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以下簡稱《共識》)發布,為糖前期人群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建議。
《共識》制定我國成年人糖前期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6.1至7.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7.8毫摩爾/升。糖耐量減低: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7.8至11.1毫摩爾/升。兩者的混合狀態:空腹血糖6.1至7.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7.8至11.1毫摩爾/升。同時,如果糖化血紅蛋白在5.7%至6.5%之間,也可診斷為糖前期。
國內外研究顯示,調整生活方式可“逆轉”或推遲糖前期向糖尿病轉化,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合理平衡膳食 每日所需總熱量中應做到:45%至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至35%來自脂肪,15%至20%來自蛋白質。糖前期也應嚴格控制血壓,每日攝入鹽不超過5克;最好不飲酒,如飲酒須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熱量為7千卡)。必要時,可通過醫學營養干預達到并維持理想的體重和血糖水平。
制定運動計劃 《共識》推薦,糖前期人群應通過有氧聯合抗阻運動進行干預,推薦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有氧運動可選擇快走、慢跑、騎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續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抗阻運動選擇器械或啞鈴、杠鈴負重練習,每周至少進行2至3次,每次2至3組,每組8至10次,組間休息2至3分鐘。練習間隔1至2天。
嚴格控制體重 《共識》強調,超重或肥胖者體重減輕3%至5%是體重管理的基本要求,應使BMI達到/接近23,或體重至少下降7%;男性腰圍不超過85厘米,女性腰圍不超過80厘米,腰圍身高比應小于0.49,并長期維持。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