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對作業設計進行優化調整。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要結合“雙減”要求,分析現有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思考作業設計原則,進而提出有效策略。文章圍繞“雙減”要求,對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法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優化策略
作者簡介:茹志帆(198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六靖鎮中心小學。
作業設計的優化調整是“雙減”背景下重要的教學改革切入點,教師需要對作業題量、類型、評價的設計進行優化調整,以提升作業的有效性。為了實現作業設計的優化調整,教師首先要對“雙減”的要求進行分析,思索“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再針對性地做出調整[1]。
“雙減”的要求主要體現在為學生減負上,即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除此之外,提質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內容,教師要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對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調整,優化其構成,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有效提升[2]。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經驗,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教師有所啟發。
一、基于“減負”要求,減少學生的作業量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根據“減負”要求對作業設計進行優化調整,思索目前的作業設計情況,找出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然后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刪除低效、重復的內容,設計更契合學生發展需求的作業量。
(一)解析原有作業,實現系統分析
為合理減少作業量,教師需要對原有的作業設計進行分析,思索作業設計的規律與現狀。基于此,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回顧作業設計情況,解析作業題目的構成,從“雙減”要求入手,分析其合理性。在完成分析后,教師還可以開展面向學生的調研,進一步明確現有作業設計的不足。
例如,教師可以對“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作業設計情況作出分析,研究作業的題量構成,尋求合理刪減題量的方法。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這一課的作業題目設計中,大多數題目為解答題,主要涉及讀圖求解面積的內容,且部分題目同質化較為嚴重。教師可以按照原有的作業設計布置該課的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后與其進行交流。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這一課的作業難不難?”“完成作業會占用你非常多的時間嗎?”“你覺得哪些題目更好呢?”等等。如此一來,教師便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對現有作業設計做出調整,優化作業的總體構成。
(二)對作業進行解讀,定位低效構成
為落實“減負”要求,教師需要削減作業量,而作業量的削減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作業的總體效益,為減輕這一影響,教師需要確保削減的作業內容是效益較低的。為此,教師需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研究,對現有的作業設計進行解讀,選定其中效益較低的題目,為優化作業設計做好準備工作。
例如,對于“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作業設計,教師在完成與學生的交流后,可以對作業進行再分析,對作業題目進行評估,明確同質化習題的構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找出運算過程相似的題目,然后從中選擇一道最具代表性的題目,刪除其余的相似題目,以此減少作業量。
(三)依托時間研究,合理設置題量
時間研究是指對學生作業完成時間的研究。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原有作業給學生帶來較重的學習負擔的原因是其占據了過多的課后時間,而為了確保調整后的作業題量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從時間入手,先明確小學階段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合適時間,再研究作業量,評估學生完成單位作業所需的時間,進而確定作業量。
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完成作業的單位時間出發作出規劃,合理設計習題數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做一個問卷調查,結合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學生完成作業題目的單位時間,然后對單位時間和作業題量進行簡要分析,嘗試規劃合理的題量。
二、圍繞“提質”要求,優化作業設計
“提質”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提質”要求,思索優化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設計,增強其綜合效益的可行策略。研究發現,作業類別的拓展、分層作業的設計、批改方式的優化都是提升作業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優化作業設計[3]。
(一)綜合學生發展,拓展作業類別
作業類別的拓展是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過去的作業類別主要集中于書面作業,這樣單一的作業類別難以滿足學生的綜合發展需求。因此,教師要對作業類別進行調整,在設計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引入實踐作業和生活化作業。
例如,在進行“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圍繞本課內容進行研究,嘗試通過作業類別的調整來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原有作業設計的基礎上,引入實踐作業和生活化作業。其中,實踐作業可以設計為折線統計圖的繪制,即給學生對應的數據和主題,讓學生嘗試進行折線統計圖的繪制。對于有條件的學校,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計算機繪圖,讓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繪圖軟件,提升其信息素養。生活化作業的設計則可以將一些生活化元素融入作業中,比如以月降水量的變化為主題,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一座城市去年的月降水變化信息,然后綜合本課學習的知識進行折線統計圖的繪制。如此一來,拓展作業類別便可以推動學生有效發展。
(二)融合分層原則,實現難度分層
