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 袁新林
摘要:農耕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意識形態發展。近年來,傳統農業式微,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受到巨大威脅,通過設計語言保護傳統農耕文化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議題。整理傳統農耕系統的發展軌跡,剖析農耕文化的內涵寓意,將其融入設計過程,利用設計語言傳承、發揚傳統農耕文化。在此過程中,需要建設者、規劃者從傳統農耕系統的研究歸納、傳統文化的藝術化創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文章通過對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系統性研究,深挖農耕文化在我國人民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設計語言并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所做出的既保留當地農耕文化、又切實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的優秀設計。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合理運用設計語言,將農耕文化符號化,在規劃設計中為農耕文化留下生存空間,使不同地區的農耕文化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讓地區傳統農耕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重獲新生。
關鍵詞:農耕文化;新農村建設;設計語言;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F323;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0 引言
人類文明發展史也是一部農業發展史。由茹毛飲血的狩獵采集時期過渡到耕種收獲的農業發展時期,農耕文化隨之誕生。近年來,隨著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實力增強,我國開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大量村莊發展建設加快,維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產業發展模式和居住方式都發生改變,傳統農耕系統在這樣的變革下走向了新的方向。如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保護、傳承、利用好農耕文化,以此保護傳統農業、保護農業發展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1 中國傳統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與我國文化社會體系共生。時節劃分、城鎮的形成發展、政權發展更迭等,都與農耕有密切聯系。中國千年文明在極大程度上立足于農業,這種蘊含著“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哲學的文化是千年歷史中先祖留給后世的財富,跨越千年延續至今。
1.1 農耕文化的淵源與發展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我國特有的農耕文化更是區別于西方歐洲的游牧文化。我國曾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階段,耕地是一個家庭的重要財產。人們選定居所,開荒拓地,世世代代扎根于此,形成了精耕細作、春種秋收的生活方式,由此產生了農耕文化。相較于游牧文明,農耕文明更加穩定,這也是中華文化綿延至今的原因。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實踐形成了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并且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其地理位置和水土條件,構建了適宜的農耕系統,這也是先祖為后代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國國土面積廣大,跨緯度較大,有著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只要水土充裕,人們就能構建極具創造力的農耕系統,并不斷完善耕種方式,打造耕種工具,馴養家畜,以此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
1.2 農耕文化失傳危機
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前,傳統農耕系統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工業革命之后,全世界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科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醫療的進步使世界人口暴增,我國人口也呈現井噴式增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段時間,我國參考“蘇聯模式”優先發展工業,同時考慮到我國是農業大國,還制定了“以農養工”的發展路線。如今,完全依靠人力畜力的傳統農耕系統不再適應不斷進步的社會系統,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農耕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相較于封建社會,當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例越來越小,青年群體更傾向于到一線城市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行業,大量鄉村面臨勞動力短缺、耕地荒廢等問題,當地農耕文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被遺忘。許多為了耕種而提出的時節和概念逐漸喪失其原本意義,比如對耕種十分重要的節氣概念被不斷淡化,節氣不再為耕種服務,更多成為一個文化符號,這樣的現象充分反映了農耕文化的危險處境。
1.3 傳統農耕系統逐漸崩潰
農業改革使我國的農耕系統出現了轉變,如今已經基本進入現代農業階段,依靠機械和現代科技開展大規模的種植,利用人工化肥和現代化工業手段對農田進行改造,傳統農業系統逐漸被現代化種植方式替代。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傳統農耕系統帶來重擊。近年來,代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古村落不斷減少,截至2009年底,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古村莊僅存不足三千,許多具有代表性的農耕系統面臨著保護和開發的兩難境地。地方政府試圖扭轉這種局面,例如通過旅游業來宣揚地方文化,放大文化價值,起到保護當地農耕系統的作用。但是隨著旅游業蓬勃發展,當地居民不再愿意從事耕種,更愿意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旅游服務行業,旅游業可以放大農耕文化的經濟價值,但同時也將這種文化逐漸剝離土地,加速了農耕系統的衰亡[1]。
2 新農村建設中的農耕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熱詞,我國提高了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度,在城市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各地方政府逐漸由單一的鄉村城市化轉化為美麗鄉村建設,提高了對地方文化的重視度,意識到了文化保護和樹立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新農村建設不再局限于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住宅翻修,而是開始深挖當地文化,保留鄉村記憶。文化建設成了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中國文明在出現伊始,就與農業牢牢捆綁在一起,在兩河流域適耕地區最先形成文明,而后發展為城市,農業曾經是中國聚居群落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各個城市都在尋求產業轉型的今天,農業依舊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農耕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耕文化的保護發展,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以農耕文化為底色的中國鄉村文化
