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梅
【摘? 要】本文以對《丁香結》解讀為探述重點,從丁香結、雨中愁、丁香緣、丁香意等角度挖掘解讀的路徑,突出品讀為要,注重托物言志、換位思考等方式,引導學生以多維度解讀方式深化理解,是深度解讀此文的有益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丁香結;解讀;細節;意境
《丁香結》是筆者喜歡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作者宗璞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自己對盛開的丁香花的喜愛之情,尤其是文末的那句話“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平淡無味了嗎?”告訴了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解不開的愁怨,我們需要豁達與看淡,不僅要有賞花的情調,更要有解結的心志?;貧w語言本質,多從語篇語境、作者構思、細節刻畫中再品丁香,從超越語言文字描述的內容出發,讓學生從不同的層面與角度深入領悟丁香,定會使得學生在融入語境中獲得深厚認知,也使得學生在積極參與文本解讀中形成深刻印象。跳出三界看五行,需要學生多觀隱藏文字背后的故事,需要深思和度勢。這種超越文人墨客“愁思”,可謂是才思獨特沒令人稱奇。不過,對于學生而言,如何解開丁香之“結”,則需潛心研讀
一番。
一、細讀知丁香結——深入語篇識“丁香結”
何為“結”?諸多條狀物扭成的疙瘩,有解不開的意思。丁香結則是古人對丁香花形象的描述,因為丁香由4個花瓣組成,就像一個結,也像人心中的疙瘩(結)解不開,所以古人多以丁香花喻示自己心中的愁緒。這就需要學生認真細細品讀《丁香結》,從中找出其中的寫作初衷。學生通過閱讀來品味丁香結,能幫助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探尋更多可運用的素材信息。
在指導學生閱讀此文前,教師可引導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的丁香花苞,讓學生從丁香花的外形上探尋與之相關的細節。結合所出示的圖形,教師可利用課件展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盤的紐扣結,讓學生以對比的方法去體味丁香花蕾叢生如結的特征。未見丁香先觀其結,能讓學生在大飽眼福中留下深刻印象,能使得學生在參與閱讀中找到認知的切入點,使得他們帶著自己所見主動融入語篇語境,有助于吸引他們的眼球與注意力。教師通過外形引導學生去認識丁香結,讓他們從單純的語篇文字中找到破解的切入點。學生在腦海中對丁香有了一定深刻印象后,可建議學生研讀文本第一處描寫丁香的語句“……古人發明了丁香結的說法。今年一次春雨……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從外形的特征去探尋丁香結,就是要求學生在細細品味中發現文本描述的特點。由丁香結去探尋其中表達的憂愁,能使學生才能從外形中敏銳捕捉到與之相關聯的特征。以丁香的圓圓的、鼓鼓的為基本外形特征,讓學生從丁香花擔負的愁怨中去解讀作者此時的心境。在春雨中觀察丁香花,無疑會設身處地地想到自己,從憂愁中找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讀是品析語篇語境最好不過的方法了,能讓學生在眼觀口言腦思中產生多種認知思維的碰撞與交流,能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深刻認知。從丁香的外形特征到月光下的楚楚動人,以及丁香在微雨中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需要細細品讀,需要學生帶著認知的激情深入品味解讀。這種品味解讀能讓學生產生疑惑,作者為何要描述丁香結,難道丁香不比結美嗎?這其實需要學生用心好好品讀,作者想借用丁香描述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想要通過“丁香”為自己的思想情感“代言”即表達心聲。
二、再品探丁香結——對話作者懂“雨中愁”
丁香,作為作者心中的“朋友”,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作者是一名文學愛好者,自然對古人詠丁香的詩句也是頗有研究。特別是“丁香空結雨中愁”,透露出的不僅是憂愁,更是作者想通過雨水來研究丁香。以雨水的“動”映襯丁香的“靜”,很有意境韻味。這樣也切合了古詩人提出的上句詩句,引起讀者思考,同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一件完了一件又來”這是作者在第二處描述丁香的語句。倘若學生學習品味,便會找出作者已經跳出了丁香描述,賦予了丁香更多的意義,從自己的曾經遇到過的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找出自己的心中憂愁來描述。很顯然,這是作者從外化角度談自己所認識的丁香,賦予了丁香人格化形象,也是作者表達自己認知思維情感的重要方法。作者想通過丁香結來探尋破解憂愁的方式。其實,丁香花也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雨與憂愁似乎有著不可丟棄的聯系,告訴我們的不僅是憂愁,更是需要細細品味其中內涵。作者運用了兩句古詩詞,能明顯感受到丁香結所代表的的愁思與哀怨。此時,教師可運用“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映證古人對丁香結的描述,引導學生從其他物象的揭示中體味其中暗含的憂愁。利用詩詞的描述,可為學生準確理解其中的丁香結帶來忽然開朗之感。通過雨象去揭示與丁香的聯系,能使得學生跳出文本解讀的窠臼,能讓自身的認知感觸有層次感從而更加深厚豐富。從詩詞的角度深入挖掘與之相關的內涵,能賦予丁香結更多不同的意境,使其變得更加高遠與深邃。此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雨中丁香的場景,讓學生在觀看欣賞視頻中感受此時丁香與眾不同之處,感受丁香在雨天被作者賦予愁結的內涵意義。這或許就是作者想要通過旁征博引的方式告訴我們運用的意義所在吧,值得好好品析。
通過詩詞聯想到作者的心境,在對話作者中體味丁香結的內涵意義,自然就會有深刻的認知感觸。這也告訴學生古人所描述的丁香,多以憂愁為情結的,利于學生領悟到古人將花蕾叢生的的丁香,也能體味其中惆悵、愁思的意蘊。作者以此為切入點描述,賦予了丁香擬人化表現手法,將自己內心情感融入眼前的丁香,確有一番風味。作者將雨中的丁香通過細膩的筆觸加以描述,能給丁香帶來更多朦朧之感,也使得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
