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婧婧
摘要: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情境化教學就是其中之一。運用此種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境化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呈現教材內容,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要引入情境化教學這一新穎的教學策略。依托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小學生不僅可以深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而且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然而,情境化教學的引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如何緊扣新課標內容,貼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摸索出一套合理、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1? ?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環節
1.1創設教學情境,制造認知沖突
情境教學法不僅適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而且經常出現在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間的良好互動。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將自己視為教學主體,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大量地輸出專業知識。然而,從具體的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導致學生無法與教師開展有效的互動,久而久之,課堂互動不夠,課堂教學的質量下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重新梳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并認識到認知沖突以及創設教學情境的重要性。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父母多愛我》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設計一個簡單的小活動:你眼里的父母應該是怎樣的?為了加強課堂互動,教師在黑板上相繼寫出“慈愛的、嚴厲的、溫柔的”等多個形容詞,隨后,教師相繼念出“慈愛的、嚴厲的、溫柔的”等詞,如果學生認為該詞語符合自己的認知就站起來。教師發現沒有學生選擇“嚴厲的”這一詞語。接下來,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嚴厲的?他們會一直嚴厲嗎?憑借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漸打開了話匣子。“因為爸爸媽媽嚴厲的時候聲音會很大,會很嚇人,如果我成績不好他們就會變得嚴厲。”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父母嚴厲往往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因為他們的成績不理想,要么是因為他們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做出簡短的總結:父母對我們嚴厲,是因為他們想幫助我們糾正壞習慣,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還是很溫柔的。基于前期的互動,學生快速將自己和教材內容聯系起來。
1.2加強理論理解,創設生活情境
情境化教學旨在以貼合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的生活化情境加強課堂互動,促進師生互動。然而,在實際的引入階段,教師容易陷入兩個極端的誤區。其一,由于情境化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且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所以,部分教師不敢輕易嘗試;其二,少部分教師意識到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并在課堂教學中大規模地創設生活化情境,這樣一來就會打亂課堂教學的節奏,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情境化教學有兩個前提:一是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訴求,二是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我是獨特的》一課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設計了一個“鏡中我”的游戲。根據游戲要求,每名學生都要對三個人展開評價。其中,第一個人是自己,第二個人是自己的一個朋友,第三個人是一個自己討厭的人。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他們在寫好有關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的評價后將其交到教師的手中。通過一系列的評語傳遞,教師要求學生依次打開有關自己的評價。“其他人眼中的自己和你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一樣的嗎?”隨后,學生發現,其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有很大不同。“你認為其他人的評價是正確的嗎?”根據教師的引導,學生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行為。有的同學說:“我認為別人對我的評價是很公正的,因為我有的時候確實會拖延。”然而,也有的同學說:“我認為別人對我的評價不是很準確,我并不是一個沉悶的人。”針對這一部分學生,教師鼓勵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積極與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小學生年齡小且擁有強烈的求知欲。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充分利用教學經驗,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設以思辨為核心的生活化情境。
2? ?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內容
2.1引入角色扮演,促進課堂互動
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教師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課堂教學,能夠讓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再枯燥,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不再抗拒。作為情境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角色扮演不僅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他們參與到教學內容的設計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設計角色扮演活動時,一定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角色扮演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但如果教師過度注重角色扮演這一形式,就會影響師生互動的質量。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買東西的學問》一課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設計了一個主題任務:買東西有哪些渠道?怎樣才能買到心儀的商品?考慮到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組織能力還不夠強,教師提前列出幾個關鍵詞:網購、實體店購物。接下來,學生被分成6個學習小組。隨后,各學習小組紛紛選出自己的小組長。依托成員間的討論,小組長依次選出編劇、演員以及報幕員三個角色。為了提高角色扮演的質量,教師及時跟進每個學習小組的進度。針對演員分工、演員臺詞以及表達的主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比如,有一個學習小組圍繞網購設計角色扮演的活動。但是,飾演客服的小演員為了模仿網絡中的“無良顧客”,多次出現罵人的行為。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進行提問:如何用其他語言展現“無良顧客”的形象?憑借適當的引導,學生反復斟酌臺詞,最后找到了其他表達方式。
角色扮演可以調動學生的全身感官并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通過表演表現出來。因此,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教學內容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應時刻跟進他們的探索進度,適時給予指點。
2.2引入多元實踐,拓寬學生視野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看來,任何一種教育行為都是在生活環境中進行的。因此,如何實現知行合一、實現“教—學—做”一體成為教師考慮的主要問題。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容易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局限在課堂中。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學生不僅能從多元的主題活動中理解知識點,而且可以突破教材內容,拓寬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為例,在預學階段,教師布置了一個實踐任務:“城市里有哪些環境污染問題?這些環境污染問題是怎么產生的?有哪些解決環境污染的政策和手段?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怎么保護環境?”結合上述問題,各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調查。考慮到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教師及時跟進每個小組的調查進度。以其中一個小組的調查為例,該小組在網上搜集與環境污染相關法規時并沒有什么收獲。為此,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從法律層面來看,有哪些治理這些問題的法律呢?新聞中有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案例呢?經過上述引導,該學習小組逐漸打開思路并從相關新聞中找到了答案。在后續的成果展示中,教師鼓勵每個學習小組都從內部選舉一名匯報者,紛紛展示自己的最終調查成果。
實踐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依托社會調研、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等多個主題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與生活,從而拓寬他們的視野。
3? ?貼合教材內容,提升綜合能力
3.1引入教學案例,加強德育教育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包含諸多案例。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現象更迭速度較快。因此,如何快速抓住教材內容的核心,填補合適的教學案例成為新時期教師考慮的主要問題。一般來說,合適的教學案例既可以展示教師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又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獨立的分析與評價。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選舉產生班委會》一課為例,在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師圍繞活動的內容設計如下討論問題:你如果是班委會的成員,會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述職?你如果是一名普通學生,會如何選擇班委會的成員?考慮到討論的真實性,教師要求班委會的成員分享自己的述職經驗,其他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的班委會成員形象。經過一系列的討論,班長首先分享自己對于班級管理的心得:“我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班長,要從傳達學生想法和協助教師兩個方面展開日常的工作。”接下來,其他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班長有的時候過于死板,有時我們有特殊情況也不會變通。”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協調班委會成員和其他學生之間的矛盾,并主動了解他們之間的矛盾點。
一直以來,教師經常將理論知識的灌輸作為唯一的授課方式。但是對小學生來說,抽象化的講解并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多元的生活案例出發,依托豐富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逐漸從現實生活中了解、掌握專業知識。
綜上所述,情境化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而且轉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緊扣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由于小學生年齡小且缺乏抽象思維,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構建多元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情境成為新時期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積極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依托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促進師生互動,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小娟.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情境化教學開展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1):246.
[2]畢海燕.情境化教學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