。
無論是單元核心學習任務的精心設計,還是子任務的分解,或者是連貫的層次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安排,都要遵循系統設計原則,在整體性框架下,厘清線索,澄清思路。所謂系統設計,就是要把握單元或課時的整體性,使整個單元或課時內的任務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安排具有一定的邏輯關聯性。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選編了《古詩三首》(王維的《山居秋暝》、張繼的《楓橋夜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四季之美》、《鳥的天堂》和《月跡》幾篇詩文。這些詩文,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構思,通過具體的描繪,意圖帶領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充分感受“四時景物皆成趣”,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留心觀察和用心感受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景物的特點和意蘊,助力我們寫好景物之美。在進行單元語文實踐活動設計和編排時,教師就要系統考慮單元主題和內容特點、目標定位和學生情況、教學資源和評價落實等,進行系統性的整體規劃,讓依托學習任務安排的語文實踐活動之間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2.目標導向原則。
單元和課時所有語文實踐活動的安排,都是為學習目標的落實服務的。單元或課時學習的幾條目標之間應該是相互聯系,具有進階性的;每一條具體的學習目標的落實,離不開層層深入的學習過程,這一學習過程中的語文實踐活動之間,也定然是相互聯系,循序漸進的。例如,筆者在教學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一文時,定位的思辨性目標是引導學生從青蛙和小鳥的故事中理解換位體驗和思考對開闊眼界的價值,進而聯系生活實際,學會在與人相處和分享觀點時,不停留于是非判斷,而是尋找根源。為了落實這一目標,筆者設計了三個相互關聯的、具有進階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一是結合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處境,理解他們的不同看法;二是抓住關鍵詞,理解他們的對話態度;三是運用理解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3.學為中心原則。
無論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是達成深度理解、形成遷移能力,都必須想學生之所想,尤其是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安排時,要想清楚“學生是怎么學會的”,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會有怎樣的學習體驗。例如,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要學習目標是抓住關鍵信息,了解課文內容。從學生角度考慮,他們對哪些信息沒有什么概念時,教師就要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架——“誰的心愿,什么心愿,心愿怎樣了”,并要安排與這一支架運用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單元第一篇課文由教師引導著運用,第二篇課文由學生自主嘗試運用,第三篇課文就要求學生自覺運用了。
二、進階型語文實踐活動安排的一般思路
教師心中有了進階型語文實踐活動設計和安排的基本原則,那么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運用怎樣的思路來落實呢?下面兩點可以供大家參考。
1.學習目標梳理的層次性里要隱含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
單元或課時教學設計,都必須遵循目標統領原則。學習目標包含了從起點到目的地的完整歷程,是過程與結果的融合。隱含著行動方向和路徑的科學的學習目標,在其實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經歷一系列具有層次性和關聯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就提醒教師,在進行單元或課時學習目標的梳理和定位時,要清晰地呈現出學習目標的層次性。
先以單篇課文為例。《曹沖稱象》是統編版二年級上冊“兒童生活”主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要求的重點閱讀學習目標有兩點:一是閱讀課文,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二是借助詞句,嘗試講述課文內容。《曹沖稱象》一文的學習目標,如何梳理定位,才能既呼應單元重點閱讀學習目標,又能夠體現出目標落實路徑的層次性呢?筆者制訂了下面四條學習目標:
(1)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學詞,讀通課文。
(2)確定并利用關鍵詞句信息說清楚曹沖稱象的方法和過程。
(3)對比故事中兩種不同的稱象方法,說出為什么說曹沖更有智慧。
(4)能將整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別人聽,并分享曹沖的智慧表現在哪里。
這四條學習目標的層次性很明顯:目標1是基礎,只有掃清字詞障礙,讀通課文,才能理解課文內容;說清曹沖稱象的方法和過程,以及對比兩種方法的優劣,才有助于繪聲繪色地講好故事,并分享故事中曹沖的智慧。總體來說,前面三個目標,是目標4能夠得到落實的必由之路。目標對應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以一個單元為例。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圍繞“夏天”主題編排,重點學習目標是“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單元學習要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獲得確定的意義,要運用合乎語境的方法準確理解其意思”。這一目標包含了兩個相互關聯的向度:一個向度是在語境中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意思,以促進對文本的理解;另一個是在語言運用中傳達自己對具體詞語的理解。要真正在單元學習中習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在知識、技能運用中促成深度理解,獲得遷移能力,那么目標的細化和梳理就要體現出層次性,進而指引目標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的層次進階路徑。運用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來梳理單元學習目標,是符合這一追求的選擇。這個單元按KUD目標可梳理如下:
學生將知道(K):
(1)夏季是一年四季之一,與春季、秋季和冬季有不同的地方,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2)詞語在句子中有具體的含義。
(3)與夏天有關的詩文中都會找到夏天的季節特點。
學生將理解(U):
