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夢琪
【摘? 要】本文通過闡述小學科學的獨特美感,展示科學課對學生提升核心素養、蓄力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科學之美;核心素養;終身發展
科學從來都是美的,有時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如勻速圓周像運動一般優美和諧、如原子晶體結構一般美觀對稱、如各色植物花朵一般美艷動人,科學之美,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一、科學之美,美在永葆好奇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痹诮逃啃骂C布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也有類似課程理念的表述,倡導教師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活動,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因此,看似源于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等學科基礎知識的小學科學課,其側重點其實千差萬別。初中教學注重量化計算,重視保持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小學科學課程,則是一門注重實用性的綜合性課程。
在物理學上,只要溫度發生變化,物質就會發生神奇的三態變化,水蒸氣遇冷凝結成一個個小水滴,小水滴遇冷又凝固成一個個小冰晶,于是就形成了自然界的雨、霧、霜、雪。在化學中,只要點燃火焰,金屬粉末就會產生多彩的焰色反應,黃色火焰的鈉,紫色火焰的鉀,紅色火焰的鋰,慶祝節日時燃放的煙花因此更加絢爛。生物學科中,只要耐心等待,種子終有一日會破土而出,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生命的奇妙旅程從此徐徐展開。地理學中,只要背上行囊,就可以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終年積雪的世界屋脊、資源富饒的四大盆地、色彩斑斕的丹霞地貌……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地形地貌都能在神州大地上找到蹤跡。
科學課既有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又有別開生面的課堂教學方式。
如六年級上冊物質的變化單元“制作汽水”一課,學生剛進入科學課堂時,教師就直接拋出制作汽水的問題。對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制作過食品的學生來說,這個問題立即就吸引了他們的全部注意力,不需要教師的過多講授,學生就會自主探究制作汽水過程中的學問。汽水中的氣體是如何產生的呢?到底是哪兩種物質混合在一起能產生氣泡?氣泡里有什么氣體?制作汽水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汽水制作過程中未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何時產生的?什么時候的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整節課圍繞“制作汽水”這一趣味話題,學生不但知道了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還學會了汽水的制作方法,更感受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改善。
又如三年級上冊地球上的水資源單元“地下水”一課,對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相對較少的地下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制作簡易水井模型環節,并把“多人合作完成簡易水井模型的制作”作為該課的教學難點。教學伊始,教師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圖片,學生對這些水的來源并不清楚,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動手制作簡易水井模型,當學生慢慢往水井模型周圍倒水,水井里逐漸出現井水時,整堂課的氣氛達到高潮,教室里一片歡呼雀躍。學生成功突破教學難點,在動手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再如四年級上冊“簡單電路”單元“生活中的電”一課,教師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導入課題,由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遙控車、電腦、電飯鍋等用電器,引導學生對這些用電器進行分類,讓他們知道不同的用電器采用不同的供電方式,生活中的電可以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并在教師的講解中初步知曉直流電和交流電的區別。教師還和學生一起了解哪些地方能夠提供交流電,進而引出學生對直流電來源的疑問。這時,教師拿出生活中常見的橙子、檸檬等水果,和學生一起制作水果電池。當水果電池真在學生手中成功使LED燈亮起時,學生喜出望外,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科學課就是這樣,有時問題新穎有趣,有時過程十分精彩,還有時的結果令人意外,學生為之驚嘆,沉迷其中,更充滿好奇。每次科學課下課后,總有些學生依依不舍,唧唧喳喳地圍著教師說這說那,“原來小池塘的水里有這么多微生物”“太陽光居然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課,將學習興趣厚植于學生的心間,讓他們永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更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將來的生活。學生眼中的光是校園里最美的風景。
二、科學之美,美在啟迪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越是學生清晰地提出疑難問題,那么他在童年初期就會對周圍的物品有更多的了解,越聰明,眼睛更明亮,記憶力更敏銳??梢娝季S發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2022版新課標明確將“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列為課程總目標之一,與之前的課程標準相比,將關注學生的科學思維擺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而科學思維恰恰是最飽含學生智慧又最不容易展現的一個維度,如何將它更好地進行展示,是科學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奇妙的光”中的“玩玻璃紙”一課,教材中提出了三個教學目標,一是通過探究演員裙子在舞臺上變色的實驗,知道物體在色光照射下會改變原有的顏色;二是通過彩色透明玻璃紙可以發現物體的顏色會發生變化;三是通過玩玻璃紙可以發現物體的顏色會發生變化;三是通過玩玻璃悟出光與色的變化,妙趣橫生。二年級的學生如何通過一系列充滿趣味性的觀察活動,引發他們思考,啟迪他們的思維,是教師這節課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一)從全面觀察到重點觀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學生透過紅色玻璃紙觀察周圍物體的顏色變化,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放手讓他們自主進行充分的觀察。第一次接觸玻璃紙的學生都會被眼前瞬間變紅的世界所震撼,教室里發出此起彼伏的驚呼聲。學生脫口而出自己的觀察結果,還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燈變紅了”“墻變紅了”“你看,我的橡皮也紅了”。
