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恩彰
摘 要: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有必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任,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模式改革,促進課堂模式優化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文章將對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優化初中美術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122-03
新課改為教學目標的調整指明了方向,僅僅傳授知識與技能的課堂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為了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落地生根和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初中美術教師要從課堂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情出發,適當調整當前的課堂模式,更好地發揮美術課堂在學生成長中的美育功能。
1.初中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
(1)陶冶審美情操
美術教學通過讓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和自己動手制作,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美術不是中考必考的科目,因此在美術課堂上學生能夠放松身心,這也對美術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如果美術課堂生硬死板、照本宣科,就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課堂效率不高,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因此美術教師要想方設法豐富課堂內容,增強課堂的吸引力,采取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美術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都千差萬別,對同一個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教師要尊重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能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這樣必然會打擊學生上美術課的積極性。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也需要后天不斷培養,美術教師在其中承擔著引領者的重要角色。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學情,調查每個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并且要對學生的美術作品持鼓勵、贊揚的態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閃光點,美術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和長處,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如有的學生喜歡漫畫,有的學生喜歡風景畫,教師就可以設計不同的教學專題,盡量覆蓋到班內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領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培養興趣愛好的過程中陶冶審美情操。
(2)培養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一個涵蓋面較廣的概念,人文學科的學習是幫助學生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而美術課堂是幫助學生培養審美能力的重要領地,同時能將傳統文化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而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美術教師就可以將非遺文化與美術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同時了解我國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很多文化傳承都發生在潛移默化間,教育也是同理,生硬的灌輸式教學不僅難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容易讓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對此美術教師應當從課本出發,依托于學校教材,設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將非遺文化傳承與小學美術課堂有效結合,如開設剪紙課程、泥塑課程。教師在課堂上既能講授關于剪紙、泥塑的相關文化知識,又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動手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當前學校教學提倡思政進課堂,最好的愛國教育并不是原封不動大力宣傳,而是將思政教育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結合,而美術教學在這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美術教師要巧妙設計教學環節,設置“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既感悟自然美,又擁有欣賞社會美、人為美的能力。
(3)提升認知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個性和個體差異較強,并且已經初步具備判斷是非善惡和辨別美丑的能力。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要明確教條生硬的教學模式會限制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吸引不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初中生正處于培養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培養審美能力的過程也可以穿插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審美是多方面的,看到一個事物,每個人都會在心里有一個基本判斷,但因人而異,看到美的事物,最先觀察到的一般是色彩等外觀上的東西,更深層次的美就需要經過教師的點撥,逐步提升審美認知能力,挖掘抽象美,發現多種美。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在相對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學習興趣,鍛煉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在進行人物繪畫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授勾勒線條、上色等基本技巧,然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小練習,再針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點,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再進行修改,對比修改前和修改后的作品,逐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4)促進全面發展
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學,都要貫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原則,而美術教學承擔著美育重任,美術教師更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借助教材和延伸內容幫助學生逐步領悟美學的感染力。對同一幅繪畫,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可能擁有不同的感受力,對沒有受過美學訓練的學生而言,判斷美丑可能僅僅是依據感官的直接反應,缺乏觀察和分析的視角。因此美術教師要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體悟事物的美,最好能形成個人的獨特視角。審美能力不僅僅在美術課堂中有應用價值,在生活中也十分重要,最基礎的穿衣搭配、家具擺放等處處充斥著美學意味,因此審美能力也是具有實用價值的一項能力。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不拘泥于美術課堂,多讓學生感悟課堂之外的世界,如觀察大自然中的美景和身邊的建筑,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審美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培養審美能力的內在驅動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靈活開放的作業,如布置自己的臥室、修剪家里的花草等,讓學生在親自動手中感悟到美術的樂趣。這樣靈活多樣的形式不會讓學生覺得千篇一律,還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親自實踐帶來的成就感,是人生當中重要的一課。
2.初中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
(1)挖掘課本教材,增強審美意識
美術教材都是經過精心編選的,每個單元之間既有銜接過渡的地方又有一定的獨立性,美術教師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聯系,在講解時做到詳略得當,讓學生既能了解美學概念的具體內涵,又能培養一定的自主審美分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指引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審美分析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什么是美術”,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對初中所學美術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并能體會美術作品的立意和表現。這一單元通過課本的示例給學生展示了廣義的美術作品和一些造型。對剛剛從小學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能夠準確把握美術教學的核心要素非常重要,因此第一單元也是給學生初中三年的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單元。這一單元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美學的基本概念,并能恰當地運用這些概念描述美術作品,讓學生從直觀感受的初級階段進入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階段。教師在講解完基礎概念之后,可以借助生活案例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拓展,如課本中展示出了很多造型設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見過的最吸引人的包裝或者最好看的建筑,并讓學生試著描繪美在哪里,最好能用上新學的美術概念。外形、所用材料、色彩、表現手法等是一般欣賞切入的角度,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可以有意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回答問題,加深學生對美學概念的理解。
(2)創新教學方式,增強互動交流
新型課程教學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互動式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美術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正確的情感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特性創新教學模式,不斷調整美術課堂的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手段,注意互動式課堂的構建。期間不僅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應該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美術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多元的游戲活動或者比賽,通過豐富多元的教學形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彩的學校生活”的教學中,第一小節就是讓學生學會利用不同的繪畫方式表現人物,教師在講解完基本的線條色彩等知識之后,就可以讓學生選擇一位同學進行繪畫練習,然后把繪畫作品收集起來,讓其他學生猜猜畫中的人物是誰,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并通過繪畫作品和真人的現場比較,讓學生學會敏銳地觀察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表情變化。
(3)結合生活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對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像美術這種實踐性強的課程,一定要巧妙設計教學內容和環節,想辦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初中生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個性較強,如果美術教師按部就班根據課本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就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此,美術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選擇有層次性和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既要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又要能給學生造成一定的挑戰,激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還要貼近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培養學生的情操和人文修養,讓學生在接受文化知識熏陶的同時,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三單元的主題是“為生活增添情趣”,這一單元講的是插花、擺件、手工燈飾、裝飾畫等美化生活的審美情趣,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的講授時就可以結合切實的生活情景,借助真實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如可以就地取材,針對教室的現有布局進行巧妙改造升級,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負責一部分教室美化,也可以把學生的美術作品都擺放在教室,這樣也能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美術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
(4)巧用信息技術,培養審美趣味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美術課堂教學必須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新型課堂的建設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發展。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重大的成就,目前還在發展階段,信息化策略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學上,多媒體教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師生互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鍛煉自主思考的能力。相比于語言文字來說,圖像、視頻更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能夠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美術教師就要對包括信息化技術在內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技術或者微課教學的信息化優勢。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展示設計作品欣賞”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作品設計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在欣賞作品之后根據自己的印象和美術概念進行相關評述,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提前搜集豐富的網絡資源,如世界名畫、著名建筑等,讓學生討論表達給出的視覺作品的美感,通過視覺沖擊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
3.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陣地,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挖掘課本教材,增強審美意識;創新教學方式,增強互動交流;結合生活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巧用信息技術,培養審美趣味。
參考文獻
[1]蔣廣云.培養審美能力 提升審美境界——新課改下初中美術審美教學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3(22).
[2]胡建軍.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