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杰
【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探究色彩濃厚的學科,其在啟迪學生思維與智慧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如何發揮該教學模式的效用,助力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并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
生活中科學知識是無處不在的,挖掘生活中的科學元素,積極融合生活化教學法,可以構建高效、多元、開放的小學科學課堂,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然,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想使生活化教學模式更好地發揮效用,教師還需要合理規劃教學方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布置高質量的生活化科學作業,助力教育事業更好的發展和進步。
一、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 年)》強調小學科學教學要緊密結合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應用知識。在此背景下,教師就需要積極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調整,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全方位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通過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元素拉近其與知識之間的距離,降低科學知識理解難度,構建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化科學課堂,延伸教學的廣度與寬度,解決好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二、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優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撬動學生探索和發現知識的支點。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興趣,那么后期一系列教學工作的實施都會受到制約。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儲備有限,年齡小,對學習的重要性缺乏明確認知,他們的學習更多是以興趣為支撐的,學生對自身所學的知識充滿興趣,才會主動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并且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科學課堂上教師大膽靈活地挖掘生活化元素,將其融入課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假設、計劃和探究等,然后獲得與之相應的結論,展現科學學習的魅力。同時,生活元素在課堂上的應用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氣氛更融洽,可以更好地展現科學探究的趣味性。
(二)降低科學知識理解難度
科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可以說是極為普遍的,學好科學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個人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但實際上,結合科學這門課程的特征來看,其具有抽象性特征,尤其是對一些科學原理的解釋,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對科學這門課程產生了畏懼心理,學習積極性差。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就應當基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靈活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降低科學知識學習難度。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在課堂上容易出現無法全神貫注探究知識的情況,外界的事物可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分神,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如果能夠引入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自身熟悉的研究氛圍中,既可以有效規避上述情況,還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參與到相應學習活動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進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發展
教育的本質在于學以致用,否則教學的價值就無從體現,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融入生活。如果說教學既不關注生活又不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科學元素,那么學生的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學生在生活中就不會應用知識,這樣既無法讓學生深入地感知知識,還會影響生活問題的解決。在科學課堂上,教師立足生活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探究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夠更加深入,還可以讓學生明確如何動手實踐,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原則
(一)堅持符合課程教學標準
小學科學中要實現生活化,教師需要引入大量的生活化資源,設計生活化作業,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學習的趣味性,使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和進步。當然,生活化元素在科學中的融入也不能過于盲目,而是要保證所選取的生活化元素與課程教學標準高度契合。如果教師所選取的生活化元素與教學目標不契合,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那么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最終對教學產生阻礙。因此,在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準確解讀課程教學標準,明確小學科學的教學目標、任務以保證各項學習活動順利地推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堅持貼近學生實際情況
小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單純,社會經驗不夠豐富,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也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說生活元素脫離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超出他們的認知水平與發展規律,那么教學的推進也會受影響。所以說,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教師還應當深入學生群體中,了解他們有哪些生活經歷,然后在此基礎上挖掘與科學有關的生活化元素,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優化教學效果。
(三)堅持教育常態化原則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教師應當認識到其并非是“一日游式”教學,而是一項常態化的教學工作,只有常態化才能真正展現出該教學方法的作用與價值。在實際生活中科學知識可謂無處不在,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讓學生逐步在生活中探究科學知識,這樣對高效科學課堂的構建也是極為有
利的。
四、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尋找生活化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可謂極為常見,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因為沒有系統地接觸科學知識,其對于各類科學現象的了解認識不足,在學習和探索知識時會覺得困惑。所以,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教師不僅自身要做好生活化元素探究工作,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及興趣愛好等,明確他們希望能從哪些層面探究知識,然后有針對性地選取生活元素,找準教學切入點,組織學生高效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的探究能力、實操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等得到有效的培養。比如在講解“觀察物體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先立足實際生活,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物品,讓學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經歷對這些物品進行描述,說說自己觀察到了什么,然后教師再進行指導,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比如說觀察桌子、鉛筆、文具盒等,教師可以適當提問,桌子、鉛筆和文具盒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它們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優化教學質量。
(二)靈活構建生活化情境,展現科學學習趣味性
日常生活中科學知識可謂無處不在,比如俗語“真金不怕火煉”,其背后就涉及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教師要做好生活素材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創設情境,展現科學探究的趣味性,讓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為自己和他人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探究能力,同時在構建生活化情境時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偏好。如在講解“各種各樣的天氣”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前收集各種天氣的視頻或者圖片,為情境構建做好準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如“同學們,你們最喜歡什么天氣?”“天氣的變化是否會影響你們的心情?”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相應的圖片或視頻,如晴天、雨天及雪天等,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知識拓展應用,比如說,在語文或是音樂學科中是否有與天氣有關的課文或者歌曲,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
(三)組織生活實踐活動,發揮學科教育價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才能讓學生充分感知到學習所獲得的快樂,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為學生的后期學習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在講解“做一個指南針”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組織科學實驗,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應用,發展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對于磁鐵性質、指南針等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此環節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制作指南針。當然在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對學生不聞不問,而是要做好各項基礎指導工作,如在部分學生知識儲備不豐富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做好指導工作,如安裝磁針以及標注方向的方法。在指南針成功制作出來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實際生活中指南針可以如何發揮作用,解決哪些實際問題,這樣可以充分展現科學的趣味性,展現知識的作用與價值,多角度地培養學生能力與素養。
(四)立足實際生活設計作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在“雙減”背景下要求減負增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再給學生布置作業,其反而對學生的作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減少書面作業的量,還要增加實踐型作業的比例。小學科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法,可以確保實踐型作業的設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講解“發現生長”一課后,學生對生長的內涵有所認識和了解,教師在課后就可以布置“探究生長的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探究生活中各類食物的生長變化情況,比如說,發芽的小樹苗在一周之后會發生哪些變化,葉子有沒有變得更多、有沒有長高等,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在觀察探究的過程中,分析這種生長變化的因素是什么,深入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總之,知識來源于實踐,其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分析,做好小學科學教學工作,靈活收集各類生活化素材,可以為教學注入更多的生機,使學生充分感受科學探究的快樂。實際教學中,如果要想使得生活化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出來,那么教師就需要積極主動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入了解學生學情、學習需求等,明確各類教學方法應當如何進行科學合理應用,保證一系列教學任務更好落實。
【參考文獻】
[1]黃木林.小學科學教育中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實踐[J].亞太教育,2022(1):43-45.
[2]王明景.“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184.
[3]劉洋.淺淡“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6):50.
[4]歐士龍.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以科教版小學四年級教材內容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9):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