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佳 易立文



[摘 要]文章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主干,積極整合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學科的知識,圍繞“探秘岳麓山”這一主題設計并實施研學活動,其流程具體包括前期準備、組織實施、科學評價及完善反思,以期為初中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旅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研學旅行;初中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3-0089-04
2022年3月底,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師生共同發展”。為此,廣大師生應積極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地理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學科都密不可分。因此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主干,融合、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積極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能促進研學旅行的發展,而且能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并運用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指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和旅游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2]。2016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1],并要求建設研學基地,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和線路。為響應國家政策,研學旅行也逐步進入大眾的視野,無論是中小學校還是旅行機構,都在積極開發研學課程。
當下對跨學科的研究集中于課堂教學,較少涉及跨學科的戶外研學活動。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他們學習相關學科的熱情,而且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創新思維及人地協調觀,促使其全面發展。初中階段的研學旅行課程應設計更多理解性內容,適當增加競賽、參與、探索性內容,以滿足這一階段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3]。本文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的研學資源為基礎,提出了初中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流程,以期為開展跨學科研學旅行提供參考。
一、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對初中學生的學情了解、研學目的地岳麓山的實地考察、研學資料及工具的準備情況這三大部分。湖南省長沙市內有眾多的研學資源,其中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尾峰,集名院、名亭、名寺、名木于一體。岳麓山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有豐富的研學資源,如地質地貌、動植物、土壤、水文等,涉及的科目涵蓋了地理、生物、歷史、化學等,因此可以開發設計成跨學科的主題研學基地以供初中學生利用。
首先,為設計出合理的研學課程,教師需要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內容來考慮研學活動的內容。初中學生已經開始系統地在校學習各科知識,但書本知識不同于生活實際。現實的生活世界紛繁復雜,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止涉及某一個學科的知識,且初中學生對于外出學習有較大的興趣。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而且能讓學生綜合運用各科所學知識,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其次,需要對研學目的地岳麓山進行實地考察,以確定研學路線和具體的研學內容。在研學旅行中,教育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基地則是載體[4],因此研學目的地的選擇與路線規劃十分重要。筆者通過多次對岳麓山進行實地考察,將研學路線設定為從湖南師范大學的校門出發,經地理科學學院、忠烈祠、陸軍第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墓、蟒蛇洞、愛晚亭,最終到達東方紅廣場,所需時間大概為三個小時。結合岳麓山豐富的研學資源,本次“探秘岳麓山”的跨學科地理研學活動,是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主導,融合、借鑒了信息科學、生物、歷史、體育等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展開的。探秘岳麓山的地質地貌、巖石礦物需要運用地理知識與工具;認識岳麓山的各種動植物涉及生物知識;爬山途中見到的歷史文化古跡蘊含了歷史知識;而攀爬岳麓山本身即是戶外運動的最佳方式之一,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進行體育鍛煉,因此選擇岳麓山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十分適宜。
最后,需要準備研學資料及研學工具。研學資料主要針對初中學段的學生來考慮設計,包括一本研學手冊和一張岳麓山等高線地形圖。其中研學手冊上設置有不同“探秘點”相對應的研學任務,需要學生自主或通過合作探究來完成;等高線地形圖可用于等高線的判讀以及研學路線的簡易繪制。研學工具主要供學生在地理研學途中開展相關活動時使用,如標本袋和標簽用于收集巖石或植物標本,地質錘用于采集巖石標本,放大鏡用于觀察,手套可以用來保護自己等。
二、組織實施
前期工作準備就緒后,還需要根據本次研學內容確定學生的研學目標:一是通過在岳麓山風景區內開展跨學科研學課程,讓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二是通過開展研學旅行切實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與大自然中,緩解室內學習的疲勞,讓學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時鍛煉身體;三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區域內,即在岳麓山景區內認識一些自然事象以培養其區域認知;四是通過岳麓山景區內的地質地貌、動植物、土壤等多要素相互聯系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五是攀爬岳麓山本身需要學生具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沿途開展的地理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六是在岳麓山這一美麗的自然環境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親近自然的同時關注自身與環境的關系,樹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在確定好以上研學目標后,就可以根據制定的研學路線開展地理研學旅行了。具體實施流程包括安全教育、研學目的地概況介紹和講解教師自我介紹、研學資料與工具的發放、研學活動的開展與互動。