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平
(甘肅省古浪縣古豐教育工作站,甘肅古浪 733100)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版)》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1]。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結合青少年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不良行為習慣,自覺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幫助學生了解基礎的法律知識,從而規避可能在生活中產生的問題,讓青少年學生懂法、守法、用法,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更好地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但是,在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資源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問題。要提高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當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創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方法,整合學習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開辟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廣闊空間,幫助農村初中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在一些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仍然存在應試化的缺點。教師的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習,對學生的實際理解和內化應用重視不夠。這種教師單一的依據教材進行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傳授使課堂顯得乏味,學生也對陌生的教學案例感到疑惑,影響了學生的內化理解,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教學的質量自然也就受到影響。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學內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淺層,無法真正領悟到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也就不能發揮這些知識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真正作用。
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它具有多元的價值和內涵,是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課程。對于初中生而言,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和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階段和過程,因此教師要把握這個動態教學的過程,形成教學的過程性和動態性理念,對課程實施的評價主要采用塑造性的評價以及多種不同的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成長變化,最終達成課程實施的宗旨。在農村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仍然比較單一,以知識掌握情況和紙筆考試成績作為評判的標準,輕視過程性評價,忽視了學生過程化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影響對于學生的準確評價,無法真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缺少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動力,使得他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當前,由于受高中升學壓力以及學生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內容不夠積極。他們潛意識中認為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沒有數理化重要,對于其個人的發展起不了很大作用。在這種消極態度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使得他們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往往只會在課堂進行學習并完成課后作業。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感受知識的實用性的機會較少,只會對知識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無法真正領會知識的內涵。在初中這個良好行為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學生自身無法對學習抱有正確的認識,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態度不積極、不正確,就會對課堂的教學造成負面的影響,進而嚴重降低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農村地區,很多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而選擇外出務工,學生則被送進了鄉鎮或縣城的寄宿制學校,周末只能留守在鄉村由爺爺奶奶進行“陪讀”。由于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而隔代撫養的爺爺奶奶對于孩子的教育很難發揮正確的教育引導作用。爺爺奶奶輩表面上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沒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和在校受教育的情況,沒有起到監督和教育的作用。又或是因為自身思想水平的低下,家長無法正確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重要性,對于學生往往采取放任的態度。而極端情況下還有家長對于孩子采取棍棒教育的的方法。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態的培養具有不良的影響。農村初中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于受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有許多農村初中的學生無法獲得家長的正確引導,使得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和責任感,容易變得叛逆、懶散,輕視法律對其自身行為的制約,在思想上很難形成好的態度和積極的道德觀念,從而影響其遠大理想信念的樹立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由于農村初中的許多學生自身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比較淡薄,這就給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學生自身無法感受到學習這門課程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就會使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1.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建設高效課堂對于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就要充分運用好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使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發揮。教師在課堂上鞏固知識點、關注每一個知識點,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多樣化,增加課堂上多媒體使用的比重,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融合中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穿插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元素,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等不同的角度出發調動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參與度。教師可將課本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換成生動有趣的小視頻,這樣能夠迎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從而把課本書面的知識變得更加的立體。通過制作精美的課件,借助動畫、趣味思考題等豐富的學習資源,對于農村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具有巨大的幫助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教師運用多媒體手段后上課更加有意思了,那些枯燥的知識也變得沒有那么的難以理解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時俱進的重要表現,其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變得更加多樣化。
2.開展討論式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在傳統的農村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許多教師扮演著課堂的主角。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感覺十分乏味,造成課堂學習氣氛不濃。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設置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實際情景,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在親身體驗知識所涉及的問題之后,主動和同學交流匯報他們的發現。這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減少課堂上時間的浪費,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討論探索,讓他們自主活動和討論。如果學生遇到了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應當引導他們及時開展小組內和小組之間的討論,每個人積極發言,從而迸發出不一樣的觀點和思路。在討論中,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保證討論的正確方向,從而在實踐中、討論中實現學生的思想水平的提升和思維的活躍。在學生的探究和討論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觀點,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合理的討論之中學會表達自己和別人不同的意見,使他們的學習從教師的被動指導轉向自主的獨立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之中能夠實現思想的碰撞,從而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化,使得課堂氛圍不斷優化,提升教學效果。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而沒有注重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無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書面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如果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方面存在缺陷,即便在課程的考試中取得了好的成績,也無法證明學生正在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路上前行。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重視課程的實踐性,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借助有益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知識的內涵,增加對于道德與法治相關內容的領悟和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在書面作業實現鞏固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切實發揮好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立德樹人功能,布置科學、合理、多樣、有效的實踐活動。比如,鼓勵學生進行農村生產勞動,感受辛勤勞動的魅力;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教學案例傳達的信息;帶領學生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自行準備知識普及宣傳冊,利用課上所學,給村民講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從而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熱愛。實踐活動能拓寬學生學習維度,使其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為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增加趣味性和多樣性。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版)》指出:道德法治課程評價要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教師應堅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和社區評價相結合,借助信息技術探索和優化紙筆測試、學生成長記錄袋、日常行為表現記錄卡等定性和定量的多種評價方式,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1]。農村初級中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要結合學校實際和課程內容,積極創新評價方式和手段。比如探索開展綜合性的評比活動,具體做法是學校團委、政教處對學生的文明禮儀、衛生環保、學習習慣、遵紀守法、公共秩序等方面提出要求,進一步細化、歸類,制訂出具體的星級評級方案。學校根據星級學生評選方案,適時進行評選表彰,以此實現長期德育目標與短期德育目標的有效結合。
農村初中學生受到家庭和社會環境帶來的沖擊無法避免。一是部分家長自身不良行為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個別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有的家長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身不良嗜好影響子女;一些單親家庭、隔代撫養等也影響學生健康成長。二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對學生的影響。初中生處于思想的成長期和叛逆期,還缺乏理性判斷,社會上的不良思想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影響較大。隨著網絡的普及,進入信息化時代,通過網絡傳播的不良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學校要針對上述問題,切實加大家校協同教育的力度。要通過舉辦家長學?;顒印⒄匍_家長會、家長微信群、學校微信公眾號等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和信息推送,對家長開展家庭教育進行宣傳,創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圍,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進學校德育工作良性發展。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它不僅能夠對現階段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影響學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道路。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優化應當作為初中教學的經常性工作。在新時代的召喚之下,教師應當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認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積累更多有效的教學經驗,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教育學生,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水平,將自己奉獻在農村教育事業之中,從而幫助農村學生開闊眼界,提升思維,實現更好的發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