提到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就會提到“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是當時大部分農民家庭的寫照。我國自古以來就將“讀書”放在很高的位置,農民階層也有許多通過科考制度實現階層跨越的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亦耕亦讀成了封建社會千萬中國百姓的理想生活狀態。“耕讀傳家”是農耕文化的衍生,是人們在滿足生存需求之后對精神價值的追求,直到今天也影響著廣大中國民眾。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農村受到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大潮的沖擊。從20世紀80年代起,大量年輕人離開農村外出打工,而留守在鄉村的老年群體依舊堅守土地,和過去一樣侍弄耕地。農業是中國鄉村的立身之本,農耕文化已經融入世世代代農民的生活,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拋開農業談鄉村建設是不現實、不科學的。要在新農村建設中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必須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2 農耕系統的保護與農耕文化的傳承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提出,“傳統農業中有許多至今我們依舊沒有完全認識的功能,比如文化觀念和生態功能等”。現在,許多農業文化遺產亟待保護,原生態的農業模式瀕臨崩潰,傳統農業技藝逐漸失傳,越來越多的手工藝技巧成為文化遺產。農耕系統的保護需要人們的依賴和使用,而具有當地特色的農耕系統恰恰是當地農耕文化的載體。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各種機械對農田的占領,傳統農業技術的使用范圍正在縮減。想要保護農耕文化,使其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傳承,就要為當地的農耕系統留下生存空間,規劃者要注重傳統農耕系統與現代鄉村的有機結合,在充分了解當地傳統農耕系統的基礎上尋求兩個時代產物之間的平衡。
3 新農村建設中農耕文化的重構與傳承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經濟發展速度差距過大,農村發展的滯后影響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廣大農民的生活環境,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迫在眉睫。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針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其中“鄉風文明”為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國農村承擔著全社會農業產品資料的供給任務,事關國家穩定和民生問題,因此我國在新農村建設中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和農耕文化的傳承[2]。傳統農耕系統與農耕文化已不再適應當代社會,需要設計者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現代化重構,以輔助農耕文化的傳承。
3.1 因地制宜保留和改善當地農耕系統
中國哲學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遵循“天人合一”的基本準則,在傳統農耕文化中,可以看到儒家、道家的許多哲學主張,“不違農時”“因地制宜”“善待自然”是傳統農耕文化的三大核心。早在漢代,人們就認識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面對不同的地理環境選擇相應的農業生產方式,并不斷思考,建立多種農業經營業態。
作為規劃者和設計者,首先要了解具有當地特色的農耕系統、挖掘村民的種植習慣、了解村內的主要作物。在此基礎上,結合村民需求進行判斷,保護當地優秀的有特色的農耕系統,并通過適當改造提升鄉村農業的經濟效益。例如,在江蘇常州,有耕地的農村大多分布在市北,當地農業發展與華東地區大多數鄉村一樣,并沒有特色鮮明的農耕系統,因此設計者更傾向于對當地農耕系統進行改造。由于青年群體務農人數不斷減少,鄉村勞動力嚴重不足,所以常州西北部許多鄉村在政府扶持及專家團隊的協助下,減少了投入人力較多的水稻種植,轉而栽培果樹、草皮等節約人力成本、經濟效益更高的農產品,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我國東北地區情況則大不相同,作為我國大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產地,東北農業區以面積大、黑土地肥力高為主要特點,因此東北地區集中化的耕種方式更適合發展現代農業,如今我國東北部農業地區機械化水平高,東北大米更是在市場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3.2 文化的構建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
文化環境建設是人居環境建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一個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不可能獨立于當地的文化環境,對一個地區進行規劃設計,不僅要積極發展當地的經濟、技術,還要努力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人的居住環境[3]。農耕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支撐,我國傳統農業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化農業發展方式應當融入新農村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的房屋設計及空間規劃中,設計者可以將中國農村的農耕文化作為美化鄉村的藝術靈感,對農耕文化進行具象化和藝術化再造,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場所,增強人們對當地農耕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農耕文化符號化,將抽象的文化提煉為具體的符號,融入建筑設計及村落規劃,這樣的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見,中國古建中的大量木雕采用了松竹、蓮花等寓意美好的意象。將農耕文化中對土地、農作物的重視投射到設計中,融入村落及民居設計,構建富有特色的當地文化,并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在保留農耕文化的同時將其更藝術性地呈現在大眾
面前。
3.3 善用文化符號與設計語言
對設計者與規劃者而言,文化符號與設計語言是重要的設計手段,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陳舊建筑的改建以及鄉村環境的再規劃是重要環節,為設計者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我國國土面積廣大,孕育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北方多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民居設計較多運用這些元素。南方水田居多,多種植水稻以及各種蔬果,與北方農耕文化多有不同,南方不直接將作物作為意象,而將牧童水牛作為南方農耕文化的符號。新農村建筑設計需要著眼于當地氣候條件和水土文化,在滿足基本居住需要的基礎上融入農耕文化,賦予民居建筑文化內涵[4]。
4 結語
時代的發展不會停滯,我國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其哲學內涵、核心思想對中華文明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在傳統農業式微的今天,作為文明傳承者的當代人應在新農村建設中為農耕文化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鄉村現代化建設中因地制宜,保護發展鄉村的農耕文化,不僅是為了文化的傳承,更是為了樹立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榮譽感。農耕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走過幾千年歲月長河,相信在未來,其還會為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洪,孟維娜.農耕文化失傳危機[J].中國報道,2012(4):54-55.
[2] 高耀志,陳媚林.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4,12(2):94-97.
[3]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72-273.
[4] 盛思.以地域性特色民居設計風格視角思考城市建筑設計[J].居舍,2022(24):12-15.
作者簡介:陳妙(2000—),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袁新林(1971—),男,江蘇泰州人,碩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數碼編織產品設計、紡織與復合材料產品應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