地理研學旅行是在戶外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因此安全教育尤為重要。組織好學生后,首先要開展安全教育,告知學生爬岳麓山時的注意事項,并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6~7人一組,由組長協助帶隊教師共同管理本組成員,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服從管理。其次就是對研學目的地——岳麓山進行簡要的介紹,包括岳麓山的地理位置、本次研學的內容等,讓學生對研學地點有基本的了解,而后由講解教師自我介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隨時關注教師的講解。接下來由帶隊教師發放研學資料及工具,并講解學習任務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組織好學生后,就可以正式開始研學之旅了。講解教師在研學途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狀態,與學生積極進行互動,并解答學生的困惑,力求整個研學旅行充實緊湊而且活潑有趣。本文以“探秘岳麓山”這一主題研學活動為例設計了研學任務單(如表1所示)。
三、科學評價
目前,研學旅行還沒有成為系統的學校課程,因此不能簡單采用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而應采取更為合理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相比過去,現在的教學更注重過程、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5]。因此應采用過程性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對研學任務的積極探索與思考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針對不同學科相互融合的特點,在研學任務的設計上需要學生綜合各科所學進行觀察、思考并做相應記錄,即任務設置應體現綜合性。如樟樹枝條為何向水面延伸,這就涉及地理與生物兩門學科的知識。任務的設置還應體現自主性與合作性,如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動植物進行自主觀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石英砂巖的采集等。在研學結束后進行成果檢驗。通過對參與研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與教師指導完成相應的研學任務(見圖7),這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除研學結束后進行及時的過程性成果檢驗外,教師還應為學生積極搭建研學成果分享與交流的平臺。可以給學生一周的時間進行回顧總結,而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學匯報。匯報的形式無須統一,可以是研學途中的趣聞感受分享,也可以是研學途中拍攝的照片,抑或是撰寫研學調查報告來總結本次研學的學習收獲等。匯報目的是讓學生在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中,研有所思,行有所獲。
四、反思完善
在組織實施了多次初中學生的“探秘岳麓山”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后,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實時觀察以及和部分學生的交流,對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與實施進行了反思,認為研學活動還有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學前
首先,在開展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之前,可以先進行室內的初步學習。如本次為“探秘岳麓山”研學活動,那么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或是圖新地球軟件等形式對岳麓山進行簡單的介紹,并告知學生本次研學涉及的相關學科及學科知識,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再進行研學實踐,這樣學生的研學活動會更有收獲。
其次,研學活動的時間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研學的順利開展。由于有兩次研學旅行都選在周末開展,而岳麓山作為長沙市的著名旅游勝地,深秋時節是楓葉、銀杏的最佳觀賞時期,因此游人較多,這無形中增加了組織與管理學生的難度。因此,建議在周一到周五內選擇合適的時間開展研學,避開大量的人流,這更有利于學生開展沉浸式的研學活動。
2.研學中
初中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較短,但研學旅行的時間一般為三個小時,研學旅行后期學生興趣容易降低,開始出現散漫現象。這時,首先可以適當增加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如研學后期會遇到岳麓山上的一種名為杜莖山的植物,其果實是白色的小果,果實微甜,可以食用,全株還可入中藥。這時可以讓學生采摘一個嘗一下,體驗一下“神農嘗百草”的感覺。其次,在研學課程設計時,應將需要講解的重點內容安排在研學旅行前中段,這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最后,可以在研學后期開展適當的娛樂活動,以活躍氣氛,緩解學生的疲憊。
3.研學后
研學之旅成功與否,組織者非常關鍵。部分初中學生的組織紀律性還有所欠缺,需要組織者不斷提醒。有效的組織是研學旅行正常進行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學生更高效地學習知識。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與部分初中學生的交流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研學內容非常感興趣,認為本次研學收獲較大,有個別任務點超出他們目前的認知水平,教師需要講解并指導學生完成相應任務,但這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眼界,讓學生積累知識。
五、結論
現實世界本身就是錯綜復雜的,對于學生來說,開展跨學科的主題研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現實世界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提升自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同時這也加深了學生對各科知識的理解。但開展跨學科主題研學旅行還存在著諸如跨學科學習的研究集中于課堂教學,研學活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后續的實踐中慢慢探索。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02)[2022-12-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 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4-7.
[3]? 郭鋒濤,段玉山,周維國,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6):4-7.
[4]? 邱濤.地方性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7):4-6.
[5]? 李艷美.初中研學旅行方案:初中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0):116-117.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