(1)季節不同,給人們帶來的生活體驗也會不同。
(2)聯系生活經驗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學生將會做(D):
(1)結合生活經驗準確理解詩文中詞語的意思。
(2)聯系生活經驗把句子內容說具體。
(3)講一個與夏天有關的故事。
“知道”目標指向知識的掌握,“會做”目標指向技能的運用,兩者是“理解”的基礎;“理解”又反過來促進學生建構對知識和技能的結構化的深度認知。單元語文實踐活動的安排,從“收集夏天的詞語”到“讀懂夏天的故事”再到“分享夏天的故事”,將語境與詞語理解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聯系生活實際”是如何助力詞語理解和運用的。
2.學習任務設計的層次關聯性是語文實踐活動循序進階的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任務群的概念,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以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來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這一根本性變革的實踐要求,就是依托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來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資源、評價等,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以落實學習目標,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學習任務設計的層次關聯性,是語文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安排和實施的依托和基礎。一個具體學習任務的完成,應該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和進階性的遞進過程。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就一個具體單元的教學而言,需要通過核心學習任務的分解,呈現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路徑,反映學習是如何有層次地推進的。
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以現代詩歌為內容和主題的文體單元,同時是一個跨學科學習的單元,即以多元的學習方式和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近現代詩,浸潤現代詩,讓詩的種子種進學生的心田。結合單元重點學習目標,我們團隊的教師精心設計了單元核心學習任務“創立班級詩社”。這一核心學習任務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成立詩社,每名學生進入詩社的“敲門磚”是一本自編詩集:在現代詩閱讀和鑒賞的基礎上搜集更多現代詩,包括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創作的詩歌,編寫一本現代詩集。學生要把自己搜集的詩和自己寫的詩,按照一定順序編排,如內容、形式等角度,給詩歌分類,為每首詩歌配上獨一無二的插圖,最后為自己的詩集設計封面封底,取個詩意的名字,形成原創詩集。最后,班級詩社要舉行一次詩歌朗誦會,并規劃制定詩社今后的活動方案。
這一核心學習任務的完成,需要教師設計具有邏輯層次性的子任務,以幫助學生一步步有層次地達成學習目標,實現概念性理解。根據教材內容、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生情況,我們將核心學習任務分解為三個子任務。
子任務一:“遇見”現代詩。這個任務既是為了有目的地豐富詞句積累,為學生的輸出表達豐富語料庫,又是為了從大單元課程伊始,就創設富有詩意的任務情境。任務實施的第一步,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熟知的古代詩人開始,回顧自己的詩歌學習體驗:
(1)以“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入手,說說自己熟悉的詩人以及他的作品。出示統編版語文教材1~6冊中的詩歌題目及作者表格,說說自己熟悉的詩歌和作者。
(2)了解核心學習任務,明確表現性評價證據,討論完成核心任務的路徑。
(3)嘗試將古詩詞和現代詩放在一起比較,說說自己的發現。簡單分享自己所喜歡的現代詩。
子任務二:“親近”現代詩。親近詩歌是師生開啟詩意生活的重要環節。在《短詩三首》《綠》《白樺》和《在天晴了的時候》的閱讀鑒賞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詩人是怎樣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情感表達出來的,以此感受詩歌的魅力。這一子任務下的語文實踐活動設計思路如下:
(1)自主閱讀欣賞《短詩三首》《綠》《白樺》和《在天晴了的時候》。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引導學生把詩歌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韻律感。
(2)邊讀邊想象詩人描寫的畫面、情景,在關鍵詞句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3)借助補充的學習資源,如《繁星·春水》《向著明亮那方》《閣樓上的光》《寫給孩子們的詩》等書籍,讓學生拓展閱讀,把自己喜歡的詩歌摘抄下來,為自編詩歌集積累素材。
(4)好詩分享。推薦自己覺得有魅力的詩歌,每人至少兩首,說明推薦理由,并朗誦給大家聽。
子任務三:“擁抱”現代詩。學習運用詩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單人、小組協作等形式共同徜徉于詩歌的海洋。這一子任務下包括三項語文實踐活動:
(1)聯結“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和《在天晴了的時候》的“學習提示”,仿照示例,用詩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創作屬于自己的詩歌,編寫詩歌集。
(3)成立班級(或年級)詩社,組織詩歌朗誦會,制定詩社活動方案。
(4)單元學習復盤反思。
上面的子任務分解的進階性,從子任務的“命名”上就初步得到了體現。從“遇見”到“親近”再到“擁抱”,體現了從淺入深的學習探究和理解的過程。這樣的子任務下,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也就得到了基本保障。子任務一中的現代詩與古詩的比較發現,為學生閱讀、探究現代詩注入了驅動力,同時也給子任務二中對現代詩節奏的語感體驗以提示和聯結;從閱讀欣賞教材詩歌,到理解拓展閱讀和選擇新的詩歌進行分享,再到子任務三的嘗試創作,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運用體現了層次遞進的關系。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的進階性安排,是課程實施的追求,是學生在課程生活中實現成長的需求。教師在依托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時,要使關注和實現進階性成為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自覺。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