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摘要】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紀錄片發展進程較緩慢。由于影像敘事的不成熟,當前中國紀錄片難以走向世界。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體系不完善、創作手法較老套,是中國紀錄片發展進程緩慢的原因。除此之外,專業人才缺口和資金投入的現狀也亟待改善。為破中國紀錄片發展之窘境,使之在海外廣泛傳播,需要加大力度,全面培養專業性人才。在融媒體時代的今天,中國還要大力扶持由普通人創作的微紀錄片,建立健全紀錄片市場體系與評估平臺。最后,結合中國國情,發展出一套中國自己獨有的風格,破局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國紀錄片;敘事邏輯;發展勢態;發展困境;破局方法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5-0049-04
當前中國紀錄片敘事受編劇影響較大,大量的解說詞充斥在紀錄片中,其中《舌尖上的中國》這類佳作也不乏大量的解說。這種手法能整合紀錄片故事的前后脈絡與敘事結構,擺脫中國觀眾對紀錄片枯燥無聊的刻板印象。
本土紀錄片有自身獨特優勢,凡遇重大事件不缺席,以突出的宣傳優勢挺進主戰場,各機構根據自身區位優勢、城市文化和內容風格等,推出各具特色的主題宣傳,展現各地發展成就。強調思想性、體現時代性、突出文化性是國家給予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指導方向。
一、紀錄片的敘事演變
目前行業普遍認可的紀錄片種類有六種,分別是詩意類、解說類、觀察類、參與類、行為表述類、反射類,由美國紀錄片研究方面的著名學者比爾·尼克爾斯歸納總結。這六種紀錄片的排序也是大致按照時間線的順序衍生發展的。六種紀錄片的發展,側面體現了紀錄片在敘事上慢慢由僵硬、編劇、虛假、枯燥向著自然、客觀、真實、生動的方向改善、進步。
“紀錄片發展的重點應該是追求影像的生動和自然,可以用沒有解說詞的畫面去講述和驅動故事的發展”,這是兩次斬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導演馬爾科姆·克拉克在中國紀錄片制作聯盟年會上發表的一段話。紀錄片的開拓發展不應過度強調文字、不宜過度偏轉到文學上,否則編劇的思想會嚴重影響紀錄片的制作。紀錄片不應局限發展成文學性媒介和廣播節目[1]。
該理念與當前中國紀錄片的取向不同,制作者應結合國情,合理權衡二者利弊,發展出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走向世界的獨特風格。
二、當前中國紀錄片市場發展勢態
國內的紀錄片制作,主體上由國家撥款扶持。近兩年騰訊視頻、愛奇藝等平臺也開始嘗試撥出部分資金來進行紀錄片制作。發展勢頭雖相對歐美還是比較緩慢,但也有了一些小突破。這說明一些大的視頻制作平臺開始意識到,不能讓年輕化的娛樂視頻、影視劇占據全部的受眾,應該制作出一些有深度思想,反映真實社會的優秀作品來補充過度娛樂化的視頻、影視作品所帶來的不足。本著精神文明創建的重任,平臺更應該在紀錄片類型制作上尋求突破。但中國當前的紀錄片主要還是依附于電視臺,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近年來急劇下降,極大程度上制約了紀錄片的傳播,使得紀錄片的發展速度受到影響。
中國紀錄片的院線票房表現不溫不火,據貓眼專業版app的顯示,2021年內地共上映紀錄片94部,其中能統計到票房產出的僅有28部,在這28部里票房最少的只有5萬,票房最多的《武漢日夜》為2430萬(該紀錄片由國家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制作出品)。在這28部紀錄片中,有16部因為觀看的人太少而沒有評分。2021年中國內地紀錄片總票房僅8722萬元,占全年票房的0.19%。當前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仍處于一個不完善不成體系、游散的時代。
發展需要循序漸進。在我國,因為紀錄片選題策劃、市場投資,生產、營銷產業體系都未成形成,所以沒有成熟的市場[2]。與歐美較成熟的紀錄片市場相比,中國紀錄片發展年代較短,中國在紀錄片方面的學術人才、創作思想尚有不足,未形成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制作方和導演,使得行業沒有領頭羊,無法讓紀錄片行業做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欣榮現象。中國只有不到10家專業的紀錄片制作機構,與電影行業無法相比。國內受眾對紀錄片有著枯燥、無聊的刻板印象,而想要從事視頻制作行業的大學生對紀錄片制作有著不討人喜歡、沒人看、不賺錢甚至虧本的表層看法,使得紀錄片制作行業每年新入行的優秀人才極其匱乏。
這種體系不健全體現在敘事創作的不全面、不成熟、不完善。中國市場上極少存在比較新穎和先鋒的紀錄片作品,歸根結底是因為人才培養和相關學術研究的不成熟。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就需要制片人和導演有十分扎實的紀錄片拍攝功底、膽魄和開放的思維。
當前,在這類較創新的紀錄片上資金投入不足,無法讓更多的獨立制片方和青年導演放手大膽去創作,進而難以促進中國紀錄片行業的快速發展。
相對老舊的紀錄片創作,側面意味著愿意觀看的受眾不多。這種老舊并非指作品創作的具體時間較早,而是紀錄片拍攝的手法及敘事老舊。較新的創作類型是參與類、行為表述類、反射類紀錄片,如貝爺親身參與的真人探索類紀錄片《荒野求生》《跟著貝爾去冒險》都是參與類、行為表述類紀錄片,這類紀錄片也在全球收獲了市場。今年來《北極求生100天》更是百人參與拍攝的大制作紀錄片,參與者完成任務即可獲得100萬美元,該片同樣在全球收獲了市場。《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是由美國導演邁克爾·摩爾在2002年拍攝和上映的紀錄片,制作手法包含參與和自省的思想,在全球廣泛傳播。
