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英濤 蘇玉娜
[摘要]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村志編纂工作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體現越來越受到重視。當前,村志編纂存在以下問題:村志編纂的理論研究不全面,現有村志內容編纂質量不高,村志的發行普及率不足,村志作用得不到明顯發揮。鄉村振興戰略對村志編纂的有效促進作用包括:為村志編纂提供高素質人才,為村志編纂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為村志編纂提供充足的經費。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志編纂的改進路徑為:明確村志編纂的定位,優化村志編纂的流程,豐富村志編纂的內容,精煉村志內在表現形式,創新村志外在傳播方式,以激發村志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志;編纂;有效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其意義為使我國由傳統農業大國逐步建設成為農業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鼓勵鄉村史志修編”,在政策層面首次將鄉村振興和村志編纂擺在一起。村志是以自然村為記述范圍,系統記錄鄉村發展歷史,梳理鄉村地理、經濟、物產等方面的現狀,匯集鄉村文化資源,展現鄉村地域特色的資料性文獻。村志所具有的“存史、資政、育人”功能必將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村志編撰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收效明顯[2]。筆者立足鄉村工作實踐,通過分析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和底層邏輯,探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有效促進村志編纂以及開發利用。
一、當前村志編纂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黨和政府對村志編纂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村志編纂工作在最近三十年獲得快速發展。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村志編纂工作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體現越來越受到重視。從村志編纂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村志編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村志編纂的理論研究不全面
20世紀80年代,隨著村志編纂工作逐步展開,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村志編纂研究工作中,村志的編纂體系在逐步完善。業界學者總結歸納了村志編纂過程中一些常見的問題,即:體例篇目套縣區志、宗族家譜記述失度、人物入志門檻較低、重大歷史事件缺失、重要史實缺乏出處、文體文風把握不準等。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上用“主題”和“篇名”作為檢索項進行檢索,從已發表的相關文獻來看,目前業界對村志的編纂方式以及村志編纂的歷史意義等方面的論述較多,對村志后續的發行傳播、開發利用、持續更新等問題的研究非常少,村志編纂的整個生命周期理論體系不夠全面。
(二)現有村志內容編纂質量不高
筆者深入鄉村實地開展調研,認為現有村志的編纂普遍存在長期模仿縣志的問題,亟須解決。縣志是詳細記載一個縣的歷史發展、地理地貌、風俗人情等方面的專業書籍,其編纂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然而這是當下我國多數村莊所不具備的編纂條件,也是現有村志編纂面臨的主要矛盾。以縣志為模板來編纂村志極易造成村志在內容方面與村莊實際情況的失衡。
村志應該突出村莊的區域文化和經濟特色,宜小而精,村志編纂工作者在編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村民的主體意識。主體意識是村民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事物的綜合認識和自我意識[3]。對新時代的村志編纂,村志編纂工作者要關注村民的主體意識,編纂出讓村民看得懂、能領會、可落實的村志。
(三)村志的發行普及率不足,村志作用得不到明顯發揮
村志在編纂、印刷完成后除了少部分被送入縣區的檔案館,大多數村志只在本村內流轉,用以滿足少數村民的收藏與閱讀需求,普通村民往往接觸不到村志,甚至很多地方的村志在編纂完成后因資金問題而難以出版。傳統村志內容龐雜,再加上村志的編纂質量、可讀性以及多數村莊難以承受的出版費用等因素的影響,只有小部分村志得到出版發行。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村志售價普遍在一百元以上,相對較高的價格進一步增加了村志的傳播難度。
村志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其不僅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在后期開發利用中很難發揮應有的價值[4]。村志編纂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然而其開發利用現狀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村志“存史、資政、育人”的編纂初衷。編而不用,用而不廣,成為目前村志編纂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鄉村振興戰略對村志編纂的有效促進作用
(一)為村志編纂提供高素質人才
村志編纂工作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人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逐步完善的政策體系所釋放的長期紅利必將吸引大批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輕人回到鄉村,投身鄉村建設,進而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空心化、土地撂荒化等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推進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鄉村巨大的發展機遇,他們希望回到鄉村發展,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也是村志編纂的參與主體之一。
(二)為村志編纂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
鄉村振興戰略所包含的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賦予了村志編纂工作新的意義和使命。組織振興關乎政策執行效率,可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魂,村民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村志編纂的初衷;產業振興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生態振興反映了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同時也是村志編纂的重要內容,全方位記錄鄉村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既有利于保護鄉村環境,又能起到監督作用;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各種政策的制定、實施和社會活動的開展都需要有人才支撐,村志編纂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能夠成為各行業人才了解鄉村的重要途徑。
