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印發和實施,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使之能夠應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特別是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更應該積極思考數學課堂應如何減負增效,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然而結合教育現狀分析,多數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仍舊存在一定的片面認識,缺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主動性,使自身的思維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及制約。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不再適應全新的教育發展趨勢,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影響著教學實效,導致學生無法進行深度學習。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向學生傳遞知識,更要注重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學習能夠真正發生。
一、善用思維助手,聯結知識框架
深度學習是當前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教育理念,是對標淺層學習的一種教學思想。在提高學生學習實效性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深度學習作為主要目標,利用數學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框架。客觀來看,小學數學知識點彼此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可以生成一個龐大且完善的知識系統,這一知識系統類似于人類的神經系統,組成該系統的元素相對復雜,如數學概念、原理、公式規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適當的思維指導,給予學生思維刺激,激活學生的思維,輔助其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進而真正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充分發揮思維導圖這一工具的應用價值,借助思維導圖,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體現出來,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脈絡。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下“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相關知識點時,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進行梳理,挖掘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框架,加深學生對知識形成的認知,以此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習真正發生,從而增強教學實效性。
二、給予自主機會,深化學生思考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會為了維持基本教學進度,而單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表面看來,類似教學方法會提高教學效率,打造相對流暢的課堂,但事實上學生并沒有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不能夠深入理解。在這種教學狀態下,整體的教學實效性大打折扣。所以,教師應盡量調整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課堂定位,能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以此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機會,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五下“分數加法和減法”這單元的內容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系統地了解了整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也了解過分數的性質,所以要求學生在本課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手段較為適合。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預習的方式了解本課的內容,并初步嘗試推理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走上講臺扮演小老師,為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預習成果,并適當地回答教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這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高其思考能力。
三、組織分組學習,豐富學生經驗
從某種程度上看,組織分組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且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吸收他人的學習經驗,不斷地充實自我,也能夠在與他人相互幫助的過程中,多次回顧知識形成的過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師可在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提高教學綜合質量。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大膽放手,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上“圓的周長”時,探究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測量操作活動,從而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很好地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
四、布置多元作業,實現知識遷移
為了更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設計合理、有效的作業是比較直接的一種方式。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鞏固學生所學,也可以針對作業完成情況,更好地對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結果進行評判,從而更有方向性地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手段,使得學生能夠找準學習的方向,教師也能夠找到對學生提供教學指導的方式,輔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遷移,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學習成效。但客觀來說,傳統教學環境中,教師慣用的作業布置手段比較單一。在當前教育環境中,國家提出“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注重貫徹減負、提質、增效的原則,對作業的形式內容加以適當的調整。
例如,教師可以經常布置實踐性作業。正所謂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學生接觸的很多數學知識在生活之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完成“圓柱和圓錐”相關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制作不同大小的圓柱體、圓錐體,自行測量并計算出這些模型的表面積與體積;又如在完成“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教學后,可以要求學生調查家中的水電費用,并制作相應的圖表。以實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把握,抓住知識內涵,進而提高學習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在作業中體現趣味性元素或綜合性元素,加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甚至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要求學生制作本單元的知識手賬或手抄報,以此幫助學生重新梳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化與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五、完善教學評價,提升教學實效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師會片面地認為,評價只是在整體教學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的一種方式,其實不然,評價與整個課堂之間密不可分,并且貫穿教學始末。通過適當的教學評價,教師可切實增強教學實效性。
首先,教師的確可以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實施評價,組織學生展開自我評價,通過自我反思及復盤,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反思自身在學習時出現的錯誤,并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通過這一方法幫助學生優化學習方案,提高學習能力,并增強學習質量。其次,教師可采取過程性評價的方法,通過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重新梳理自己對問題的解決思路。為更好地發揮過程性教學評價優勢,教師還可在其中融入學生評價,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拓展其學習維度,使之在學習他人、調節自我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熏陶,促進全班學生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