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存,孟麗紅
(1.嘉應學院 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贛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教育部于2017 年10 月26 日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明確提出要“健全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這是推動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從本質上保障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1]。專業認證提出的“產出導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即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2-3],要求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并能根據修訂結果持續改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制(修)訂教學大綱,不僅會使教師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專業與學科的邏輯關系、學生能力培養與課程的關系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對師生、生生互動在落實“學生中心”理念中的重要性、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教學方式方法的恰當使用,在能力培養中的關鍵性和課程考核評價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等也會有深刻的認識。這些有助于教師“教”,學生“學”。鑒于此,本文在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以水文學課程為例,對教學大綱進行設計和整改研究,以期為其他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提供參考依據。
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將教學大綱作為硬標準,貫穿于教學建設、改革、考核、檢查和督導的各環節。可以說,教學大綱要成為指導學生學、教師教的參考準則,一門課程教學大綱的可教性、可學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門課程的傳承度。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教學大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關系、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與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考核內容方式與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考核評價標準與考核環節的對應關系、課程成績評定與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方法和課程學習資源等。水文學是地理科學專業學位主干課,主要授課對象是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要掌握水文學的基本理論及方法,具備水文資料觀測和數據整編的能力,掌握水文計算分析的方法,并能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水資源問題[4-5]。同時具備過硬的學術基礎、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新時代水利精神,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有創新、有能力、有學識和有情感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其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以后,在能力(知識、技能、品德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方法和考核內容方式的基礎。按照地理科學專業認證標準的規定,畢業要求是指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后畢業時應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專業認證標準要求畢業要求應覆蓋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學會反思和溝通合作8 個方面,每一項畢業要求可以進一步分解,形成若干畢業要求指標點。結合水文與水資源學的課程特點,課程目標、畢業要求分解指標點及畢業要求見表1。
表1 水文學的畢業要求指標點及對應的課程目標
與傳統教學大綱不同,師范認證背景下教學內容需要與每個課程目標相對應,同時教學內容需穿插課程思政元素,如第一章“水的性質與分布”,可以結合地球上水的分布與水資源問題,引入黨和國家的政策和方針,通過專業知識和國家政策相結合,促進學生樹立強烈的家國情懷。第二章“水循環與水量平衡”可以引用王之渙《涼州詞》、李白的《將進酒》向學生講解河流的特征及水循環的知識,從多方位提升教學效果,鞏固學生的文學素養,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第三章第5 節“洪水與枯水”結合1998 年和2020 年長江洪水的災情及具體過程,給學生講解洪水的類型、成因及防治措施,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刻苦奮斗精神,建設美麗家鄉。關于教學內容與每個課程目標相對應方面,水文學一共有5 章內容,涉及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內容主要支撐課程目標1,涉及水文學科前沿、交叉學科及課程思政等方面的內容支撐課程目標2,考核學生小組討論和組織協調能力的內容支撐課程目標3,部分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的對應關系見表2。
表2 水文學的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對應關系(部分)
新的教學大綱設計過程中,需要強調創新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水文學涉及大量的水文模型和數學模型,難度大,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會太理想。因此需要采用多樣化的創新教學方法。該門課程引入教學空白藝術、“CBL-PBL-Seminar”立體教學模式,融入課程思政的同時穿插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法,構建師生雙向互動的創新型教學模式,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索及創新能力,又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力。具體課程教學內容、混合式教學設計及組織實施情況如下。
1 融入教學空白藝術
在教師講清基本的教學內容或某一方面的內容后,對一些相關問題暫時加以保留,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加深對概念的認識,數學公式的理解,提高學習能力。如水文學第二章“水循環”中講到的水體對降水量的影響,其中有一句諺語為“雷雨不過江”,教師不是直接給學生分析“雷雨不過江”產生的原因,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聽完學生解釋后,教師再給出自己的解釋,這樣學生的印象就會很深,而且課堂也會更加有趣。
2 “CBL-PBL-Seminar”立體教學模式
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案例教學法,重在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水文學課程中根據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結合國家方針政策,給出案例1“水文學中蘊含的傳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古典園林”和案例2“長江中游城市群水資源綠色效率的時空格局演變及驅動機制研究”,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參考書、論文等方式收集相關的文獻和資料。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即問題驅動教學法,該方法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老師將所要傳授的知識通過問題的方式表現出來,并且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以找到問題的答案。以上述2 個教學法為引導,教師提出具體問題為基礎,同學分組進行討論的教學方法。針對案例1“水文學中蘊含的傳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古典園林”,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你知道水文學中蘊含的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有哪些嗎?②從文學素養、價值理念、家國情懷等方面,談談你對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融合的理解。針對案例2“長江中游城市群水資源綠色效率的時空格局演變及驅動機制研究”,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何謂水資源綠色效率?②長江中游城市群水資源綠色效率的時空格局演變有何特征?如何理解驅動機制?③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視角,如何提升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Seminar 教學的精髓是教師與學生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共同討論,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知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6]。CBL、PBL 或Seminar 教學方法主要應用在醫學領域,將3 種方法結合起來應用在地理專業的教學尚是空白。因此,CBL 引入、PBL 承接、Seminar 提升的立體教學模式在水文學課堂的實踐是一大創新。
3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如講授法已不再適應當前的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在水文學課程中,教師利用教學平臺雨課堂、學習通等提前給學生發布相關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源,學生也可以結合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選擇在線課程資源(MOOC)、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APP 推送的資源自主學習。
課程結束,如何對學生學習該門課程效果進行考核,這是主要核心問題。考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進行測量、分析、評定。通過考核可以判斷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監督強化教師與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傳統考核方式不同,師范認證背景下,更注重過程性評價,每個教學內容的考核需和開學初編訂的課程目標相對應,同時需要根據學生的成績計算目標達成度。衡量高校師范專業畢業生質量高低的關鍵依據是畢業要求達成度的高低,而課程是實現畢業要求達成的重要條件,課程考核成績是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最直接的客觀依據。因此,高等師范院校中各門課程目標達成度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評判因素。以水文學課程為例,課程目標1 的考核內容涉及地球上水的性質與分布、地球上的水循環、陸地表面水的組成與運動、海洋結構與海水運動及地下水結構與運動。水文學課程目標的評價達成度用下式計算
與傳統的成績評定不同,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課程成績不能僅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來評定,平時成績需要細化,包括課堂表現、課堂筆記、小組討論和平時作業等,同時還需重點評定課程思政表現。其中期末考試占60%,試題靈活,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變通能力。平時成績占30%,包括課堂表現、平時作業、小組討論等,考察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知、學科專業方面的操守等。實驗成績占10%,考察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表3)。
表3 水文學成績評定表
師范專業認證需要適應改革要求,推動師范專業明晰培養標準,強化能力與知識并重的師范生培養,全面推進評價改革,實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健全綜合性評價,促進師范生培養質量持續提升。本文通過對水文學課程教學大綱的設計,更加明確地厘清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的邏輯主線,值得強調的是各教學環節教學任務完成后,還要確定用什么樣的考核內容、方式、評價標準來證明能力達成。教學大綱的設計、修訂、完善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后期將根據課程的具體進展對教學大綱進行完善,突出過程性評價,圍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鞏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基礎地位,繼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煥發課堂生機活力,把水文學課堂打造為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課堂。