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娟
摘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此,泉州搶抓“雙碳”戰略先機,在貫徹落實“雙碳”目標任務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構建碳減排激勵機制,積極開發綠色低碳能源,培育壯大低碳產業,積極投入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實踐,譜寫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泉州新篇章。
關鍵詞 雙碳;綠色低碳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TE0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7–0087-03
近年來,泉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興城,厚植綠色動能,目前已建成10個國家生態縣(市、區)、111個國家生態鄉鎮,德化縣、永春縣、鯉城區、安溪縣、洛江區、惠安縣相繼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命名,永春縣獲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十一五”以來,全市規上工業以年均8.2%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年均13.0%的增加值增長,建設成效持續走在全省前列,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初見成效。
1 “雙碳”目標下泉州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意義與基礎
2023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綠色低碳,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轉型發展,有計劃、分步驟地落實碳達峰方案。當前,萬億城市競爭異常激烈,作為萬億俱樂部城市的一員,泉州面臨“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嚴峻形勢。泉州要實現突圍,需提前謀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在綠色低碳轉型中實現更好發展,力爭在“雙碳”行動中率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更好、更快地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
1.1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優化
一是建陶業在全國率先實現“煤改氣”。泉州是全國最大的建筑陶瓷基地之一,為解決行業能耗高、污染重問題,2010年泉州在全國最早提出淘汰煤氣發生爐,實行天然氣替代,并于2015年4月在全國率先實現建陶全行業使用天然氣,跨入清潔能源時代。
二是印染行業在全國率先實現“集中供熱”。紡織服裝是泉州最大的傳統產業,其核心環節“印染”能耗高、排放大。為推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泉州市紡織服裝行業率先在全國實現集中供熱,在全省實行分級評價。
三是石材行業“騰籠換鳥”“進園發展”。石材是泉州起步較早的產業,泉州市自2009年起開展建筑飾面石材行業綜合整治,先后淘汰“低、散、小、亂”企業2 200余家、礦山130余家。
四是電鍍行業“異地搬遷”。南安是全國最大的水暖產業基地之一,電鍍行業是水暖產業的重要環節。2009年起,南安陸續將電鍍企業遷入至60 km外的南安水頭電鍍集控中心,最大限度地減輕對周邊流域環境的影響,保障了水質安全。
1.2 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
為破解工業加速發展與能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泉州市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能源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實施大批鍋爐窯爐技改、電機系統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項目,建成5個集中供熱區、7家供熱企業,為300余多家企業供熱,供熱量約1 700萬蒸t/年,占全省集中供熱量50%以上。
二是循環經濟發展走在前列。創建泉港石化工業區、福建海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德化陶瓷產業園區、石獅市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等4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循環經濟發展“國字號”全省最多。
三是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國家級省級項目數居全省前列,在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泉州市24個項目入圍,其中,綠色工廠1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綠色設計產品9個,這3項數量均居全省首位,制造業綠色發展蔚然成風。
1.3 綠色低碳產業持續壯大
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產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全市目前規模以上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企業約100家,產值約500億元。
一是新能源技術裝備加快革新。建成以泉州(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基地、晉江市五里工業園區和泉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南園)為依托的太陽能電池設備和裝備研發、生產體系。
二是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1]。培育了涵蓋節能環保產品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服務等領域綠色產業,5家企業入選工信部資源綜合利用準入名單。
三是綠色金融產業加快推進。2015年在全省率先落地排污權抵押貸款,2017年在全省率先落地碳排放權單獨抵押貸款,2019年在全省首創污水排放量質押貸款,2021年發放全省首筆綠色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5 000萬元。
2 泉州高質量發展超越與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難題
2023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四五”時期,全市將突出綠色發展,擦亮高質量發展超越的生態底色,但目前泉州市實現“雙碳”目標充滿挑戰。
2.1 碳減排目標不明確,碳減排工作創新能力不足
泉州對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要求尚不明確,許多縣區和單位尚未充分認識“雙碳”工作的重要戰略意義,并未充分意識到“雙碳”工作帶來的高質量發展機遇。碳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好的發展[2]。當前,實現“雙碳”目標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但更加需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和利用社會化手段。