(三)為村志編纂提供充足的經費
鄉村要振興,最重要的是要有產業提供支撐,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地不斷探索三產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如合作社加電商平臺加地方特色產業模式,民宿加鄉村旅游加產業帶動模式等,其最終目的都是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各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使鄉村居民獲得更多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不斷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村集體收入的增加為村志編纂提供了經費上的保障。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志編纂的改進路徑
業界對村志的編纂研究雖然已日漸完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面臨執行層面的各種問題。以傳統類比法參考縣志編纂思路開展村志編纂工作,比較難以適應鄉村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因此,村志編纂工作者有必要從村志編纂的整個生命周期出發,尋求創新性的改進路徑。
(一)明確村志編纂的定位
當下,村志編纂工作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因此村志編纂工作者要充分重視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和傳統村莊日益空心化的矛盾問題,村志編纂的最終目的應定位為加速城鄉融合發展并服務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村志編纂工作者要明確村志編纂完成以后開發利用的工作內容。為方便村志后續的開發利用,村志編纂必須在考慮經濟性的同時兼顧可讀性、易于傳播和可擴散性等特點。村志應該成為一張展現鄉村區域歷史文化特征,展現地方經濟特色和具有濃厚地方人文色彩的靚麗名片。
(二)優化村志編纂的流程
一本優秀的村志將成為眾多鄉村振興參與主體了解鄉村的重要媒介,這也對村志的編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為村志編纂研究、開發利用工作提供了方向,因此村志編纂工作者有必要從組織、文化、產業、生態和人才視角重新審視村志編纂流程,以便為鄉村居民提供文化指引,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支撐。村志編纂工作者要充分考慮到除少部分得到重點關注的鄉村外,多數鄉村普遍存在人力、物力、財力等相對匱乏的現實問題。在明確村志編纂定位的前提下,村志編纂工作者有必要重新梳理村志編纂的組織流程、財務支出結構,以最優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達到村志編纂的最終目的。
(三)豐富村志編纂的內容
新時期的村志編纂不僅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且注重鄉村各類資源的詳實記錄[4]。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5]村志應全面真實地記錄鄉村各類資源要素,為各類組織、機構、投資人了解鄉村提供可靠的基礎信息。經濟學定律薩伊定律揭示,要有增量財富,必須是自由交換。全面真實的記錄鄉村各類資源要素是實現自由交換的前提條件,這也是村志編纂的基本要求。
鄉村資源要素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鄉村基本情況以及地域文化要素。鄉村基本情況主要包括鄉村歷史以及鄉村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文化層次等。地域文化要素主要包含各類非遺傳承、民間藝術、民風民俗等。二是鄉村所處區域的自然資源要素,主要包括鄉村的土地資源、能源礦產、動植物品種等。三是鄉村在發展過程中由社會活動所形成的各種產業要素,主要包括鄉村所轄各類工商企業;國家投資的基礎設施資產,如道路、橋梁、水電、天然氣等公共基礎設施;農業第一、二、三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6]。
(四)精煉村志內在表現形式
與傳統村志編纂時間漫長、動輒百萬字的篇幅和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相比,當下,村志編纂工作者創新推出了“微村志”這一村志表現新形式。2014年,桐廬縣提出了“微村志”概念。微村志通過言簡意賅的圖文展示鄉村的發展和特色,既遵循了村志編纂的基本原則,又對體例加以創新。基于“微村志”模式所編纂的村志篇幅雖然只有兩萬字左右,但內容展現了鄉村的特色,極具可讀性和傳播性,對已發布的信息,村志編纂工作者也可以隨時補充添加并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大大減少了編纂時間和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當然,每種村志的編纂方式都有其優缺點,村志編纂工作者不能忽視傳統村志在內容表現上的全面性、深刻性等特點,其應結合鄉村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村志編纂方式。
(五)創新村志外在傳播方式
村志編纂工作的完成只是一個開始,后續還要面臨如何體現村志內在價值的推廣傳播和因鄉村的發展變遷而導致的村志階段性更新問題。在村志推廣傳播方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順應國家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戰略,由各地方政府牽頭建立鄉村振興網絡平臺,通過該平臺進行一系列鄉村振興政策和各種民生信息的發布,同時,通過該平臺建立地方村志數據庫共享平臺,使村志的存儲、檢索、更新、推廣與傳播更為便利,既可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還可以解決村志的階段性更新問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工具被廣泛應用于解決村志編纂工作的傳統問題,如村志編纂工作者借助二維碼將傳統紙質村志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不僅可以使村志的展示更為立體,而且更加方便了村志的傳播,使其易于被更多讀者接受和喜愛。
四、結語
文章在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總結了村志編纂、開發利用現狀,并探索有效的改進路徑。筆者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出發,多視角思考新時期村志編纂、開發利用新模式,對新時期村志編纂的內外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給村志編纂工作者和鄉村振興工作者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王偉光.志書古今 啟迪未來[N].人民日報,2016-05-27.
[2]馬林.編撰村志助力扶貧興村[J].保密工作,2020(02):74.
[3]李成旺.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張麗.村志編纂方法探究:以《前登瀛村村志》編纂為例[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7.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管志鋼.常州市農業標準化現狀及發展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