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清
【摘? 要】為了落實新課標的相關要求,體現“新課標、新理念、新課堂”,教師要及時改進教學策略,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新模式。本文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出發,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標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的性質。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系統化課程,教師應當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落實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這一課程的育人價值。
一、運用線上平臺,加強課前預習指導
課前預習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前奏,是學生自主探究、自我發展的學習過程。學生在課前做好了準備,在課堂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并生成自己的個性化觀點。教師通過預習可以了解班級學情,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自主預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在缺乏教師指導和督促的情況下,課前預習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對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線上平臺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增進師生的課前互動交流,以此彰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授“小水滴的訴說”一課時,教師可從互聯網上搜集關于節水的宣傳視頻,并將其與課本知識、語音講解結合起來,制作成一段5分鐘左右的微課,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快速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與珍貴性,使他們形成初步的節水意識。與此同時,教師可根據本課的主題和內容,設計課前問題:1.你知道家中用的水是從哪兒來的嗎?2.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3.你有哪些保護水資源的好點子呢?教師可利用線上平臺,將微課視頻與導學問題一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本和這些學習資源自主預習,通過主動地探索學習,了解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以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教師利用線上平臺進行預習指導,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落實新課改下的教學觀,達到“教會學生學習”的目標。
二、設置項目任務,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新課程標準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積極探索項目式、議題式等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元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合作探究,促進感悟與重建。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嘗試采用項目式教學法,依據教材中的核心主題或概念,設計具有項目驅動性的學習任務,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主動探究完成任務,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理解與內化課本中的理論知識。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項目任務教學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和分析,運用創造性的方法完成項目學習成果。
如在“團團圓圓過中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圍繞“中秋節”開展項目活動,設計如下任務:1.通過查閱書籍、互聯網搜索、詢問長輩等方式,了解中秋節的含義和來歷;2.搜集關于中秋節的故事和古詩詞;3.了解中秋的傳統節日習俗。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對中秋節沒有清晰的概念,如果教師采用說教的方式,學生難以深入理解中秋節的意義,而采用項目任務教學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形成豐富的學習體驗,通過多種途徑學習中秋節的知識。教師可在課堂上開展項目匯報活動,讓各個小組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比如講中秋節故事、中秋節古詩詞大比拼、傳統節日小講堂之中秋節習俗等,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使學生對中秋節這個傳統節日有較為深刻的體驗感悟。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進行整理與補充,還可以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家里、海外華人過中秋的場景,進一步拓展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三、說理與啟發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較強的灌輸性,新課標強調“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問題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啟迪學生的智慧,將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相結合,既要注重教師自身的講解與指導,也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表達,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呈現以生為本的景觀。但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學生思考,而是要合理地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有效引導,糾正錯誤的認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
在“我是一張紙”的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調查尋找身邊的紙制品,啟發學生思考:“紙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物品,你知道紙有什么作用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如包書皮、包裝物品、擦拭桌椅等,感受紙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在班級中開展一次調查活動,統計大家的用紙情況,包括每星期、每月的練習本用量、紙張用完后的處理方式、丟棄空白紙張的行為等。通過調查統計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存在一定的浪費紙張行為。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利用紙張呢?”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建議,如“認真書寫,不亂寫亂畫”“把空白紙張收集起來,制作成草稿本”“利用廢舊紙盒制作工藝品”等,啟迪學生的智慧,集思廣益。對于學生存在的錯誤認知,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如有的學生認為紙很便宜,所以浪費一些也無所謂。教師可利用課件展示一張紙從“樹木—木材—紙漿—紙”的復雜制造工序,讓學生感受紙來之不易,樹立節約用紙和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新課標提出,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結合社會實踐,實現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配合。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師要適當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將教學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當中,使他們學會用理論知識分析、處理生活實際的問題,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落實“知行合一”的理念。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要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主題,考慮到學生的身心水平與接受能力,確保活動內容能夠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使他們產生內心的共鳴,對相關的社會事物、現象、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改善社會做出一份貢獻。
以“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為例,教師可設計實踐活動:“調查身邊的污染現象”,指導學生以5~6人結為一組,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調查,了解身邊的環境污染現象,并將污染的類型、地點、時間等要素詳細地記錄下來,還可以拍攝照片或錄像,積累豐富的調查材料。接著,小組內部進行討論探究,分析污染的形成原因。在課堂上,教師安排各個小組依次展示收集的材料,匯報調查結果,并對學生記錄的污染現象進行分類,然后針對不同的污染類型提出建議,如對于大氣污染,可以多植樹造林,多乘坐公共交通;對于白色污染,可以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并對塑料垃圾進行正確分類回收等。最后,師生將這些建議整理下來,鼓勵每個人從身邊做起,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還可以為相關單位或機構寫建議信。這樣不僅能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為社會做貢獻的熱情,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五、拓展課外資源,聯系社會現實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不能局限在課本中,而是要以教學主題為核心,積極地向外拓展,引入豐富、優質的課外資源。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打造有現實關懷和人文溫度的課堂。因此,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推動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整合,以此擴展學生的認知視野,在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滲透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如在“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引入一些關于傳統美德的故事,利用圖片、動畫等多種教學資源,使學生形成豐富的視聽體驗,并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比如《曾子殺豬》的故事,講述了做人應當言而有信的道理。教師借助生動的故事情境,能夠使學生快速、深入地理解誠信的重要性。接著,教師可提出話題:“你在生活中出現過不誠實、不守信用的行為嗎?”讓學生自由討論。許多小學生對“誠信”沒有清晰的概念,無意中做過一些不守信的行為,比如借了他人的東西,結果忘了還;犯了錯怕父母責罵,所以撒謊等。隨后,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將“誠信”二字貫徹到自己的生活中,促進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的
轉變。
六、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是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重要動力,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以考試為主,教師根據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難以反映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情況。對此,教師應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方式,構建內容全面、形式多元的評價體系,以健全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教師要改善評價的方法,通過考試測驗、作業批改、課堂觀察、訪談交流等多種方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形成豐富全面的反饋信息。其次,教師要完善評價的內容,不能只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要將目光放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上。例如在上述活動“調查身邊的污染現象”中,教師一方面要對小組的活動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另一方面也要從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意識等多方面出發,設計評價量表,讓學生通過填表的方式進行自評和組內互評,生成多元化的評價信息,讓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家長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征集他們的看法和建議,例如在教授“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之后,教師可定期對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家長視角中的孩子,結合學生的在校表現,評估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發展水平,形成更加全面的評價結果。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新策略,通過線上教學平臺、項目式教學、說理教育與啟發引導相結合等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促進學生思維與智慧的發展,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借助社會實踐活動、課外學習資源等,加強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使他們能夠深入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并在生活中踐行相關知識和道理,為學生奠定人生發展的思想基石。
【參考文獻】
[1]雷艷英.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活動式教學的有效策略[J].名師在線,2022(34):10-12.
[2]邢銘燁.新課標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45):163-166.
[3]張聰,趙恩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新方
向——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分析[J].中小學德育,2022(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