2.2 傳統能耗強度大、比重高,高碳能源結構亟待轉型
“十四五”期間,泉州圍繞做大、做強臨港經濟,將新上一批強鏈補鏈石化產業和下游項目,能源消費將呈剛性增長;同時,工業能效與先進水平差距呈縮小趨勢,持續挖掘節能潛力難度加
大[3]。泉州第二產業比重位列全省之首,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可避免地將新增部分能源消耗,將受到能耗雙控目標、兩高項目管控等多重約束。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僅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5個百分點,全市非化石能源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未來可再生能源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主,但受到國防軍事、海事交通、要素保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海上風電和集中式光伏發展受限,全市可再生能源開發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面臨較大困難[4]。
2.3 綠色產業人才緊缺,綠色“壁壘”潛在影響大
泉州綠色產業高端人才較少,綠色產業供應鏈不足,本地高校、第三方服務機構在綠色產業規劃策劃、智慧能源管理、節能降碳評價等方面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5]。綠色貿易“壁壘”涉及領域和對象越來越廣,一些發達國家試圖以碳關稅、碳投資、碳義務等手段增加我國碳減排責任,一些發達經濟體正謀劃或推行碳關稅機制等綠色貿易保護政策,對進口產品執行更嚴格的綠色標準。作為外向型經濟強市,泉州市綠色發展轉型顯得尤為緊迫[6]。
3 泉州高質量發展超越與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選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不僅需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還應盡早明確“雙碳”目標實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
3.1 因地制宜制定低碳方案,構建碳減排激勵機制
3.1.1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各類要素保障 加快構建完善綠色經濟發展保障支撐工作機制,做到科學管用、系統銜接、有序有力[7]。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出臺《泉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泉州市“十四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泉州市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政策文件,研究提出操作性較強的綠色發展思路、路徑,明確目標、任務、時間表,逐項推進落實,嚴格目標責任制考核,確保綠色經濟發展有抓手、有目標、有方向、有落實。
二是組織干部專題培訓。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業務納入干部培訓計劃,加強與先進省市的黨校合作,聯合舉辦綠色經濟發展專題研修班,通過集中授課、現場觀摩、座談交流等方式,樹牢干部綠色發展理念和思維,提升發展綠色經濟履職能力[8]。
3.1.2 積極謀劃主動作為,搶占綠色發展新賽道 實現經濟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要以更大的視野、更開闊的格局,搶抓綠色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一是搶抓碳匯交易機遇。摸排全市碳儲量、年增固碳量等指標,挖掘全市林業和海洋資源,結合市場化手段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機制,加快對紅樹林、茶園等資源的開發利用,盤活全市碳匯資源,引導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
二是用足、用好國家政策[9]。積極爭取對符合國家“六大領域”“四個條件”的重大項目能耗單列指標,抓住國家加大石化、建材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投資的機遇,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提升重點行業能耗水平。
三是突出綠色金融支持。實施金融服務綠色經濟產業行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創新綠色信貸和綠色直接融資模式,拓展綠色保險服務,引導鼓勵發行綠色債券。支持企業積極參與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探索開展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評價認定,建立綠色企業“白名單”,促進金融要素進一步向綠色領域流動[10]。
3.2 加快傳統能源結構轉型,積極開發綠色低碳能源
3.2.1 深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一是提高傳統產業準入門檻。建立能源“雙控”與重點產業規劃、重大項目發展聯動機制,嚴格控制新上石化、化纖、陶瓷、紡織印染業等高耗能項目,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引導低效產能有序退出。
二是深化綠色數字技改。通過智能化改造、信息化建設、數字化應用等方式推動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建設新能源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目標,努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三是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推動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改造,搭建能源互濟、資源共享、廢物協同處置的公共平臺,推進供熱、供電、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力爭2025年前省級以上園區按照“一園一策”全覆蓋實施循環化改造[11]。
3.2.2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光伏。重點支持建筑屋頂太陽能光伏分布式發電,適度建設海上農光互補項目,推進各類“光伏+”智慧能源項目。二是科學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形成生物質能全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垃圾發電為主的生物質發電項目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積極跟蹤、發展工業海洋微生物產品等先進生物質能技術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微藻制備生物柴油等技術研發和示范[12]。三是探索開發利用海洋能。深度挖掘福建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資源,及時追蹤國內外海洋能開發利用前沿技術,有效支撐福建海洋能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項目建設。
3.3 培育壯大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綠色低碳試點示范建設