(二)從重點觀察到分類歸納,梳理出思維的脈絡
教師提出問題,“透過紅色玻璃紙,哪些物體的顏色改變了,哪些物體沒有變色”,將學生的觀察注意力逐漸集中到重點物體上,“紅領巾變色了嗎”“樹葉呢”“藍色玩偶有沒有變色呢”……學生通過小組實驗、組內討論,逐漸厘清思路,進而得出結論,透過紅色玻璃紙觀察物體,白色、黑色、紅色的物體不變色,其他顏色的物體則變色。
(三)從分類歸納到合理推測,拓展出思維的深度
經過前兩個環節,學生已經對實驗過程了然于胸。這時教師再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果我們用綠色的玻璃紙代替紅色的呢?”有的學生會猜測,白色的、黑色的、綠色的物體,通過綠色的玻璃紙觀察物體是不會變色的,其他顏色的物體也是不會變色的。這時教師要注意通過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證明自己的猜測。之后,教師又會將問題改成“如果我們用藍色玻璃紙代替綠色玻璃紙呢?”這時大部分學生就會合理推測,通過藍色玻璃紙觀察物體,白色的、黑色的、藍色的物體是不會變色的,而其他顏色的物體是變色的,并且能夠主動說出要用實驗驗證他們的推測。最后,教師還應進一步啟發學生,將三種顏色的玻璃紙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大限度地擴大實驗結論的使用范圍,即“透過玻璃紙觀察物體,白色、黑色與玻璃紙同色的物體不變色,其他顏色的物體變色”,進一步啟發學生。
教師通過一點點滲透、一次次追問、一步步引導,將語言表述、思維導圖、理想模型、實驗方案……作為學生展示自己思維過程的載體,把形成于頭腦中無法看見、較難呈現的思維,通過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其他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突破定勢、合理聯想的思維魅力,達到重組和發散思維的目的,進而建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科學思維也就逐步形成了。
三、科學之美,美在改變生活
近年來,我國的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一次次驚艷世界,如中國高度,我們將5G基站建在世界之巔。中國速度,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時速600千米在青島下線,世界鐵路時速再一次被中國刷新。中國精度,有微波雷達保駕護航,在100千米的測量范圍內,以及0.2米的測距精度只需21秒的一“抱”一“抓”,就讓歷經千難萬險采集到的月球樣品,一氣呵成地踏上了通往地球的路。這一項項歷史性成就的背后,無不蘊含著科學的強大力量。是科學改變了世界,也是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雖然無法完成如此高精尖的科學項目,但是可以和學生一起,從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出發,通過一個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科學小實驗,讓他們不斷感知科學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二年級下冊的“天空中的星體”單元,低年級學生在“曬太陽”一課中,通過描述太陽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發現太陽的運動規律可以幫助辨別方向,感知太陽的光和熱,可以為人們帶來光明、提供能量,使人們可以在陽光下歡樂地游戲,回家之后,還可以打開太陽能熱水器,洗一個舒服的熱水澡。在“看月亮”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月亮和月相盒模型,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狀,通過閱讀人類觀察月亮的科學史,知道在發明了望遠鏡之后,人們不用再遙望月亮去想象那里的景象,終于可以看清月亮真實的樣子。在“數星星”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科學家繪制的星空圖,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區別,感受到是由于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才能看到滿天繁星。在四年級下冊的“地球、月球與太陽”單元,中年級學生通過科學閱讀,知道隨著科學測繪技術的發展,人們掌握了更多的數據,如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約為1.5億千米,在地球上乘坐飛機要連續飛行17年才能到達太陽,使我們更具體地感知到了地球、月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在六年級上冊“探索宇宙”單元,高年級學生通過了解嫦娥工程探測器的工作原理,能夠對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運動以及相關的自然現象有更深的理解,認識到對太空的探索大大拓寬了人類的視野。
從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進行環球航行才能證明地球是球形的,到宇航員們在月球上親眼見到球形的地球,從用石塊擺放在木棒周圍組成的簡易太陽鐘,到現在使用的計時精確的電子鐘,從明朝人萬戶第一個嘗試利用火箭飛上天空,到當今中國神舟飛天、筑夢天宮的圓滿成功,科學給生活帶來的改變無處不在。學生在享受科學帶來的美好生活時,也能知曉這一切是多么來之不易,因為難以得到,所以更顯美好。正如居里夫人所言,科學家的天職就是要為徹底揭示自然界的奧秘而繼續奮斗,為將來造福人類而掌握其中的奧妙。
科學之美,不僅體現在實驗設備的整齊劃一、實驗操作的規范統一、實驗態度的嚴謹專一,更表現在以科學的魅力永葆學生的好奇心,以科學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以科學的力量造就美好的生活。在全科育人的大背景下,展現科學之美,引導學生向美而生、與美同行,不斷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使他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