三、深悟論丁香結——超越己見結“丁香緣”
透過文字悟出背后的道義,應是學生需掌握的內容,尤其是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去深入體味“言為心聲”則更是彌足珍貴了。在《丁香結》中,作者告訴我們的是自己在賞花過程中獲得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悟有喜有憂,喜憂參半。雨后的丁香是格外嫵媚、瑩白、好看,具有一種天然雕飾自然之美。作者這樣的評價為什么會與“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中的不一樣呢?同樣是賞花,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實,這是宗璞與古人在知人論世中的差別,也是學生從作者的內心深處另辟蹊徑加以解讀的。
教師如結合宗璞的生平去解讀《丁香結》,就會悟出作者為何有如此大的反應了。宗璞命運坎坷,從小體弱多病,20世紀90年代,宗璞幾乎失明,所有作品具有口述完成。此外,“文化大革命”給了宗璞及其家長沉重的打擊:父親馮友蘭受到各種不公正待遇,母親含恨離世,弟弟英年早逝,丈夫溘然辭世,無不對宗璞是打擊。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嘗盡了人情冷暖,看遍了丑惡與人性淪喪。當然,小學生對于上述的歷史痕跡自然也就難以理解,尤其是他們沒有經歷的歷史更是知曉不多。為此,教師可通過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能針對上述資料去品味和深入研讀,幫助他們從個人和歷史角度解讀丁香結暗含著作者對以前生活的追憶。面對這樣的痛苦與磨難,她時刻備受煎熬,促使她需要思慮生命存在的底蘊。帶著這樣的認知走進宗璞,就會發現《丁香結》其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心靈旅程,需要學生在換位思考中深諳其中的內涵。睹花思人,宗璞對人生的價值以及意義早已看透。面對美麗可愛的丁香,作者賦予其生命意義,告訴我們:生活有時不公,但我們不可怨天尤人,我們應該有賞花的情調,更應有解結的心志,讓學生從品味人生中有所頓悟。
這種超越丁香而形成的感悟,需要學生深入反思,在深悟的過程中體味丁香緣。教師帶領學生對話宗璞,從作者的遭遇中學會換位思考,透過作者的遭遇其深悟其中道義,定會有深層收獲。這種收獲也為學生在準確理解作者筆下的丁香作提供路徑,便于學生從中挖掘深厚內涵意義。
四、意境尋丁香結——托物言志話“丁香意”
托物言志手法在本文中運用,也是作者想要與讀者分享之處。通過意的輸出與境的渲染,自然便會勾起讀者的思考:作者為何將丁香放在此處此境中敘述?通過對意境的渲染,能使學生在品味“丁香空結雨中愁”中與作者產生同感,形成共鳴。這種共鳴自然也就為破解作者在文中所述的丁香結奠定了基礎。
作者在文中對“丁香結”是這樣描述的:“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一件完了一件又來……丁香結年年都有”。這種帶有一定意境之美使得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為何丁香能有如此多的愁怨?這些愁怨是作者的嗎?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愁怨,借助雨境予以描述,賦予丁香結無比的情感。此外,教師可通過一些描寫丁香的古詩詞,如“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保T廷巳·《醉花間》)同芭蕉不展丁香結,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等,引導學生能從中深入體味其中內涵意境。在學生理解了作者表達的意境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詩詞描述來摘錄和收集與之相關的詞匯語句,要求學生能針對文本中表達情結,讓學生能切合丁香特征,使得學生在領悟古人將丁香描述成丁香結,比喻愁心不解。教師也可通過背景音樂、課件創境等方式引導學生針對語篇中的內容多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思,幫助他們從不同的層面與維度深入品味其中的情感要素。將丁香結融入意境,便于學生能透過丁香發現其結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作者創設的意境中深入品味:丁香結給作者留下了一絲絲的愁,那么給你留下了什么?可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感知,從不同的維度深入體味其中的內涵意義。
教師也可組織學生根據在雨中欣賞丁香,通過近距離的親密接觸考證作者的內心想法。很多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能將詩詞描述與自己所見丁香融合,賦予了丁香無比深厚的情感。這樣親身體驗既能使學生對課文描述有了更直觀清晰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找到切入點。古人將丁香與微雨聯系在一起,將丁香結與動態的雨相結合,在一靜一動的意境中催生內涵意義,能使丁香更加凄楚動人,令人產生憐憫,這或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
文學不可偏離人學與人性,需要用心細讀、品味與揣摩。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多給他們遐想時空,引導他們多細研和深悟,相信會有不一樣收獲。按照學生認知需求,多請學生融入語篇,帶著虔誠對話作者,多點真摯發問,相信會有豁然開朗,會有幡然醒悟之通透。其實,有時的結看似解不開,倘若多點看淡,一切自然也就煙消云散。我想這也是宗璞先生寫作《丁香結》的初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田麗榮.簡而精 精而清 清而實——以《丁香結》為例的賞析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22(17):74-75.
[3]白秀彩.既要“讀進來”,更要“想開去”——以《丁香結》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21(23):18-19.
[4]劉冰.角度多維 情理兼得——《丁香結》教學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21(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