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現。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處于同一學習階段的學生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能力層次。為了推動學生的有效發展,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需要進行分層設計,從學生的發展水平出發,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一般而言,不同類型的作業,其分層設計也具有一定的差異。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分層原則進行研究,嘗試從學生的發展階段入手調整作業的設計。對于折線統計圖的繪制作業,教師可以從作業要求的差異化設計進行區分。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完成基本圖形的繪制;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在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制后進行分析,說出圖形所表現的內容的規律;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前置要求的基礎上,讓其嘗試對折線統計圖進行美化,滲透美學要求。如此一來,差異化的作業設計便可以推動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應用信息技術,實現在線批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在第二天收取學生的作業,再在課后進行批改,這樣的作業批改方式從整體來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影響了作業的效果。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作業批改方式與途徑,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在線批改作業。學生回家完成作業后,通過拍照上傳的方式發送給教師,教師進行批改與反饋,第二天及時進行講評。
例如,針對“折線統計圖”這一課的作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完成折線統計圖的繪制并拍照發送給教師。教師要預先讓學生了解拍照上傳作業的方法,然后與學生約定發送作業的時間。教師收到學生的作業后,便需要從折線統計圖的構成、描點情況、真實性等角度進行批改,找出學生繪制中存在的問題,并作出評價。在作業批改完成后,教師要綜合分析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調整第二天的課堂教學內容。
三、強化作業評價,提升作業效益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評價會直接影響到作業的總體效果。為了優化作業設計,教師要關注作業評價的構建,結合“雙減”的要求,提升作業評價的有效性[4]。
(一)調整評語,提升評價效果
評語是教師完成作業批改后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出的評價。過去,部分教師會使用“閱”字作為評語,這樣的評語雖然較為方便,但是會影響評價的效果,學生無法通過評語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為了優化作業效果,教師要對評語進行調整,使用15—20字的評語來提升作業評價的效果。
例如,在批改“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的作業時,教師便可以借助評語的有效使用,提升作業的效益。一般而言,評語需要盡可能避免出現消極與否定的語言。對于本課的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思考分析,找出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針對性的評價。比如,教師可以使用“題目正確率較高,但有的題目在計算完成后沒有化簡,請多多注意!”等評語。這一評語既對學生表示了肯定,也指出了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有效發揮了評語的作用,提升了作業評價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互評,推動學生發展
拓展作業類型之后,數學作業的表現形式會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而教師的評價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面對這些表現形式多樣的作業,難以給出較為客觀的評價。這時,為了保證評價的有效實施,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互評。為確保學生評價的有效實施,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進行研究,想辦法構建學生互評體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小組內其他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5]。
例如,在學生完成“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作業后,教師便可以構建“學生作業互助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為了提升學生互評的效果,教師要結合當前的作業內容,為學生展示作業評價的要點。對于本課的作業,教師給出的評價建議有“看看計算是否有誤”、“看看過程是否合理”等。學生通過互評作業,可以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推動自身發展。
(三)注重追蹤評價,實現有效成長
追蹤評價是在評價結束后,教師跟進學生的后續表現所進行的一系列評價。追蹤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促進其有效成長。現階段,教師可以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追蹤評價,記錄其每次作業的完成情況,并定期評估其作業完成情況變化,了解其是否取得進步。
例如,在“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各個課時的教學開展追蹤評價。在第一個課時,教師在實施評價的同時要記錄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在課上觀察其學習狀態,并對其進行督促。在后續課時的作業評價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變化,看看學生是否真正貫徹落實了教師的要求。對于進步明顯的學生,教師要進行表揚;對于表現欠佳的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鼓勵,幫助其找出原因,推動其進一步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是教師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為了落實“雙減”要求,教師要重視作業設計的優化調整,從實際教學出發,思索作業設計的原則,分析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主要內容,圍繞減少題量、優化設計、強化評價三個方面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李艷.“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2(3):224.
陳幼玲.強化整體認知 提升思維水平:“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1):88-91.
陳岳婷,陳振華.“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初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34):45-46.
高鳳英.落實“雙減”政策,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11):73-75.
李夢潔.雙減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J].數據,2021(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