3.3.1 培育壯大綠色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重視綠色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涌泉行動”,推進人才總量倍增行動,進一步加大育才引才力度,形成符合新時代技能與知識結構要求的人力資源供給體系,引導有條件的高等教育機構加快開設能源、熱動、節能、“雙碳”等專業學科,加強綠色產業人才培養,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是強化企業綠色責任意識。要完善激勵保障措施,引導企業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納入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并貫穿生產經營活動。可以每年評選一批企業作為綠色低碳示范單位進行表彰,并舉行綠色企業優秀案例發布會,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設立綠色發展財政獎補資金,支持低碳示范企業發展,將他們生產的綠色低碳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將他們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優先推薦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候選人。
3.3.2 推進綠色低碳試點示范建設 一是全面統籌試點示范建設。南翼以電子信息、臨空產業、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發展為基礎,探索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碳達峰試點工作;北翼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高端裝備等產業為基礎,探索傳統重工業區碳達峰試點工作;西部區域立足自然生態稟賦,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開展生態經濟區的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工作。二是提升企業綠色競爭力。指導發動企業創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引導紡織服裝、食品等行業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綠色產品標準制定工作;同時積極利用國際貿易基本原則的綠色標準,采取措施打破綠色貿易“壁壘”。
4 結束語
多年來,作為山海相連、美麗清新的泉州,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強、做優、做大綠色經濟產業,扎實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以主力軍擔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泉州實踐,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不斷開創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建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鐘茂初.“雙碳”目標有效路徑及誤區的理論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10-21.
[2] 莊貴陽,周宏春.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之道[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21.
[3] 楊越,陳玲,薛瀾.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徑與行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21.
[4] 張憲偉,喻江東.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J].社會主義論壇, 2021,36(10):16-18.
[5] 王浩,李文華,李百煉,等.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生態技術及經濟學[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6] 陳呂軍.厚植綠色低碳循環底色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J].中國輪胎資源綜合利用,2022,36(11):9-15.
[7] 王海山,梁磊,程雅坤.標準數字化助力綠色低碳建筑高質量發展[J].建設科技,2022,21(21):61-66.
[8] 蘇麗婷.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供需雙側協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0):52-54.
[9] 任瑞琪,包亞東,孟祥希.創新信息化審查模式 夯實能源計量基礎 助力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J].工業計量,2022, 32(S1):38-40.
[10] 趙麗.碳中和愿景下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的綠色發展之路[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5):44-48.
[11] 張東玲,倪妮,焦宇新.低碳試點政策對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長三角地區的實證檢驗[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16(5):79-89.
[12] 劉振波,高陽.積極推進政策集成創新 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22,38 (10):11-14.
Research on Beyond Path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Dual Carbon” Goal
—A Case of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Ren Jing-juan (Quanzhou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at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 key link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Quanzhou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ouble carbon” strategy,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carbon” goal and task,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ctively develop green low-carbon energy, cultivate and expand low-carbon industry, actively invest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style modern Quanzhou, and write a new chapter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eyond Quanzhou.
Key words “Double Carbon”; Green and low-carbon energ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