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要】學習者有意識地運用合適的表達結構,有理有據、邏輯嚴謹,清楚明白地表達觀點,以利于知識的提取、記憶,促進溝通,并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過程,稱為表達結構化。本文通過對結構化表達的實踐探究,歸納總結了三種結構化表達的范式,并提出了優化結構化表達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踐探究;結構化表達
在課堂上,教師經常會發現學生的表達不盡如人意,有的害怕表達,有的不愿意表達,有的亂表達。倘若教師能提供“我認為……因為……”的表達結構,給學生的表達提供一個“腳手架”,引導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學生就能有質量地完成表達任務。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有意識地運用合適的表達結構,有理有據、邏輯嚴謹、清楚明白地表達觀點,以利于知識的提取、記憶,促進彼此溝通,并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過程,稱為表達結構化。教學中,如果教師規定表達的結構,會把學生的表達限制在一個范圍之內,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為了規避這些不足,教師在組織結構化表達活動時,應注意優化教學路徑。
一、幾種結構化表達的常見范式及意義
(一)通過結構化表達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學生聽聽似乎明白,但往往不能清楚地表達出來。究其原因是學生對這些概念還不理解,沒有厘清其表達的結構。對此,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厘清概念的表達結構呢?且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幾分之一”一課,用分數表示蛋糕的一半后,展開下面的交流:
師:這里的1/2表示什么含義?
生1: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生2: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
的1/2。
師:兩位同學的發言有什么不同呢?你覺得怎樣表達更好?
生3:一位同學是把蛋糕分成2份,另一位是平均分成2份,第二種更準確,因為只有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才是它的1/2。(進行板書: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
師:這一半是蛋糕的1/2,另一半呢?也就是每份是它的1/2。(補充板書:每份是它的1/2。)
師:你覺得在表述1/2的含義時,要注意什么?
生:強調平均分。
上面的教學片段注重讓學生感悟“平均分”是得到分數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幾分之一含義的表達結構“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提煉出表達結構,有助于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主動利用這樣的結構,規范、準確地表達分數的含義,為學生的表達助力。
結構化表達數學概念的意義,不在于簡單地說出“是什么(what)”,而是懂得“為什么(why)”“怎么說(how)”,也就是要引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厘清概念的表達結構,從而實現對數學概念的順利表達。
(二)通過結構化表達明晰解題思路
課堂上,有些學生會解題,卻不能用清晰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如果教師根據數學問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表達的結構,學生就可以借助表達結構,組織自己的語言,逐漸學會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一課,出示例題:每袋有5個乒乓球,每個乒乓球2元。買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理解題意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時,教師提供了表達的范式“根據……和……可以求出……,再根據……和……可以求出……”接下來學生的交流呈現出了有序和規范。
生1: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每個乒乓球2元,可以求出每袋乒乓球的元數,再根據每袋乒乓球的元數和6袋可以求出一共要花的元數。
生2: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6袋可以求出……(學生沒法說下去)
師:誰來幫幫他?
生3: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6袋這兩個條件沒法求出什么數量。
師:因為每袋5個乒乓球和6袋乒乓球是兩個沒有聯系的數量,還有不同的思路嗎?
