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泉州輕工職業(yè)學院,福建 晉江 362200)
在高職院校課堂中,學生缺乏自律,低頭現(xiàn)象頻繁,課堂投入度低。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也面臨著教學改革的考驗。本研究通過教學改革,探討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和學習成效是否提高,為提高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更注重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為教育目標,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職業(yè)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國服飾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片面強調審美能力,過分夸張藝術性,進而輕視工程技術性,致使學生難以將自身的藝術構思轉化為現(xiàn)實的服飾產品[1]。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其他學者的教學經驗發(fā)現(xiàn)制約“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的因素,主要如下。
目前,教材為課程教學提供了充足的支持,但由于內容涵蓋多而細,學習時間相對受限,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全面但不深入,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不高。
調查發(fā)現(xiàn),高校“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偏重于理論講解,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和程式化,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投入度不高。
服飾品的制作需要專業(yè)的實訓室設備才能實現(xiàn),由于實訓室設備不完善以及課時的限制,教師只能簡單講解制作的過程和原理。
教師的自身經驗和個人素質也決定了課程質量。教師要了解當下流行趨勢,對服飾品設計要有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2]。
通過《學習投入影響因素調查問卷》收集以往學生的學習反饋[3],對收回的279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投入學習“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影響因素占比前三名的是學校實訓設備(82.93%)、學習內容的有趣程度(80.49%)、任課老師的教學方式(73.66%)。在收回問卷的第三題“關于課程教學意見和建議”中,關于學校實訓設備條件改善的建議有286條、關于教師教學形式的建議有268條、關于教學內容改進的建議有256條、關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建議有231條,說明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迫切需要進行教學調整。
本研究以高職“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為理論框架,選用行業(yè)權威機構流行資訊作為參考教學內容,采用活頁式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依據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guī)劃,將教材的10個章節(jié)整合為6個章節(jié),將基礎刺繡、立體布紋、緞帶繡、珠繡等綜合歸納為第一章節(jié),為之后的課程制作提供了裝飾工藝基礎,同時也預留了更多的實踐時間。課程重點放在如包袋、帽子、首飾等完整飾品的設計與制作上,將最后一個章節(jié)作為考核內容,以系列作品形式自主設計,即圍繞一個主題設計系列作品。這部分可以檢驗學生對以往章節(jié)學習的綜合能力。改革后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教學內容及課時分配
2.2.1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混合教學是現(xiàn)代教學的趨勢,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提倡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多樣性、個性化學習需求[4]。混合教學課時增加到48課時,線上理論課12學時、線下實踐課36學時。其中,理論課以課前線上自主學習為主,由此了解每一次課的學習主題,提前準備實踐材料。課堂以重難點知識和實踐操作講解為主、課后鞏固為輔,以此改變實踐課時不足的情況。線上線下學習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線上線下學習流程
2.2.2 小組合作,翻轉課堂
小組合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個系列服飾品設計與制作,學生在課堂上講解從靈感來源到成品完成的過程。在該模塊中,學生模擬企業(yè)的工作方式,開展設計制作全過程,鍛煉自身在各個崗位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組員在合作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達到企業(yè)化的學習效果。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生自我表述的機會,鍛煉了學生詮釋自己設計的作品和設計意圖的能力。
2.2.3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通過大賽促進教與學,通過大賽主題布置任務,以任務驅動學習。在大賽中,學生發(fā)散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主題的作品,如上海大學生工藝設計大賽——服飾配件類、“雪蓮杯”手編作品創(chuàng)意邀請賽等,既定的主題讓學生明白設計的方向,讓學生對服飾品設計更有針對性。
2021年,泉州輕工職業(yè)學院對實訓室進行了升級,模版機、激光切割機、無紡布縫紉機、電腦刺繡、熱燙機等設備可以結合多種特色工藝和現(xiàn)代流行手法運用于服飾品設計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泉州輕工職業(yè)學院地處福建晉江,與許多本土企業(yè)進行校企合作,為教師和學生到企業(yè)實踐創(chuàng)造了機會。學校邀請企業(yè)導師來校開展教學活動,讓師生定期到企業(yè)實踐學習,既能讓學生直接接觸和了解崗位,了解就業(yè)要求,同時老師也可以了解當下企業(yè)的用人需求和最新的生產設備,更能明確學生的培養(yǎng)方向。
本研究分析了學生課堂學習投入情況、期末成績以及課程結束后的調查問卷,對比傳統(tǒng)教學班級2021級1班和教改后實驗班2021級2班的情況,其中,1班總人數(shù)為43人,2班總人數(shù)為45人。
課堂學習情況分析主要通過對師生互動情況和學生課堂學習投入度進行對比。根據教師的課堂提問和學生回答問題的個數(shù)對課堂互動情況進行分析。教師總的提問數(shù)是62個,通過統(tǒng)計1班回答個數(shù)(96個)和2班的回答個數(shù)(121個)可以看出,2班的互動頻率高于1班。課程在包袋和首飾章節(jié)互動頻率差距較大,說明課程在包袋和首飾設計與制作中融入的新內容和新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投入度。
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投入水平分析參考表”統(tǒng)計各投入水平的人數(shù),總投入占比情況如下:1班高投入學生41.59%,中投入學生45.89%,無投入學生13.50%;2班高投入學生47.56%,中投入學生42.67%,無投入學生9.33%。在高投入度方面,2班高于1班;在中投入、無投入度方面,2班低于1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記錄表發(fā)現(xiàn),在運用新技術講解時,學生的投入度明顯提高。
課程學習結束后,對不同教學方式的兩個班級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學生出勤率方面,2班明顯高于1班;在平時作業(yè)平均分方面,1班為61.39分,2班為69.58分;在期末考核平均分方面,1班為80.91分,2班為83.04分。由此可見,2班的平時作業(yè)和期末考核的平均分相對更高。從綜合成績來看,2班的綜合平均分為76.83分,1班為67.71分;2班的合格率為90.48%,1班為81.39%;2班的優(yōu)良率為54.76%,1班為25.58%;2班的優(yōu)秀率為11.9%,1班為2.33%。這說明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改革后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投入度和學習興趣。
問卷是根據《大學生課堂投入度調查問卷》改編而成,實施改革后的教學活動后,針對教學結束后的學生進行學習投入度問卷調查并分析[5],共發(fā)放問卷88份,回收問卷84份,有效問卷83份,總有效率94.31%。其中,1班41人,2班42人。
從表2可以看出3個維度的學生課堂投入平均值,2班均大于1班。在學生課堂的整體投入得分中,2班的平均值為4.040 6,大于中位數(shù)4,說明改革后的教學方式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投入度。其中,從2班的3個維度來看,情感投入最高,行為投入與情感投入均值都大于中位數(shù)4,認知投入最低。由此可見,通過教學改革,學生在行為和情感上的投入度相比傳統(tǒng)教學有所提高。

表2 學生課堂投入度得分情況
“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在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后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設備進行改革后,學生的學習投入度和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教學從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探究了“服飾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教學。課程教學要以當下的流行趨勢為向導,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結合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完善教學模式。同時,教學不能忽視教師能力的提升和培訓。教師除了需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外,也要勤去企業(yè)學習,不斷更新和了解相關專業(yè)最前沿的技術和市場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