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美琴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基于對客觀世界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他們不僅能從中獲得數學知識,還能積累各種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發揮最大的潛能去探索和思考數學問題,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創設情境,激活已有經驗
傳統的數學教學大多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最終還將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基礎,創設各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掌握新的知識,獲得新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下“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運用整十數乘兩位數,基于此,筆者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在課件中出示一個情境:“星期天,陳叔叔去書店買書,他買了13套《十萬個為什么》,每套有15本,他一共買了有多少本?”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題目準確列出算式:13×15。這時,筆者追問學生:“你們會計算嗎?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交流探討,并試著把你們的方法用點子圖表示出來?!苯涣鹘Y束后,筆者讓各小組進行匯報:有的小組運用點子圖先畫出10套書,算出10×15=150(本),接著畫3套書,算出3×15=45(本),再將150和45加起來,得出一共有195本;有的小組則運用點子圖先假設每套書只有10本,算出13×10=130(本),然后從旁邊再畫出5本,算出13×5=65(本),再將130和65加起來,同樣得出195本……學生匯報后,筆者接著追問學生:“你們能由點子圖的圖示列出豎式嗎?”通過討論,學生認為可以在豎式上先寫出15×3的積,也就是先算出3套書的本數,再在第二行寫出15×10的積,也就是10套書的本數(個位上的0不寫),最后把兩個數加起來可以得出195。有了這樣的操作過程,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運算的算理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激活學生已有經驗,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導學、任務驅動等,讓學生用數學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從而發展、豐富學生的認知。
二、順應認知,合理開展活動
在當前的教育中,大多數學生都是從教師的口中獲得間接經驗,這樣習得數學知識的方法與學生的認知心理是相悖的,由此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在動腦、動手、動口中獲得直接經驗,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獲得應有的教學實效。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上“平行與垂直”一課時,筆者對學生進行課前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在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一定會相交。為了修正學生的錯誤認知,筆者讓他們在作業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學生發現出現兩條直線相交或者沒有相交兩種結果。于是,筆者又讓學生把沒有相交的兩條直線再畫長一些,結果又出現了兩條直線相交或者不相交兩種結果。這時,筆者順勢告訴學生:在同一個平面內,像這樣兩條怎么都無法相交的直線就叫作平行線。接著,筆者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有關平行線的例子,如斑馬線、火車的軌道、輸電線等。接著,筆者讓學生進行相交兩條線的測量角度的活動,有的學生發現自己測量的角為90度,筆者順勢明確兩條線互相垂直的定義。最后讓學生舉有關垂直的例子。在這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深刻掌握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因此,在數學活動中,只有讓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與學生的認知特點相吻合,才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經驗,從而建構完整的數學概念。
三、師生對話,提煉活動經驗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大多能夠從中獲得直接經驗,但這些活動經驗是零碎的、表面的,甚至是缺乏條理性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班級匯報等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對活動經驗進行梳理,進一步提煉、總結數學知識,推動學生的思維往深處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3的倍數特征”相關內容時,筆者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張1~100的數字卡,小組交流,圈出卡片中所有3的倍數的數字。學生找出的3的倍數有3、6、9……99等33個數字。接著,筆者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這33個數字都是3的倍數,它們有什么特征?請各小組討論交流并總結出特征?!痹谛〗M交流后的匯報中,有的小組認為:“這些數的末尾與3、6、9有關。”有的小組認為:“這些數的末尾不僅有3、6、9,還有1、2、4、5、7、8、0,看不出有什么特征?!惫P者再次引導:“如果把這些能被3整除的數的兩個數字加起來,你們能從中發現什么?”學生紛紛動筆演算起來,繼而大多數小組都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把這些數的兩個數字加起來的和,剛好都是3的倍數。筆者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繼續追問:“是不是所有能被3整除的數都符合這個規律呢?”學生把兩位數擴展到三位數、四位數后進行舉例、演算,終于發現并驗證了3的倍數特征:一個數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通過這樣的對話交流活動,學生不僅對3的倍數特征有了清晰的認識,還讓他們在活動中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話交流,由此邁向理性的數學認知,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錯誤辨析,完善交流經驗
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師生交流活動,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對活動經驗進行梳理、提煉,還有助于他們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辨析,但對于學生熟練掌握及運用知識,這些活動的設計仍有所欠缺,尤其是當遇到對知識的錯誤理解時。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還應該引導學生深入反思,讓他們在相互交流、質疑爭辯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上“數學廣角——集合”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對集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純粹的概念層面,并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對知識進行合理的運用。教師在課件中出示題目:“如下表所示,三(2)班參加跑步比賽的有8人,參加跳繩比賽的有7人,參加這兩項比賽一共有多少人?”
問題拋出后,很多學生搶著回答:“8+7=15(人)。”筆者不做判斷,而是追問道:“參加這兩項比賽的人數真的是15人嗎?”有位學生立即發現問題并表達:“我發現張飛、陳軍、王東、孫強同時參加兩項比賽。”這時,筆者再次追問學生:“怎樣才能算出參加比賽的總人數?”學生分組展開交流活動,得出這樣的結論:參加兩項比賽人數之和要減去重復參加比賽的學生,才是參加比賽的總人數。在此基礎上,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8+7-4=11(人)。通過這樣的反思交流活動,學生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并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從實際出發,要結合實際情況。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宋曉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核心素養界定了豐富的內涵,并指出在各個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對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有了或多或少的認知,同時在教學中也進行了適當的滲透,以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本專輯的三篇文章對落實核心素養給予相應的探究,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