“中國當前的紀錄影像既是一個稀缺的年代又是一個過剩的時代[3]”,“過剩”對應的是中國的紀錄片絕大多數都是詩意類、觀察類、解說類紀錄片,創作手法較老套。因此觀看的人少,也難以在全球收獲市場。因為紀錄片市場不成體系,所以紀錄片“過剩”沒有人看。又因為紀錄片“過剩”沒有人看,所以難以發展成完整成熟的體系。二者相互關聯,阻礙著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發展。
三、本土紀錄片難以走向世界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中國在紀錄片拍攝題材上有所拓展,自然、科技、人文、探索、冒險等類型的紀錄片作品開始有所呈現[4]。如《舌尖上的中國》《勇敢者的征程》《智慧中國》《野性四季》等,但多數作品都是外國人導演或是中外合拍。較優秀的作品制作方主體上還是國家扶持占有,平臺分攤小部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破局,且播放量和歐美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即使央視紀錄頻道與國外一百多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合作拍攝作品[5],但本著傳播中國好聲音的責任使命,拍攝的紀錄片類型還是集中在詩意類、解說類、觀察類上,參與類、行為表述類、反射類紀錄片幾乎沒有合作。更多地拍攝后三類紀錄片才能促進中國紀錄片行業的進步和完善,使得日后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定的地位。雖然聯合制作可以達到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但未涉及后三類較新、較先進的紀錄片,而且人才培養覆蓋面不夠廣。
當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主體靠國家扶持。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次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提升國際傳播力,傳播中國好聲音”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在央視等國家級媒體上得到了深入貫徹,紀錄片成為對外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重要一環[6]。以往拍攝的很多歷史題材紀錄片如《長城:中國的故事》《下西洋》《中國通史》《漢匈之爭》等,就已經承擔了走出國門、在國際上樹立良好中國形象、促進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使命。但過多的歷史文獻類紀錄片也會讓人感到枯燥無聊。雖然是根據真實歷史還原,但單一的回憶式場景搭建和冗長的解說詞相配對,即使是國內受眾都會感覺到手法千篇一律、內容單一相似,國外觀眾更是如此。
2023年由中法合拍的自然系列紀錄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動物在中國》,該紀錄片記錄了熊貓、金絲猴、雪豹等珍稀物種的生活行為,運用高昂的、擁有8k分辨率的頂級拍攝設備,超遠視角觀察,如此巨大的花銷由國家投入資金制作,媲美更加精致版本的《人與自然》,但仍屬于觀察和解說闡釋類的作品。相比之下,擁有更高思想、更創新的進步紀錄片,在拍攝設備的資金投入上與前者相比并不算高,卻可以更大概率打開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缺口,甚至在國際舞臺上廣泛傳播。
本土紀錄片難以走出國門,這既有紀錄片專業人才培養不成熟的原因,也有資金偏向投入的不合理因素。二者相互牽連,又相互影響。
四、本土紀錄片如何破局走向世界
本土紀錄片之前所選取的大部分拍攝對象,過于脫離現實社會的中心。因此,他們并沒有全面、真實地折射或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主體形象。現在民生敘事已經上升到最受關注的程度,紀錄片的變遷發展與中國的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但中國紀錄片仍難以走出國門,首要原因是產量不足、行業的人才數量不夠,其次資金以國家投入為主,民間人員創作熱情有待激發。
(一)加大力度全面培養專業人才
自2015年起,國家實施了“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扶持計劃”,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扶持100名創作思想端正、業務基礎扎實、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青年短紀錄片導演和愛好者[3]。國家廣電總局也持續加強紀錄片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的相關人才培養、發現、使用和激勵機制。
完善高校紀錄片系統教育課程體系刻不容緩,高校從不缺少理論學專業的紀錄片教師,卻嚴重缺乏有能力教學生去實踐操作的老師,聘請校外專業人士授課應該成為首選之路。教育培養模式應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重要的是學生可以跟隨專業人士去學習、了解并掌握紀錄片制作的流程,為高校學生畢業后進入紀錄片創作團隊打好基礎、增添信心。高校要將學習紀實影像專業的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專業制作、作品拍攝一分為二,一改以往做法,不能讓學生的學業評估被理論學習占據過大比例。
國內民營拍攝紀錄片質量較好的公司較少,且大多聚集在北京。拍攝主旋律、傳遞中國正能量題材的紀錄片數量已經比較多了,目前也需要擴大和扶持民間拍攝紀錄片的機構和公司,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投入到紀錄片的創作中來。
