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蓉
摘要:大單元教學是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它解決了傳統美術課堂知識零碎、淺顯的問題,可以幫助初中生構建完整的美術知識體系。基于此,文章以大單元教學概念為入手點,論述了大單元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意義,并對初中美術課堂中的大單元教學措施進行了探究,希望為初中美術大單元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初中;美術課堂
1? ?大單元教學概述
大單元教學主要是在一段時間內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一個專題知識或者集中解決一個問題。具體到初中美術課堂中,大單元教學特指提前創設真實性的創作主題,引導學生圍繞真實主題展開“主題→欣賞→技法→構思→創作→展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初中生可以經歷類似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較之教材單元內部內容,大單元教學更注重美術學習方案的設計,在關注學科內容整合的基礎上,需要教師以發展初中生美術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圍繞美術理論知識培養美術實踐能力,或者直接應用教材中的單元知識,或者重組其他單元內容,以一個新的主題開展教學活動。
2? ?大單元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意義
2.1提高學生的認知
大單元教學是根據課程章節知識特征差異進行重新組合的教學活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開展大單元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適宜難度系數的約束下進行美術教材的重新解構、關聯和組合,從而拓展美術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便于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美術創作的步驟,完整認識美術知識。
2.2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初中美術課堂中的大單元教學是圍繞一個主題或者一個問題開展的多視角教學活動。在一個主題或者一個問題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整合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將美術學習過程轉化為由淺入深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提升初中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3落實新課程標準
大單元教學是一項開放、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僅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不可過多地參與,學生則作為主人翁,根據具體的單元目標以及學習任務單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問題,與新課程標準關于學生主體理念相符。將大單元教學應用于初中美術課堂中,有利于新課程標準的落實。
3? ?大單元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運用措施
3.1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
人教版美術教材各單元知識點分散存在,對大單元教學提出了較大挑戰。因此,在大單元教學前,教師應跨越時間、文化、情境的限制,篩選整個單元的核心概念,根據概念提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材單元向課程單元的轉變。根據美術大單元教學體系下每個子課題之間逐層遞進的關系,教師應逐層設計子課題的學習目標,促使學科目標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過程。
在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可以積極挖掘校內外資源,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擴充和完善教材內容。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土和火的藝術”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弘揚本土文化”為主題,將整個大單元劃分為“陶藝之韻”“創作之旅”“文化之約”四個逐層遞進的小單元,為不同的小單元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方向。在美術課程標準引導下,結合初中生美術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維度,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陶瓷展館,為學生打造陶藝文化情境,促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直觀地感受陶藝之美、陶藝之韻,了解不同陶藝作品的風格特點和造型特色,并自覺從思想內涵、手法、形式、機理等方面分析陶藝作品,從而形成獨立的審美判斷意識,同時掌握陶藝設計技巧、制作方法與工序,根據特定主題構思并制作一件陶藝作品;在過程與方法維度,初中生需要在本地傳統文化主題引導下,搜集相關陶藝資料,簡要論述陶藝內涵,并利用圖形化元素方法經歷類似藝術家的陶藝創作歷程,在陶藝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學生需要體會美術學習帶來的愉悅感,感受本土陶藝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陶藝家引起共鳴,堅定傳承中華優秀陶藝技術的信念。在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完畢后,教師可以進行小單元教學目標的細化設計。其中“陶藝之韻”的教學目標是:參觀陶藝展館,從色彩、機理、造型幾個維度鑒賞不同陶藝家的泥火杰作,從分析、描述、評價、解釋幾個層面體悟陶藝之美,并在教師的示范下,選擇恰當的成型技法、裝飾技法學習陶藝制作方法,提升陶藝表達能力;“創作之旅”的教學目標是自覺設定主題、搜集材料、發散思維,將自身情感和創作理念融入陶藝實踐中,完成陶藝作品草圖的繪制;“文化之約”的教學目標是,展示交流陶藝作品,相互評價實踐過程,并交流體悟與收獲,不斷反思,取長補短,持續進步。
3.2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傳統課堂分課時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因此,教師應從多個維度出發,分析現有教材內容,挖掘富有價值的資源,根據初中生的美術知識水平與能力、成長規律以及初中美術教育規律,科學組合與特定主題相關的內容。在內容整合的基礎上,以大單元為主線,系統開展特定板塊教學活動,拓寬初中美術教學實踐創新道路。
3.3劃分大單元教學任務