生4:根據每袋5個乒乓球和6袋,可以求出乒乓球的總個數,再根據乒乓球的總個數和每個乒乓球2元可以求出一共要花的錢。
用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干擾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有難度的,有些學生甚至覺得無從下手。如果給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表達結構,就是幫學生厘清了數學思考和表達的路徑。即使像學生3那樣,思考的方向不對,自己也能發現問題。學生經歷幾次利用表達結構正確分析問題后,逐漸明晰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學生就會從會說、會表達逐漸會思考。
(三)通過結構化表達激活課堂對話
課堂上的生生對話,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成功的交流活動中,學生可以就自己的觀點展開對話、辯論。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的觀點,還會根據對方的觀點有理有據地去反駁。給學生提供一些對話的表達結構,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生生對話。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學生交流討論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時,就可以組織結構化表達活動。
肯定式:“我同意……,因為……”針對某個問題,教師或同學已經給出了觀點,先要對某一觀點進行肯定,還需要說明理由。如學生說“我同意用底×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因為……”學生就必須解釋為什么這種方法可以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使得自己的思考在對話中變得更加清晰。
否定式:“我不同意……,因為……”同樣是老師或同學已經給出了觀點,先對已有觀點進行否定,然后再進行批判。學生可以說“我不同意相鄰的邊相乘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因為……”只有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夠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這樣的表達就很有質疑和思維碰撞的力度。
補充式:“我還有另一種……,因為……”“我想給你提個建議……”當自己的觀點和已有的觀點不是對立的,但是又不相同。學生可以說:“我還有另一種剪拼的方法,我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成兩個直角梯形的,因為……”
比較式:“我的想法和你的相似,都是……”“我的想法和你的相似,但是有所不同,我的……你的……”前者強調找到觀點的“相同”,后者強調觀點的個別性與獨特性,創造差異與分歧,具有很強的對話性。
二、優化結構化表達的教學路徑
課堂上的結構化表達活動也有不足之處,會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約束在一個給定的范圍內,組織活動要充分發揮結構化表達的優勢,同時要注意規避它的局限性。
(一)豐富結構化表達的過程
在結構化表達活動中,如果給學生提供的結構過于單一,只是問題答案的復述,或者是小組交流結果的簡單展示,這樣的結構化表達活動的效果并不大。以學生探索平面圖形或立體圖形的特征為例,如果僅以“它有……特征”為結構開展表達活動,學生的表達過于單一,沒有了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對其他學生失去了示范和啟發的作用。
結構化表達活動不反對個性化,反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學生在對已知信息理解加工的同時,還要與自己原有知識經驗建立聯系,綜合多種思維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這樣的結構化表達也是富有個性化的。如“我發現正方形的特征有……,我是這樣發現
的……”這樣的表達展示了其自主學習的過程;“我是這樣分的……我認為這是平均分,因為……”這樣的表達強調了對概念本質的理解;“這里我最喜歡……方法,我是這樣想的……”這樣的表達強調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課中,在探索長方形特征的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匯報的表達范式:“我發現長方形有……的特征,我是這樣發現的……”在表達活動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將探索的過程表達清楚。
生1:我發現長方形的兩條長的邊一樣長,我是這樣發現的,把長方形對折,發現這兩條邊一樣長。
師追問:對折后,你是怎么看出它們一樣長的?
生1:兩條邊合在一起,不多也不少。
師:這位同學發現長方形的兩條長的邊一樣長,他把長方形對折,兩條邊完全重合。
生2:我發現長方形兩條短邊也一樣長,我是這樣發現的:用直尺量,發現兩條邊都是2厘米。
生3:我發現長方形四個角都相等,我是這樣發現的:將長方形對折再對折,四個角重合在一起。
生4:我發現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我是這樣發現的:用三角尺的直角放在長方形的每個角上,正好重合。
這是學生第一次探索平面圖形的特征,他們一般是靠直覺判斷圖形的特征。教師提出結構化表達的要求,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就會關注如何驗證。在表達時,教師要著重關注學生驗證方法的表達,引導學生將驗證過程表達清楚。
(二)關注結構化表達的細節
結構化表達應具備一般表達的基本要求,表達時應有足夠的音量、合適的節奏、符合課堂表達的基本規范。
結構化表達應提高表達的思維含量。課堂教學中要用好用足結構化表達活動,而不要追求多。學生運用某種結構表達時,能否使用規范、準確的語言表達需要有相應要求。如針對探索規律展開的表達活動,就可以提高表達的思維內涵,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數據分析、歸納推理的過程進行表達。探索規律教學的結構化表達,最好是能展示學生探索的過程和研究的方法,可以是“我認為(規律)……,我是這樣(怎樣獲得,方法、過程的敘述)……”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獲得“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而不只是“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
(三)實現結構化表達形式的多元化
結構化表達不局限于口頭語言,教師可以拓展學生結構化表達的形式,如文字語言、圖表語言。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適時地給學生介紹氣泡圖、思維導圖、圖表,這些形式有助于學生進行結構化表達,培養他們結構化表達的能力。
如學習完“萬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可以安排學生完成這一單元的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的結構,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清晰化。這一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每個知識又包含哪些知識點?這一單元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學生對所學知識了然于心。思維導圖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結構化表達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能力的發展。
給學生提供表達的結構,是為表達提供“腳手架”。充分挖掘結構化表達的優勢,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為創造性表達提供基礎。當學生體驗到表達的成就感,就會喜歡表達,喜歡數學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