(二)融媒體時代大力扶持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是當代融媒體技術下新興的新型紀錄片。依托傳統紀錄片思想和制作手法,發展并簡化而來[7]。作品的制作周期和時長都大大縮減,拍攝成本低,普通手機就可以拍攝,團隊人員簡化變少,單人即可操作,最關鍵的是依托融媒體這個平臺,傳播的速度極快,基本無須進行長時間審核,耗費周期時間短。質量不錯的微紀錄片能在多時間內獲得良好的收視觀看率,可以隨時標記保存、轉發和分享,更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并在解決就業中穩固發展,蓄力培養紀錄片制作方面的人才。
一般我們默認的微紀錄片時長在5—10分鐘,普通大眾都可以嘗試拍攝創作,門檻較低。它時長較短的特點意味著受眾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去觀看這類作品。
由于很多微紀錄片都是由普通大眾拍攝而成,其作品內容淺顯易懂、真實確切,更加符合多數人的思想理念[8]。受眾不會像觀看傳統長時間的紀錄片或兩小時的紀實電影一樣,既要集中時間還要花精力思考、理解內容。它一改傳統紀錄片無聊、枯燥、難理解的缺陷,觀眾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視頻想表達的內容。在快節奏的時代,用更加快捷的創作手法,去迎合大眾觀看紀錄片的口味,還可以依托中國成熟的短視頻發展基礎,用中國的微紀錄片促進對外的多元化傳播,有利于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方方面面,刷新外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印象。
(三)建立健全紀錄片市場體系與評估平臺
目前國內還沒有評估紀錄片質量好壞的平臺,而評估電影質量好壞的平臺數不勝數,最耳熟能詳的是貓眼和豆瓣兩大平臺。建立一個健全的、高質量的紀錄片評估平臺,有利于促進國內紀錄片行業的良好發展、良性競爭。對比電影市場,紀錄片市場不溫不火,只能充當配角。
電影榜單排行可以帶來不菲的商業價值,但如果個人和某一機構建立一個紀錄片榜單排行,則由于缺乏權威性,無法達到盈利的目的。所以國家應該組織一批由紀錄片行業權威專家組成的評估機構,這些名人大咖的評價可以吸引受眾注意,長時間運營可以打出榜單名氣,并發揮作用,讓紀錄片慢慢也可以像電影一樣走向市場,走入大眾的視野。
當榜單開始發揮作用,受眾就有可能會受此影響,關注紀錄片,產生去院線觀看紀錄片的想法,也將有更多的投資方愿意投資紀錄片。在此種前提下,更多的人才會去主動學習拍攝紀錄片的技術。
這會產生一個良性循環,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該行業,拍攝紀錄片,同時一些投資較大的紀錄片可以和電影一樣走進院線,達到盈利的目的,促進紀錄片行業良性穩步發展。同時,由于制作水平較為先進的參與類、行為表述類、反射類的紀錄片更適合上院線,這些類型的作品將共同促進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并進一步讓中國的紀錄片開拓國內市場,進而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五、結語
中國的紀錄片,在敘事和影像呈現方面要向歐美國家學習經驗,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制作適合中國國情和人文風格的紀錄片作品。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任重道遠,責任使命重大。面對不同的意識形態、文化差異、思維習慣以及價值認同等制約因素,中國紀錄片要想讓中外受眾都愿意觀看,并且看得懂、看得投入、看得共情,就要發揮自身優勢,在紀錄片創作中確切關注民生,反映中國社會現實,映射不同背景下的中國社會及所處的時代變遷。當前中國紀錄片發展在總體上順應時代要求,契合社會熱點,勾畫出反映社會變遷和紀錄片自身發展的整體圖景,透視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
在弘揚中華文化和解讀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軌跡上,要讓國外觀眾通過紀錄片這一載體,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中國人的樸實無華,就要用中國人獨有的包容思想與智慧賦予紀錄片不一樣的色彩,中國傳統文化也將隨之綻放出強大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韓飛.中國紀錄片的話語變遷與功能演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
[2]戚雪,楊明品.當前中國紀錄片發展勢態和走向[J].現代視聽,2022(10):31-32.
[3]李瑩,雷建軍.紀實影像的稀缺年代與過剩年代[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02):105-107.
[4]楊柳軍.時代鏡像:當代中國紀錄片敘事脈絡考察[J].學術論壇,2022(14):25-26.
[5]李倩嵐.新時代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影響力提升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06):131-136.
[6]李念慈.當代主流紀錄片的敘事[J].當代電影,2022(03):92-95.
[7]求劍鋒.文化導向、技術路徑與類型拓展: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發展透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02):63-64.
[8]陳曉晨.提升中國紀錄片對外傳播能力的思考[J].現代傳媒,2011(0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