大單元教學任務的劃分關乎初中美術課堂大單元教學的成效。根據初中生情感、思維與認知現狀,教師可以精心選定學生認知范疇內且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有利于學生思維拓展的學習任務,集中歸納到學習任務單中。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讀書、愛書的情節”大單元教學任務劃分時,教師需要提前分析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問題分析能力也已形成,但是缺乏美術知識基礎,且問題思考的深度、動手實踐能力均具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與大多數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相符且需要學生努力完成的任務:世界上最美的書籍是什么?美在哪里?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從章法、書法、刀法等視角完成一枚藏書印的評鑒;嘗試為自己最喜愛的書籍制作一枚藏書票;暢想一下未來書籍將會發生的變化并簡要描述。在單元學習任務單設計完畢后,教師應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對于自主意識薄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恰當的指導,并利用手工書、藏書印制作視頻等素材代替口頭語言,促使學生了解制作流程,確保每位學生在“讀書、愛書的情結”單元學習任務完成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在大單元學習任務單設計的基礎上,針對部分初中生對單元知識掌握不牢靠、遺忘速度快、無法認識書籍的藝術魅力等現狀,教師可以創意書籍《如游舊夢》為切入點,根據書籍設計基本知識,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發放創意書籍《西藏》或者《豫見手作之豫西剪紙》的照片,引導學生完成小單元欣賞學習單:從封面、字體、造型、尺寸、色彩、材料等方面描述書籍帶來的感受;分析書籍采用的主色調和書籍的材質;解釋書籍主題并說出自己內心對作者所傳達情感的真實感受;評價書籍,陳述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書籍的緣由。在欣賞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需要提前了解書籍資料并觀看書籍圖片,初步感受創意書籍的魅力,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
3.4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大單元教學情境的創設,關乎學生學習的真實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初中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情況,綜合利用實物、語言、視頻、圖像等方式,創設真實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完成美術學科知識構建,并基于已有知識經驗靈活運用美術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激發創造潛能。
問題情境是初中美術大單元教學常見的情境之一,主要是設計逐層遞進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逐步提升美術學習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求知需求,合理設計問題,激發初中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拓寬初中生認知領域,為其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學習美術知識提供助力。
3.5開展大單元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整個美術大單元教學目標的鑒定,教師可以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從初中生實際學習需求入手,科學評價初中生美術課堂表現、創作成果、 美術作品,根據學生在美術課堂中表現的個性差異性,進行學生獨立特性、美術領域發展潛力的分層判定。在分層教學評價實踐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互動,并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評價標準,充分體現學生在大單元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確保課程評價與學生實際情況相一致。在主題大單元學習評價完畢后,教師可以增設總評欄,從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幾個方面進行大單元教學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案,努力讓大單元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中落地生根。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是響應新時期初中美術教育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規律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將核心概念、學習任務貫串整個美術教學過程,打造結構化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美術學科大概念。因此,教師應根據美術學科知識的特點,合理應用大單元教學方法,整合碎片化知識,在真實性創作主題下指導教學,提高美術課堂中學生知識學習效率、內化速度,從而真正提高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方正,田端陽.大單元視角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單元教學: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J].語文建設,2022(14):42-46.
[2]李勤華.大單元學習創造課堂新現象[J].人民教育,2019(23):55-57.
[3]張櫻.核心素養理念下農村美術教育教學探究[J].核農學報,2022(06):1302.
[4]王慶勇.創新教育理念? 拓寬改革路徑:評《美術教學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06):132.
[5]彭子義.美術基礎教育中民間美術地域文化的價值體現:評《中國民間美術的發展與創作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2):117.
[6]張佳.多媒體互動中的美術教學變革:評《如何讀中國畫》[J].新聞愛好者,2022(9):118-119.
[7]謝宇松.小學美術教學中意象思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22(2):63-65.
[8]齊駙.核心素養背景下傳統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究:評《高校美術教育理論與發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