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高峰


一、數學源于生活:調動經驗中的“線”
【教學片段1】
師:“線”很熟悉吧?一般我們會用哪些詞描述一條線呢?
生1:細、長。
生2:彎曲、筆直。
生3:我通常會用“米”來形容它。“米”越多說明線越“長”,越少說明線越“短”。
師:這說明線有“長短”,有“粗細”,也有“曲直”。這就是我們腦子里對“線”的認識。
【賞析】課始,俞老師看似隨意的“嘮家常”,一方面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對線的生活經驗,調出了線在生活中的本源樣子,即生活中的線有曲折、有粗細,也有長短;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數學中的線做好了孕伏,為學生認知沖突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為學生的成長埋下“種子”。
二、數學高于生活:感悟數學中的“線”
【教學片段2】
師:老師帶來了一條線(彎曲的充電線),現在這條線是曲的還是直的?(曲的)
師(拉直后問):現在呢?(直的)
俞老師在“曲”與“直”之間反復操作多次。
師:這條線到底是曲的還是直的?
生1:我認為這條線是曲的,還是直的,得看你把它拉直了,還是搞彎了。
生2:她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把它拉直了,就是直的;如果你把它弄彎了,就是彎的。
師:他們兩個小朋友的意思是,這條線是曲的還是直的由誰決定?(拿著的人)
師:那它自己有沒有曲直?(沒有)
師:原來,線無曲直!
【教學片段3】
學生在練習本上用鉛筆畫出數學書封面寬對應的線,教師用較粗的筆也畫出了數學書封面寬對應的線。
師:請大家看這兩條線,有什么不一樣?
生:一個是寬(粗)的,一個是窄(細)的。
師:我們畫的都是數學書上的這條線。為什么小朋友畫出來這么細,老師畫出來這么粗?
生:我們是用鉛筆畫的,鉛筆的筆頭比較尖就比較細;俞老師是用馬克筆畫出的,所以就比較粗。
師:看來,這個線的粗細是誰引起的?(筆頭)
師:原來,筆粗線就粗,筆細線就細。但我們畫的都是同一條線。所以——
生:線沒有粗細!
【教學片段4】
師:因為我們一直認為線有曲直,有粗細,也有長短。但今天研究發現,線既沒有曲直,也沒有粗細,于是大家以此類推,線也沒有——
生:長短。
師:真的嗎?請大家拿起數學書,這兩條線哪條比較長?
俞老師依次指著數學書封面的寬和長,學生跟著教師指自己的數學書。
生:這條線比較長(指封面的長),這條線比較短(指封面的寬)。
師:那請問,線有長短嗎?此時此刻,你心有何感?
生1:剛才我們知道了線是有長短的,但曲直、粗細都沒有。
生2:線很奇妙,線沒有曲直、沒有粗細,曲直和粗細是要我們自己來掌握的,但長短是它自己本身就有的。
師:是的,長短是線本身具有的一種屬性。在數學中,線是論長短的。
【賞析】俞老師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中,以生活中的線為基,逐步向數學中的線過渡。其間,學生經歷著對以往經驗的否定——線原來是沒有曲折和粗細的,因為這些都是人為賦予它的特點。甚至否定之否定——先誤認為線也沒有長短,經過討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長短是線本身就有的屬性。學生開始懷疑既有的經驗,并嘗試用數學知識來重新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思維的“種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沖突中不知不覺地深埋于學生心中。
三、數學與生活的自洽:讓知識的“種子”生根發芽
【教學片段5】
師:線是有長短的。當這條線很長很長,我們一眼望過去,就說——
生:看不到它的“頭”!一望無際。
師:很長很長,我們就說一眼望不見它的頭。如果很短,我們就能望見它的頭,左邊一個頭,右邊一個頭。這個“頭”就是它的——
生:線頭!
師(指著數學書的寬):這條線能看見它的線頭嗎?(能)能看見幾個線頭?(兩個)
師:沒錯!這條線比較短。如果長的話——
生:有可能看到一個線頭,也可能看不到。
師:這些線是有長短的。我們看過去,按照線頭的多少分為3種類型——有的能看到兩個線頭,有的能看到一個線頭,有的沒有線頭。那么,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三種線畫出來?
【教學片段6】
師:我有兩幅作品給大家看看。(出示第1幅,如圖1)
生1:我覺得有一個圈圈,就代表能看到線的一頭;兩個圈圈就代表能看到兩個線頭;沒有圈圈就代表一個線頭都看不到。
師:哦!原來他用圈圈,也就是點(板書:點)來表示線頭。有沒有不一樣的?(教師出示圖2)
師:有的小朋友用點表示線頭,有的小朋友用小豎杠表示線頭,可以嗎?(可以)
師:我們來講一點數學知識,這里的點數學上叫它“端點”。像這樣,沒有端點的線我們叫它“直線”;只有一個端點的叫“射線”;有兩個端點的叫“線段”。(板書)這三種線哪一種比較短?(線段)
師:是的。線段有兩個端點,它是有限的,可以量出來。那么射線呢?直線呢?
生2:射線有1個端點,不能量出來。
生3:直線沒有端點,也不能量出來。
師:射線和直線都不能量出來。那么,你覺得直線長,還是射線長?
學生反饋。
師:好!大家回去繼續思考,我就不發表結論了。
【教學片段7】
師:我有一張紙,在這張紙上畫兩個點,過兩點可以畫幾條直線?你可以試試看。
學生試畫后交流。
生1:可以畫3條。
俞老師展示學生作品,實際只畫了1條,但學生認為自己來回畫了3次。
生2:我畫了6條。
生3:只要筆夠細,想畫多少條都可以。
……
師:有人可以畫3條,有人畫6條,還有人說想畫多少條就畫多少條,只要筆夠細。請大家看過來(指著黑板),線——
生:無粗細。
師:那些認為可以畫很多條的小朋友都認為線是有粗細的,而線——
生:無粗細。
師:所以過兩個點——
生:只能畫一條直線。
師:是的!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示范畫)。明白了嗎?因為線無粗細。學過的知識是有用的。這節課學到這里,你的心里有沒有什么感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生4:每次學都是被自己“繞”進去了,感覺自己每次都被“騙”了。
生5:我本來覺得過兩個點可以畫好多條線,實際只能畫一條,因為線是沒有粗細的。
生6:我之前以為線是有粗細的,現在知道線是沒有粗細的。
生7:這節課學了三種線,線段、射線和直線。
師:小朋友們很擅長講自己學到了什么,不善于講自己心有何感?前面有小朋友講到的這個線很奇妙就是心有所感。好,下課!
【賞析】教學中,俞老師一次又一次地帶領學生從生活走向數學,時時用生活來關照數學。學生從“線頭”體悟“端點”,從線頭的多少感受直線、射線和線段三種不同的線。為了表示這三種線,學生創造性地用圓點、小豎杠來表示端點,并明確了端點的作用實際就是為了表示線的“有限”,從而深刻理解線段(2個端點)是有限的、可度量的,而直線(0個端點)和射線(1個端點)都是無限的、不可度量的。“直線和射線誰更長”這一問題的處理耐人尋味:在學生發表觀點之后,俞老師沒有給出結論,給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在最后一個問題“過兩點可以畫幾條直線”中,顯然學生又真實地經歷了一次“被騙”的過程。整節課,學生一直處于“驚詫”之中,真實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進階,讓知識的種子生根發芽。另外,俞老師一直關注的“心有何感”,我們的學生不善于,或者說還不知道如何表達,這也恰恰為我們一線教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